..續本文上一頁記住了,就容易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哪個地方都能墮落,墮落在見、聞、齅、嘗、覺、知,人的見、聞、齅、嘗、覺、知就陋劣了,自己就迷惑了、就承認了,人根本上沒有生死,根本上不用修不用煉,就你知道就對了,你就不承認,自己一承認,是「內脫身心,外遺世界」,是這麼超出去,內裏照著身體說,身也脫離了、妄想心也脫離了,不受身心所累,「外遺世界」,這世界就大了,把世界也遺掉了,這個意思是他自己醒悟了,知道自己的見、聞、覺、知沒有生死,有生死的是眼六根、外六塵,「內脫身心」,在裏邊身心都脫離了,不受他所累,不跟他受生死了,「外遺世界」,外邊不受世界的拘束了,人都是大材小用,我們人的知覺能包括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是佛親口說的,佛說出這個理,普徧的讓人都離苦得樂,「遠離叁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是叁界二十八天,都有生死之苦,都是凡夫,得超出叁界以外,才證到聖人的果位,人在叁界,「如鳥出籠」,就像鳥在籠子裏頭,出了世間就像鳥從籠子裏頭飛出去了,這有多麼痛快,「離垢銷塵」,世間上的塵垢都離開了、都銷滅了,「法眼清淨」,這個時候得開法眼,人有五眼,我們人光用肉眼,其余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自己都迷昧了,不能用了,都迷在肉眼上了,就以爲肉眼能看,離開肉眼就不能看了,耳、鼻、舌、身就不用細說了,一迷一切迷,「離垢銷塵」,就是說得了法眼以後,塵世上的事情都銷滅了,都染不上了,由這兒「法眼清淨」,法眼就是菩薩、羅漢證慧眼、天上的凡夫是天眼、我們世間人叫肉眼、成佛叫佛眼,人人都具足五眼,都不知道了,「成阿羅漢」,阿羅漢就是到了不生不滅的地步,這還是小乘聖人,自利利人才到了菩薩位,阿羅漢是獨善其身,「如來親印,登無學道」,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第一個名字如來親自印證我「登無學位」,不用再學了,這個無學在佛經上說應學的都學完了,不是世間人說不學了的講法,「佛問圓通」,佛問圓通的這個理,「如我所證」,就照著我所證得的果位,「還味旋知,斯爲第一」,在這個味上轉過來,轉到清淨的地位上,旋轉我這個知覺不染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斯爲第一」,這是我第一的事情。
四畢陵身根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甯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叁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余習觀身,「畢陵伽婆蹉」,畢陵伽婆蹉翻中國話叫余習,多生多世余下的這個習氣,他是貢高我慢的習氣,他一說話就壓人叁分,就像由上瀉下似的,他總是自高自大的,「即從座起」,他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初發心」,我起初發心學佛法,「從佛入道」,隨從著佛入佛法的道理,「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數次聞著如來說世間上諸般不可樂的事情,「乞食城中,心思法門」,心裏托著缽、走著路,想著佛說的這個道理,忘了注意看道路,「不覺路中毒剌傷足」,就被毒草根刺傷了他的腳,毒氣很重,「舉身疼痛」,他受到痛,他說「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我自己轉念,我有這個知覺,知道這種痛苦,他心裏就悟到這個理,「雖覺覺痛」,雖然這個知覺覺著疼痛,「覺清淨心」,這個見、聞、覺、知是人的清淨心的知覺,「無痛痛覺」,覺是個清淨心,他就沒有痛來痛這個覺,並沒有叫這個覺受痛,他想這個覺既是個清淨心,哪能有痛苦﹖沒有痛來讓你覺痛,自己說覺是個清淨心,還有個知痛的,哪能有兩個覺呢?「我又思惟」,我又一轉個、一思惟,「如是一身甯有雙覺」,決不能有兩個覺,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個知覺怎麼還受痛呢?誰來痛這個腳?就在這個時候,心裏的悶解不開了,「攝念未久」,研究不出理由來,心裏就沒有著落了,這個心就懸起來了,「攝念未久,身心忽空」,這個身心突然間就空了,就覺不出痛來,「叁七日中」,叁七二十一天,他用這個功夫就在這裏一覺悟,悟出真心的理由,他哪一面也不著,「諸漏虛盡」,諸漏指著眼、耳、鼻、舌、身、意,是能漏的,見、聞、齅、嘗、覺、知隨著眼、耳、鼻、舌、身、意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他明白這個理了,見、聞、齅、嘗、覺、知不隨著六根漏在六塵上,就這麼一句話,人要能夠把這個地方頂得住,這就叫修行﹗你明白了這個理,這就自己保住自己了,保住了見、聞、覺、知,「成阿羅漢」,大家在這個地方要注意啊﹗證到阿羅漢的位子,就無生無滅了,就是聖人了,這個地方得要知道,「得親印記」,得到佛親口給他印證授記,說你已證聖果了,「發明無學」,佛發明的道理,就是無學位,不用再學了,「佛問圓通」,佛問怎麼證得圓融無礙的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如我得著無學的位置,純粹的保護這個知覺,見、聞、覺、知,你保護一個就成了,「一根清淨,六根返元」,這是照身上說的,身上一清淨,六根都清淨,「純覺遺身」,純粹保守這個知覺,內忘身心,外遺世界,「斯爲第一」,我以這個爲第一。
五 空生意根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衆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爲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爲第一。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須菩提是個梵音,翻中國話叫空生」,他出生時,家裏的金銀財寶、所有的糧食都空了,所以叫空生,過了幾天,所有的金銀財寶又現出來了,所以又叫善現,他是從意根而悟道,他從座位上起來,向佛頂禮,對佛表白說,「我曠劫來」,從很長時間以來,「心得無礙」,他早就明了真空的道理,沒能圓滿,「自憶受生如恒河沙」,他自己想念過去投胎的事情大多了,如恒河沙數之多,足見早先有這種善根了,「初在母胎」,最初在母胎懷孕還沒出生的時候,「即知空寂」,我就明白了空寂的理由,「如是乃至十方成空」,我一觀空,十方世界都成空了,沒有實在的,所以「亦令衆生證得空性」,那時他就傳過道,也令衆生證得空性,這是訴說早先的事情,這時又「蒙如來發性覺真空」,早先光聽說這個空,把覺遺漏了,不圓滿,這又承蒙佛發明這個「性覺真空」,不知道性覺就是真空、真空就是性覺,以爲另有個空性,所以就不圓滿,沒把這個覺參上,這只是認識相分,把見分遺漏了,不圓滿了,「空性圓明」,由佛一指點,說「性覺真空」,你光知有個空不圓滿,「性覺真空」這才是圓滿,從這裏才「空性圓明」,這個空性早先沒圓明,沒把覺參上,單提另有個空,那時片面的,「得阿羅漢」,從這裏我就證了四果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由這兒一圓融,頓然間,我就開了佛知佛見,寶者是堅固之義,得了如來的性覺真空,入了如來的寶明空海,寶明是堅固、永遠不壞,就如同虛空大海,表示寶明廣大無邊的意思,「同佛知見」,我的知見與佛相同,徧滿一切處,「印成無學」,佛給我印證學到頭了,證到無學位,「解脫性空」,從此就得解脫,性理是真空妙有,這真空妙有就在性覺真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是片面的理,「我爲無上」,並以此證得無上的果位,「佛問圓通,佛問我圓通的道理,「如我所證」,就如同我所證到的,「諸相入非,非所非盡」,諸相就沒有諸相,都是空的,「非所非盡」,非是這個所空,非所就是沒有所有,這個非也盡了,不但沒有所非,連能非也盡了,「旋法歸無」,這才旋轉過來,一切有爲法都歸在無爲,「斯爲第一」,我以這個爲第一。
六識圓通
一鹙子眼識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于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爲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舍利弗尊者觀眼識悟道,「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舍利弗」卻鹙鹭子,舍利是印度鹭鸶鳥的名字,鹭鸶鳥的眼最快最利,舍利弗的母親一家人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還傳過外道,後來遇到佛講的道理高出一切,這才認佛做師父︰舍利這兩個字翻鹙鹭,弗翻子字,直接說就是鹙鹭子,因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因爲舍利弗的母親眼睛最鋒利,見佛法很透徹,由這上頭起了個名字叫舍利,弗字翻子,他是舍利的兒子,所以叫舍利子,他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從座位上站起來,給佛頂禮,對佛表白說,「我曠劫來」,就是很長遠的時劫,「心見清淨」,我這個心地就在這個見、聞、覺、知上,見是頭一個字,是六勝義根,是六根之主,我們人以爲眼能見、耳能聽,其實眼六根是浮塵根,有形相的都是無常的,最寶貴的就是見、聞、齅、嘗、覺、知六勝義根,佛出世把這個都說清楚了,研究佛法就有這個好處,從根本上解決。舍利弗說,從曠劫來心見根本上就是清淨的,「如是受生」,生了死、死了生,生了多少次,就沒法計算,「如恒河沙」,只有用恒河沙做比喻,這種道理,沒有善根的人就不信,其不知,要沒有這種境界,世界從哪裏來的?你找不著根據,這根據在哪裏?就在一切唯心造,人心造成的,世界上太平、不太平都…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