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人心造成的;人受苦、受樂、富貴貧賤,乃至成佛,都是人心造的,受生的這個時間太長了,如恒河沙的數,沒法計算了,「世出世間」,世間法、出世間法這是兩種說法,「種種變化」,這是說過世間上這些變化相,「一見則通」,也不管好相、壞相,一見就通達始終的道理,能徹底知道是怎麼回事,由此就獲得無障礙,世間上的事情,沒有不知道的,早先多生的事就不用說了,「我于中路」,這是說現在的事,我走在路上,「逢迦葉波,兄弟相逐」,遇到迦葉波弟兄叁人從老遠就跑過來,迦葉波是姓,姓龜氏,相逐是距離很遠,「宣說因緣」,宣說因緣法,是聽佛陀講的,因緣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悟心無際」,我才徹悟了心沒有邊際,廣大無邊,因此發心隨佛出家,早先可也明白,但是理還沒圓,佛說法是個圓理,他不能說出有頭有尾來,好比個雞蛋,你說哪邊是個頭?「悟心無際」,他悟這個心沒有邊際,無量無邊的世界在人的心裏頭就如同一個水泡,這裏誰能信呢?所以「楞嚴經」、「法華經」,都不容易信,沒有善根都不容易信,我們在世間法聽慣了,沒聽過這個理,所以當然不容易信,「從佛出家,見覺明圓」,這是簡略說的六勝義根,明白了見、聞、齅、嘗、覺、知是個圓融無礙的,沒有始沒有終、沒有頭沒有尾,因悟了圓理,就「得大無畏」,無始無終,當然是無畏了,人一生下來算開始,到死算是終,這當然是有頭有尾、有因有果、有先有後,這都是對待法,世間人一說話就是對待,究竟的道理你明白了,無言說了,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怎麼叫無言說呢?說這個不可說的道理,他說完了就掃光了,一掃非有、二掃非空,連他自己說的話也掃光了。學佛得研究這個無言說的道理,你拿世間法研究,越研究越距離的遠,明白了圓滿的道理,就不怕生死了,他統統就是個自己,無量無邊的諸佛、無量無邊的衆生,就是這一個,誰也礙不著誰,他沒有形、沒有相,究竟從哪裏表示呢?就是人的知覺,在人的身上,分出六種作用不同,知覺代表六根,成佛就是成就自己的一個知覺,不是成旁的事情。明白了見、聞、覺、知是個圓滿的,根本上無始無終就對了,人不明白,自己承認有生死的身體,不認識不生不死的見、聞、覺、知,所以受苦,要不說世界從哪裏來的?都是人心生的,相從心轉,要不說人心好得福得壽,這地方不必詳細說這些事,所以他自己說「成阿羅漢」,到了無生滅的法了,「爲佛長子」,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是佛的第一個大弟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他從佛口裏說的法,他心裏領悟了,這個心是無量無邊的大,本來就沒有生死、沒有苦樂,逍遙自在、獨立無畏,人人都獨立、諸佛也是獨立、衆生也是獨立,自己不信不聽,拿世間法熏修,總想有頭有尾,這個理你說不通,在哪裏起頭?所以說理是圓的,「從法化生」,從佛口裏說的法,從這裏化開了,從這裏頭就生出自己的清淨法身來了,「佛問圓通」,佛問這個圓通的道理,圓理不容易通達,通達了這個圓理,不是跑直趟的事,「如我所證」,佛問我所證的圓通,一到了圓通這就到頭了,是怎麼證的呢?「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爲第一」,我心裏發出的見、聞、齅、嘗、覺、知的光明,這光明有多大呢?「光極知見」,光明有多大,知見就有多大,極是到了究竟了,這是我修行的法,「斯爲第一」。

  二普賢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衆生所有知見。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普賢菩薩從耳識得證圓通,「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普賢菩薩從本位上站起來行向佛頂禮,對佛看白說,「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這是說根本的話,恒河的沙子像面粉那麼細,有四十裏地長,寬窄不同,說侍奉如恒河沙數的如來,多的不可計數,菩薩稱法王子,接受佛的大法,明白了大義,能可以度化衆生,佛爲無上的法王,這個法字包括的很廣,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在其中,是普徧一切,他給十方如來作法王子,修行的資格相當高超,「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所以十方如來見有菩薩根性的弟子,上根利智的人都教他們修普賢行,菩薩這兩個字翻覺有情,這是簡稱,說具足叫菩提薩埵,爲佛弟子,跟佛學法的人,發慈悲心,他把法學好,再輾轉度化衆生,令世間人都離苦得樂,普賢菩薩他修過的事情,你們都跟他學,普腎菩薩轉過來說到自己身上,「從我立名」,從著我普賢的名字才立名普賢行,說到這裏,轉過來稱「世尊,我用心聞」,我所修行的法是用心聞,什麼叫心聞?人人皆知道,耳朵能聞聽,其不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究竟是從心上發出來的,這個心不是在身體裏頭,究竟的真心在身體外面,人都知這心在肚子裏頭,那是妄想的一個知識,心量之大,根本和佛性無二無別,誰還礙不著誰,因什麼呢?他無形無相,見、聞、齅、嘗、覺、知擱在一塊,也可以說聞、也可以說覺,有一樣代表,可以說六樣,人人都用耳聞,我直接了當用心聞,「分別衆生所有知見」,我能見著世間上一切的衆生,有十類衆生,佛也算衆生,佛法是平等的,佛爲無上衆生、菩薩爲大道心衆生,衆生的知見不一樣,普賢菩薩都能分別,十類衆生分四聖六凡,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這是叁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叁惡道,四聖六凡加起來也叫十法界,我能心聞,可以分開衆生所有的知見,他有根性?他好習什麼?我教他修行,「若于他方恒沙界外」,若于他方近處當然可以,就是遠處,我也不辭勞,就是最遠的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以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這就是說不只一個衆生發心修普賢行,無論百千衆菩薩皆能到其處所,教他修行,「縱彼障深,未得見我」,縱然是他的業障重,雖然發心修普賢行,可是見不著普賢菩薩,「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普賢菩薩暗中與發心的衆生摩頂授記,「擁護安慰」,菩薩仍是擁護他、保護他、安慰他,讓他的心安穩,一心學佛,不讓他退道心,「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佛問我修圓通的道理,不是用耳聞,直接用心聞,「分別自在」,一切各得其所,都得自在,「斯爲第一」,我以這個爲第一。

  叁孫陀鼻識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叁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叁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爲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間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豔喜觀鼻識悟道,「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孫陀羅翻豔,難陀翻喜,孫陀羅是他夫人的名字,難陀是他丈夫的名字,兩個人的名字合在一塊,翻中國話叫豔喜,他是佛的親弟弟,相貌與佛差不多,比佛矮四指,佛度他出家費了很多精神,他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給佛頂禮,就表白對佛說,「我初出家」,最初我從佛出家的時候,「從佛入道」,隨從佛入道,修學這個道理,「雖具戒律」,雖然是具足這個戒律,佛傳的戒律條條我都能遵守,「于叁摩地,心常散動」,叁摩地翻正定,出家修行得禅定的功夫,修不到好處,「心常散動」,定力的這個心就不能散亂,一散亂就沒有定力了,他說我的心常常的散動,定不住,「未獲無漏」,未得著佛的無漏的大法,漏就是漏落,六種浮塵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能漏的,所漏的地方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漏的是見、聞、齅、嘗、覺、知六勝義根,人不知道,所以認假爲真,才有生死,假的有生死、真的沒有生死,假的六浮塵根,到時候就銷滅了。見、聞、齅、嘗、覺、知錯認了,眼、耳、鼻、舌、身、意是本體,見隨著眼睛就漏在色上、聞隨著耳朵就漏在聲上,六樣不用挨著說,就可以知道了。見、聞、齅、嘗、覺、知六勝義根,從來也沒有生死,他自己錯認了,拿眼六根當自己,眼六根隨身體死了,就壞了,托生的是見、聞、覺、知,這地方是最要緊的地方,人的見、聞、覺、知從來沒有生死,隨著眼六根受生死,這地方就是說漏,他自己說「未獲無漏」,還沒得著無漏,用禅定的功夫就爲的是不漏在六塵上,他說心常散動,動就是六根動在六塵上,他要是自己作得主,就是保住了自己,就是見、聞、齅、嘗、覺、知,「未獲無漏」,就是與修行的功夫不相應,「世尊教我及拘絺羅」,世尊見我及拘絺羅,定力不好,又教我們一個方法,「觀鼻端白」,教我隨著拘絺羅,應該說摩诃拘烯羅,略去兩個字,翻中國話叫大膝,觀察鼻端的白,和他一樣的修行法,他修其他法門不相應,所以佛教他「觀鼻端白」,「我初谛觀」,他初觀察鼻端白,「經叁七日」,經二十一天這才見出效驗,「見鼻中氣,出入如煙」,這是起初觀這個相,經鼻子一出一入的氣像煙一樣,「身心內明」,修到這個地方,心裏發出光明來,「圓洞世界,徧成虛淨」,徧滿虛空都清淨了,怎麼個清淨法呢?「猶如琉璃」,這琉璃是真寶石,不是化學出的琉璃,這琉璃清虛透徹,「煙相漸銷」,見到像琉璃寶的境界,那個煙相漸漸地就銷滅了,「鼻息成白」,鼻孔出入的氣息,就化成白相了,「心開漏盡」,由這兒心裏頭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