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住了,就容易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哪个地方都能堕落,堕落在见、闻、齅、尝、觉、知,人的见、闻、齅、尝、觉、知就陋劣了,自己就迷惑了、就承认了,人根本上没有生死,根本上不用修不用炼,就你知道就对了,你就不承认,自己一承认,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是这么超出去,内里照着身体说,身也脱离了、妄想心也脱离了,不受身心所累,「外遗世界」,这世界就大了,把世界也遗掉了,这个意思是他自己醒悟了,知道自己的见、闻、觉、知没有生死,有生死的是眼六根、外六尘,「内脱身心」,在里边身心都脱离了,不受他所累,不跟他受生死了,「外遗世界」,外边不受世界的拘束了,人都是大材小用,我们人的知觉能包括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是佛亲口说的,佛说出这个理,普徧的让人都离苦得乐,「远离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三界二十八天,都有生死之苦,都是凡夫,得超出三界以外,才证到圣人的果位,人在三界,「如鸟出笼」,就像鸟在笼子里头,出了世间就像鸟从笼子里头飞出去了,这有多么痛快,「离垢销尘」,世间上的尘垢都离开了、都销灭了,「法眼清净」,这个时候得开法眼,人有五眼,我们人光用肉眼,其余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自己都迷昧了,不能用了,都迷在肉眼上了,就以为肉眼能看,离开肉眼就不能看了,耳、鼻、舌、身就不用细说了,一迷一切迷,「离垢销尘」,就是说得了法眼以后,尘世上的事情都销灭了,都染不上了,由这儿「法眼清净」,法眼就是菩萨、罗汉证慧眼、天上的凡夫是天眼、我们世间人叫肉眼、成佛叫佛眼,人人都具足五眼,都不知道了,「成阿罗汉」,阿罗汉就是到了不生不灭的地步,这还是小乘圣人,自利利人才到了菩萨位,阿罗汉是独善其身,「如来亲印,登无学道」,如来是佛的十种通号,第一个名字如来亲自印证我「登无学位」,不用再学了,这个无学在佛经上说应学的都学完了,不是世间人说不学了的讲法,「佛问圆通」,佛问圆通的这个理,「如我所证」,就照着我所证得的果位,「还味旋知,斯为第一」,在这个味上转过来,转到清净的地位上,旋转我这个知觉不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斯为第一」,这是我第一的事情。
四毕陵身根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余习观身,「毕陵伽婆蹉」,毕陵伽婆蹉翻中国话叫余习,多生多世余下的这个习气,他是贡高我慢的习气,他一说话就压人三分,就像由上泻下似的,他总是自高自大的,「即从座起」,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初发心」,我起初发心学佛法,「从佛入道」,随从着佛入佛法的道理,「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数次闻着如来说世间上诸般不可乐的事情,「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心里托着钵、走着路,想着佛说的这个道理,忘了注意看道路,「不觉路中毒剌伤足」,就被毒草根刺伤了他的脚,毒气很重,「举身疼痛」,他受到痛,他说「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我自己转念,我有这个知觉,知道这种痛苦,他心里就悟到这个理,「虽觉觉痛」,虽然这个知觉觉着疼痛,「觉清净心」,这个见、闻、觉、知是人的清净心的知觉,「无痛痛觉」,觉是个清净心,他就没有痛来痛这个觉,并没有叫这个觉受痛,他想这个觉既是个清净心,哪能有痛苦﹖没有痛来让你觉痛,自己说觉是个清净心,还有个知痛的,哪能有两个觉呢?「我又思惟」,我又一转个、一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决不能有两个觉,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知觉怎么还受痛呢?谁来痛这个脚?就在这个时候,心里的闷解不开了,「摄念未久」,研究不出理由来,心里就没有着落了,这个心就悬起来了,「摄念未久,身心忽空」,这个身心突然间就空了,就觉不出痛来,「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他用这个功夫就在这里一觉悟,悟出真心的理由,他哪一面也不着,「诸漏虚尽」,诸漏指着眼、耳、鼻、舌、身、意,是能漏的,见、闻、齅、尝、觉、知随着眼、耳、鼻、舌、身、意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他明白这个理了,见、闻、齅、尝、觉、知不随着六根漏在六尘上,就这么一句话,人要能够把这个地方顶得住,这就叫修行﹗你明白了这个理,这就自己保住自己了,保住了见、闻、觉、知,「成阿罗汉」,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注意啊﹗证到阿罗汉的位子,就无生无灭了,就是圣人了,这个地方得要知道,「得亲印记」,得到佛亲口给他印证授记,说你已证圣果了,「发明无学」,佛发明的道理,就是无学位,不用再学了,「佛问圆通」,佛问怎么证得圆融无碍的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如我得着无学的位置,纯粹的保护这个知觉,见、闻、觉、知,你保护一个就成了,「一根清净,六根返元」,这是照身上说的,身上一清净,六根都清净,「纯觉遗身」,纯粹保守这个知觉,内忘身心,外遗世界,「斯为第一」,我以这个为第一。
五 空生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须菩提是个梵音,翻中国话叫空生」,他出生时,家里的金银财宝、所有的粮食都空了,所以叫空生,过了几天,所有的金银财宝又现出来了,所以又叫善现,他是从意根而悟道,他从座位上起来,向佛顶礼,对佛表白说,「我旷劫来」,从很长时间以来,「心得无碍」,他早就明了真空的道理,没能圆满,「自忆受生如恒河沙」,他自己想念过去投胎的事情大多了,如恒河沙数之多,足见早先有这种善根了,「初在母胎」,最初在母胎怀孕还没出生的时候,「即知空寂」,我就明白了空寂的理由,「如是乃至十方成空」,我一观空,十方世界都成空了,没有实在的,所以「亦令众生证得空性」,那时他就传过道,也令众生证得空性,这是诉说早先的事情,这时又「蒙如来发性觉真空」,早先光听说这个空,把觉遗漏了,不圆满,这又承蒙佛发明这个「性觉真空」,不知道性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性觉,以为另有个空性,所以就不圆满,没把这个觉参上,这只是认识相分,把见分遗漏了,不圆满了,「空性圆明」,由佛一指点,说「性觉真空」,你光知有个空不圆满,「性觉真空」这才是圆满,从这里才「空性圆明」,这个空性早先没圆明,没把觉参上,单提另有个空,那时片面的,「得阿罗汉」,从这里我就证了四果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由这儿一圆融,顿然间,我就开了佛知佛见,宝者是坚固之义,得了如来的性觉真空,入了如来的宝明空海,宝明是坚固、永远不坏,就如同虚空大海,表示宝明广大无边的意思,「同佛知见」,我的知见与佛相同,徧满一切处,「印成无学」,佛给我印证学到头了,证到无学位,「解脱性空」,从此就得解脱,性理是真空妙有,这真空妙有就在性觉真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是片面的理,「我为无上」,并以此证得无上的果位,「佛问圆通,佛问我圆通的道理,「如我所证」,就如同我所证到的,「诸相入非,非所非尽」,诸相就没有诸相,都是空的,「非所非尽」,非是这个所空,非所就是没有所有,这个非也尽了,不但没有所非,连能非也尽了,「旋法归无」,这才旋转过来,一切有为法都归在无为,「斯为第一」,我以这个为第一。
六识圆通
一鹙子眼识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舍利弗尊者观眼识悟道,「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舍利弗」却鹙鹭子,舍利是印度鹭鸶鸟的名字,鹭鸶鸟的眼最快最利,舍利弗的母亲一家人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还传过外道,后来遇到佛讲的道理高出一切,这才认佛做师父︰舍利这两个字翻鹙鹭,弗翻子字,直接说就是鹙鹭子,因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舍利弗的母亲眼睛最锋利,见佛法很透彻,由这上头起了个名字叫舍利,弗字翻子,他是舍利的儿子,所以叫舍利子,他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从座位上站起来,给佛顶礼,对佛表白说,「我旷劫来」,就是很长远的时劫,「心见清净」,我这个心地就在这个见、闻、觉、知上,见是头一个字,是六胜义根,是六根之主,我们人以为眼能见、耳能听,其实眼六根是浮尘根,有形相的都是无常的,最宝贵的就是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佛出世把这个都说清楚了,研究佛法就有这个好处,从根本上解决。舍利弗说,从旷劫来心见根本上就是清净的,「如是受生」,生了死、死了生,生了多少次,就没法计算,「如恒河沙」,只有用恒河沙做比喻,这种道理,没有善根的人就不信,其不知,要没有这种境界,世界从哪里来的?你找不着根据,这根据在哪里?就在一切唯心造,人心造成的,世界上太平、不太平都…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