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人心造成的;人受苦、受乐、富贵贫贱,乃至成佛,都是人心造的,受生的这个时间太长了,如恒河沙的数,没法计算了,「世出世间」,世间法、出世间法这是两种说法,「种种变化」,这是说过世间上这些变化相,「一见则通」,也不管好相、坏相,一见就通达始终的道理,能彻底知道是怎么回事,由此就获得无障碍,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早先多生的事就不用说了,「我于中路」,这是说现在的事,我走在路上,「逢迦叶波,兄弟相逐」,遇到迦叶波弟兄三人从老远就跑过来,迦叶波是姓,姓龟氏,相逐是距离很远,「宣说因缘」,宣说因缘法,是听佛陀讲的,因缘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悟心无际」,我才彻悟了心没有边际,广大无边,因此发心随佛出家,早先可也明白,但是理还没圆,佛说法是个圆理,他不能说出有头有尾来,好比个鸡蛋,你说哪边是个头?「悟心无际」,他悟这个心没有边际,无量无边的世界在人的心里头就如同一个水泡,这里谁能信呢?所以「楞严经」、「法华经」,都不容易信,没有善根都不容易信,我们在世间法听惯了,没听过这个理,所以当然不容易信,「从佛出家,见觉明圆」,这是简略说的六胜义根,明白了见、闻、齅、尝、觉、知是个圆融无碍的,没有始没有终、没有头没有尾,因悟了圆理,就「得大无畏」,无始无终,当然是无畏了,人一生下来算开始,到死算是终,这当然是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先有后,这都是对待法,世间人一说话就是对待,究竟的道理你明白了,无言说了,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怎么叫无言说呢?说这个不可说的道理,他说完了就扫光了,一扫非有、二扫非空,连他自己说的话也扫光了。学佛得研究这个无言说的道理,你拿世间法研究,越研究越距离的远,明白了圆满的道理,就不怕生死了,他统统就是个自己,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这一个,谁也碍不着谁,他没有形、没有相,究竟从哪里表示呢?就是人的知觉,在人的身上,分出六种作用不同,知觉代表六根,成佛就是成就自己的一个知觉,不是成旁的事情。明白了见、闻、觉、知是个圆满的,根本上无始无终就对了,人不明白,自己承认有生死的身体,不认识不生不死的见、闻、觉、知,所以受苦,要不说世界从哪里来的?都是人心生的,相从心转,要不说人心好得福得寿,这地方不必详细说这些事,所以他自己说「成阿罗汉」,到了无生灭的法了,「为佛长子」,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是佛的第一个大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他从佛口里说的法,他心里领悟了,这个心是无量无边的大,本来就没有生死、没有苦乐,逍遥自在、独立无畏,人人都独立、诸佛也是独立、众生也是独立,自己不信不听,拿世间法熏修,总想有头有尾,这个理你说不通,在哪里起头?所以说理是圆的,「从法化生」,从佛口里说的法,从这里化开了,从这里头就生出自己的清净法身来了,「佛问圆通」,佛问这个圆通的道理,圆理不容易通达,通达了这个圆理,不是跑直趟的事,「如我所证」,佛问我所证的圆通,一到了圆通这就到头了,是怎么证的呢?「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我心里发出的见、闻、齅、尝、觉、知的光明,这光明有多大呢?「光极知见」,光明有多大,知见就有多大,极是到了究竟了,这是我修行的法,「斯为第一」。
二普贤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普贤菩萨从耳识得证圆通,「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普贤菩萨从本位上站起来行向佛顶礼,对佛看白说,「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这是说根本的话,恒河的沙子像面粉那么细,有四十里地长,宽窄不同,说侍奉如恒河沙数的如来,多的不可计数,菩萨称法王子,接受佛的大法,明白了大义,能可以度化众生,佛为无上的法王,这个法字包括的很广,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在其中,是普徧一切,他给十方如来作法王子,修行的资格相当高超,「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所以十方如来见有菩萨根性的弟子,上根利智的人都教他们修普贤行,菩萨这两个字翻觉有情,这是简称,说具足叫菩提萨埵,为佛弟子,跟佛学法的人,发慈悲心,他把法学好,再辗转度化众生,令世间人都离苦得乐,普贤菩萨他修过的事情,你们都跟他学,普肾菩萨转过来说到自己身上,「从我立名」,从着我普贤的名字才立名普贤行,说到这里,转过来称「世尊,我用心闻」,我所修行的法是用心闻,什么叫心闻?人人皆知道,耳朵能闻听,其不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究竟是从心上发出来的,这个心不是在身体里头,究竟的真心在身体外面,人都知这心在肚子里头,那是妄想的一个知识,心量之大,根本和佛性无二无别,谁还碍不着谁,因什么呢?他无形无相,见、闻、齅、尝、觉、知搁在一块,也可以说闻、也可以说觉,有一样代表,可以说六样,人人都用耳闻,我直接了当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我能见着世间上一切的众生,有十类众生,佛也算众生,佛法是平等的,佛为无上众生、菩萨为大道心众生,众生的知见不一样,普贤菩萨都能分别,十类众生分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这是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三恶道,四圣六凡加起来也叫十法界,我能心闻,可以分开众生所有的知见,他有根性?他好习什么?我教他修行,「若于他方恒沙界外」,若于他方近处当然可以,就是远处,我也不辞劳,就是最远的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以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这就是说不只一个众生发心修普贤行,无论百千众菩萨皆能到其处所,教他修行,「纵彼障深,未得见我」,纵然是他的业障重,虽然发心修普贤行,可是见不着普贤菩萨,「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普贤菩萨暗中与发心的众生摩顶授记,「拥护安慰」,菩萨仍是拥护他、保护他、安慰他,让他的心安稳,一心学佛,不让他退道心,「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佛问我修圆通的道理,不是用耳闻,直接用心闻,「分别自在」,一切各得其所,都得自在,「斯为第一」,我以这个为第一。
三孙陀鼻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徧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间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艳喜观鼻识悟道,「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孙陀罗翻艳,难陀翻喜,孙陀罗是他夫人的名字,难陀是他丈夫的名字,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块,翻中国话叫艳喜,他是佛的亲弟弟,相貌与佛差不多,比佛矮四指,佛度他出家费了很多精神,他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给佛顶礼,就表白对佛说,「我初出家」,最初我从佛出家的时候,「从佛入道」,随从佛入道,修学这个道理,「虽具戒律」,虽然是具足这个戒律,佛传的戒律条条我都能遵守,「于三摩地,心常散动」,三摩地翻正定,出家修行得禅定的功夫,修不到好处,「心常散动」,定力的这个心就不能散乱,一散乱就没有定力了,他说我的心常常的散动,定不住,「未获无漏」,未得着佛的无漏的大法,漏就是漏落,六种浮尘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能漏的,所漏的地方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漏的是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人不知道,所以认假为真,才有生死,假的有生死、真的没有生死,假的六浮尘根,到时候就销灭了。见、闻、齅、尝、觉、知错认了,眼、耳、鼻、舌、身、意是本体,见随着眼睛就漏在色上、闻随着耳朵就漏在声上,六样不用挨着说,就可以知道了。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从来也没有生死,他自己错认了,拿眼六根当自己,眼六根随身体死了,就坏了,托生的是见、闻、觉、知,这地方是最要紧的地方,人的见、闻、觉、知从来没有生死,随着眼六根受生死,这地方就是说漏,他自己说「未获无漏」,还没得着无漏,用禅定的功夫就为的是不漏在六尘上,他说心常散动,动就是六根动在六尘上,他要是自己作得主,就是保住了自己,就是见、闻、齅、尝、觉、知,「未获无漏」,就是与修行的功夫不相应,「世尊教我及拘絺罗」,世尊见我及拘絺罗,定力不好,又教我们一个方法,「观鼻端白」,教我随着拘絺罗,应该说摩诃拘烯罗,略去两个字,翻中国话叫大膝,观察鼻端的白,和他一样的修行法,他修其他法门不相应,所以佛教他「观鼻端白」,「我初谛观」,他初观察鼻端白,「经三七日」,经二十一天这才见出效验,「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这是起初观这个相,经鼻子一出一入的气像烟一样,「身心内明」,修到这个地方,心里发出光明来,「圆洞世界,徧成虚净」,徧满虚空都清净了,怎么个清净法呢?「犹如琉璃」,这琉璃是真宝石,不是化学出的琉璃,这琉璃清虚透彻,「烟相渐销」,见到像琉璃宝的境界,那个烟相渐渐地就销灭了,「鼻息成白」,鼻孔出入的气息,就化成白相了,「心开漏尽」,由这儿心里头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