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叫漏,一漏就堕落,我们人差不多有轻有重,哪个人六根不随着六尘转?眼见色、耳朵闻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心里头分别,这是人人都如此,轻重之说,迦叶尊者一点也不染了,「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如我所证的果位,以法尘为因,怎么叫法因?眼见、耳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这五样;见、闻、齅、尝、觉,五根着在五尘上,都存在心里头,这个名字就叫法尘,「法因为上。」
五根圆通
一那律眼根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情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阿那律陀,他从眼根开的悟,他是佛的堂兄弟,跟着佛出家,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初出家,常乐睡眠」,我初出家的时候常爱睡觉,一睡觉就不能用功,「如来诃我为畜生类」,如来诃斥他为畜生类,你吃了睡、睡了吃,像畜生一样,「我闻佛诃,啼泣自责」,我闻见佛诃斥我,我就哭得啼啼泣泣的,「七日不眠」,我这一长志气,七天没睡觉,因此「失其双目」,两只眼瞎了,佛慈悲看他眼睛熬瞎了,「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世尊教他用「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这就是说,眼睛虽然不能看,佛告诉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我不用眼睛就能看见十方世界的事,就像看见手掌上托着一个水果似的,「如来印我,成阿罗汉」,如来印证我成了阿罗汉了,「佛问圆通」,佛问我圆通的道理,「如我所证,旋见循元」,如我所证这个知见的见,虽然是眼睛瞎了,这还有个见性,旋回见来循元,循着见的这个根本,元就是根本,「斯为第一」,以这个为第一。
二周利鼻根
周利盘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周利盘特迦以鼻根的出入息而证道,「周利盘特迦」是一句印度话,是梵音,翻中国话就是继道,他母亲生他的时候,生在路途上,他哥哥出生时也在路途上,所以叫继道,也有翻为大路小路,周利盘特迦是怎么观念?怎么修行?从前到后共二十五样,所以这二十五位菩萨罗汉就因这上头证果的,就是由这二十五种。修行法没有旁的希奇的事情,也没有危难的事情,就是一个观念的工夫,明白这个理,时时观念这个理,就可以成道,佛问二十五位菩萨罗汉,证果是怎么证的?怎么成的道?让他们自己诉说,为着让法会大众及后世众生都知道修行的法,对着佛说话要有一定的理由,「即从座起」,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对着佛表白说,「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我缺少记忆力,诵念经典记不住,「最初值佛」的时候,「闻法出家」,闻听见佛说修行的法,我就出家了,「忆持如来一句伽陀」,我听见佛教我一句伽陀,忆想受持佛教的方法,伽陀两个字叫孤起偈,是四句一偈,有七个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记不住四句,所以佛教他「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在这一百天的时间,一共七个宇,前面三个字记住了,后面的字就忘了;后面三个字记住了,前面这四个字又忘了,佛一看,没办法啦﹗学几句修行的话都记不住,你怎么修行吶﹗「佛愍我愚,教我安居」,佛怜愍我愚痴,「教我安居」,教我安居调出入息,不需要记忆经文,找一个房子,安安静静的居住,「调出入息」,知出知入,就是观念这个修行,「我时观息」,我依照佛教的调息方法观察,「微细穷尽」,气息越观越轻微,微细的不可分别就叫微,见不出许多气息来了,微细到气息穷尽,喘来喘去的气息一点也没有,他自己看到这里,从哪里来的呢?总是「生住异灭,诸行剎那」,他观察这个气息,他自己说用功的意思,这个气一出一入、一入一出的时候,这气生出来了,生了又住,住一会儿又变异,变异了又灭,一点气息也没有了,这么一看,「诸行剎那」,说世间上一切的事情,由这上头就悟开了,诸行就是世间上诸般的行为,剎那是普通的话,最小的工夫,像我们人一天说话做事,都离不开生、住、异、灭,世间上几十年转眼的功夫一转眼就过去,「其心豁然」,他观这个气息,观来观去观得很微细、很安静,由此就豁然开悟了,他见到「诸行剎那」,世间上一切一切的事情,剎那之间就完了,他心里豁然贯通,「得大无碍」,得到广大无边的没有障碍了,你看我们人这个身体在世间上有多少障碍,冷、热、忙、闲种种的作为,哪有究竟安闲的地方?他一开悟,心里豁然贯通,明白世间上一切的事情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明白了,这个明白的是谁呢?就是自己这个明白就对了,「得大无碍」,得着广大无边,没有障碍了,「乃至漏尽」,这个漏,就是泄漏,比如器皿、盆子或碗,有破裂的地方就漏水,人在世间上活着也是这么个意思,人的寿命尽了,就是漏尽了,到时候就死;这个漏有能漏、有所漏、有漏在什么地方,能漏是盆子碗有孔就漏了,人身上哪个地方漏?「乃至漏尽」,这个漏没有了,明白了!了然了﹗能漏的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浮尘根在世上不能长在,所漏的是见、闻、齅、尝、觉、知六种胜义根,人的生死都离不开胜义根,胜义根永远不坏的,六种浮尘根是靠不住的,几十年就坏了,这就是人所经验的、所承认的事情,能漏的是眼六根、所漏的是六种胜义根,你要用错了,就关乎人的生死,漏在什么地方?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见是所漏的,由眼睛妄见,漏在色尘上,这六种尘都不长远,所以眼六根随着六尘转了,见性借着眼睛就在色尘上,所以说漏有三层︰能漏、所漏、漏在什么地方,好比耳随声转,听闻性随着他转,怎么个转法呢?是错认了生灭的是我,其实不是自己,见、闻、觉、知,没有生死、没有生灭,他错认了,他随着世界上有形有相的承认有生死,这是大错的地方。所以佛出世是慈悲,把这个道理给说开了,让人应当保护的、应当离开的,佛说的都是大道理,不同那旁门外道那些事情—运功、点窍、运呼吸气…,不是那些个事情,你把这个理明白了,顿然间就解脱了。由这个心上用功,心就是见、闻、觉、知,妄心在人的身体上、真心在身体外头,身体外头无量无边、无处不是,自己不承认自己,除非佛把这个意思给说开了,「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把这些能漏、所漏都完了,所漏的地方也都撂下了,「成阿罗汉」,我才证了无生,「住佛座下」,我当下为佛弟子,「印成无学」,佛印证我到了无学位,「佛问圆通」,佛问我怎么证得圆满通达无碍的道?「如我所证,反息循空」,反过这个气息来,观来观去的,循顺着空理,这个空不是虚空,是妙有真空,在有上观空了,这个真空就是人的知觉,不做分别,佛问我证得圆通,以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三憍梵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牛呞观舌根悟道,他因轻弄沙门而受果报,牛吃下草去再慢慢吐出来嚼,「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从座位起来,对佛顶礼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他自己说有口业,因他成道之后,他就知道前世的事情,「于过去劫,轻弄沙门」,说前世造过口业,他看见一位年老比丘,没有牙吃东西像老牛一样,因造此口业,经过多少劫,「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生生世世有牛呞病,这因果是一点也不会错的,「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佛看见我有前世的业力,佛告诉他修行一味地清净心地的法门,由此修成了,「我得灭心,入三摩地」,我把这个妄想心灭了,得了正当的定力,就有了相当的好处,他对佛及法会大众说,「观味之知,非体非物」,我虽然有这个病,我吃东西观察这个滋味,有个知觉,苦、辣、酸、甜、咸都知道,知觉的知,我就明白了,「非体非物」,吃东西的这个知觉,他也不是我的本体,本体没有苦、辣、酸、甜、咸,也不是物,他要是物,你不搁在舌头上,你也不知道苦、辣、酸、甜、咸,不能成五味,这是一定的,他明白这个理,「观味之知」,就在这个知觉的知上,这个知「非体非物」,这是人修行的入手处,见、闻、齅、尝、觉、知哪一样都可以入手修行,也不论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观味之知」,就在这个知上观察,吃东西知道是什么味道,从这上开的悟,「非体非物」,也不是舌头知这个味、也不是身体;非物,不把物放在舌头上,也是没有滋味,得两样凑在一块,「观味之知」,由这一观察,味的这个知,知觉的知,也不是有形相的身体、也不是吃的物质,由这上头开悟,「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因为现前这一念清净得超升了,超出世间诸漏,漏还是照前边那个意思,六根漏在六尘,这个地方要知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无常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无常的,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是永远不坏的,大家看经把这三个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