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金石」,上古的时候为良医都得自己采药,不像现代都是现成的,我们这个世界就叫娑婆世界,什么叫娑婆呢?娑婆这两个字是梵音,翻堪忍,这个娑婆世界最苦,我们这个人还都能忍耐,受得了,就叫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这二位菩萨用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这都可以入药;草呢?药草就不用说了,木头也有入药的,沉香、檀杳这些木都可以入药,金是水银之类的,石就是化石、石膏这类的,「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就是这么多尽都知道是苦、辣、酸、甜、咸、淡等六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各种药草弄来做成九、散、膏、丹,或者制成药水,「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当然得知道冷药治热病、热药治寒病,有毒可以不用、还有以毒攻毒的,这都不一样了,「悉能徧知」,统统的普徧都得要知道,这是说行医治病的时候,由这儿又「承事如来,了知味性」,早先光知道药味,不知道药性,自从承事佛,常闻法要,知道万事万物各有各性,明白了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知道药的性,说他空也不空,有一种药才有一种味,他也不空啊﹗说他有,又没有,见不着这个性,你说他就是身心,他本来的材料是草、木、金、石,哪能说他是身心?又离不开身心,你非得拿舌头尝才知道是苦、辣、酸、甜、咸,才知道他治什么病,因着这个,「分别味因」,了知味性也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也不是身心、也不离身心,分别这个味的性是因什么起的,「从是开悟」,就因这上头醒悟了,知道这药味沾在舌头上才尝得出来,要论到性上就不知道了,不能说他是空、是有,也不能说他是身心、也离不开身心,这是说到这个无形相上了,「分别味因」,分别味的这个因是因性而有,没有这个性就没有这个相,这世界上两种东西︰一种性、一种相,因有这个性才成立这个相、因有这个相才显这个性,要离开相向哪里找性?这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还不是相、相还不是性,「分别味因,从是开悟」,分别味的因是因性而有相,分别味的因才明白究竟的性理,万事万物就是一性所成,随着这个滋味、形相,这就各有分别,性是一样的,因形相这个性也就随着变了,究竟的性是整个的、不可思议的,「从是开悟」,悟什么?就悟这个性,由这个有分别的相悟到这个无分别的性,「蒙佛如来,印我昆季」,昆是哥哥、季是弟弟,为「药王药上二菩萨名」,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这是佛给立的名,因着这个药能治病,以这药性上能明心见性,所以才称药王、药上二菩萨,「今于会中,为法王子」,菩萨能继承佛位,所以称法王子,「因味觉明」,因这个滋味才觉悟明白心性,「位登菩萨」,佛给证明登了菩萨位,「佛问圆通」,佛问圆通的道理,「如我所证」,我们弟兄所证悟的,「味因为上」,是由滋味才明白这个性理,我说「味因为上」。
五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这一段文是肾首菩萨说触尘开悟,触是或冷或热触在身上感觉出来,从这上头开的悟,「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跋陀婆罗也翻贤护,与这位菩萨同行伴侣有十六位,开士就是菩萨的别名,也称为开士、也称为大士、也称为菩萨,他们一同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贤首菩萨与十六位大菩萨对佛叙说过去多少劫以先,闻古佛说法出家的时候,「于浴憎时,随例八室」,佛法在古代就有半月洗身的事,僧人分上座、中使、下座,「随例入室一,照例随着大众走入沐浴的屋子里,「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突然间醒悟了水洗身子的因由,「既不洗尘,亦不洗体」,怎么知道既不洗尘呢?麈乃触尘,尘相乃无知的东西,怎么会有洗尘的这么一种事情,既不能洗尘也不能洗体,说洗尘也说不通、说洗体也说不过,这个话不好讲、不好明白,就在这个不好明白的这个地方开悟,你要好明白就是人的所知障,常知道的就以为明白了,就是这个不好明白、不好分别的时候,这个心里头就不动转了,说洗尘也不对、说洗体也不对,中间就安然了,这个心就分不开了,就显出无分别心来,无分别心就是一个不思议,不思议就叫妙法,妙就当不可思议讲,这个心就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安然无事了、就不分别了,「得无所有」,也不是洗尘、也不是洗体,这个地方是了无所得,由这里起头,「宿习无忘」,这是往昔的习气,记住这个,就忘不了,这是时间很久了,在威音王佛的时候,这时见着释迦牟尼佛,这是多少万劫了,由这个善因,他证到菩萨杲位,就不能忘了,「乃至今时,从佛出家」,这是对着释迦牟尼佛说,由古到今,从佛出家乃至到了现今,又随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令得无学」,跟着释迦牟尼佛得着无学的位子,「彼佛名我跋陀婆罗」,我的名字还是过去的威音王佛给我起的,彼佛就是威音王佛,跋陀婆罗也翻肾首、也翻贤护,「妙触宣明」,这是触尘,水向身上一触动,心里头醒悟了,也不洗尘、也不洗体,是「妙触宣明」,水触在身上,宣发明白,显然明白了不可思议的水触到身上,也不知是洗体、也不知是洗尘,由这儿开悟了,究竟的成就了,「成佛子住」,佛子就是菩萨,有成佛的基础了,住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初级证菩萨果,先证初住,成佛子住,「佛问圆通」,这是对着释迦牟尼佛说,你问我怎么得圆通的道理呢?「如我所证,触因为上」,如我证的果位,就是水触在身上,以着这个为高上的开悟。
六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这是迦叶尊者观法尘悟道,「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摩诃翻广大的意思、迦叶翻饮光,他身上放光、满面上也放光,不但外皮上是金光,他张开口,金光都从嘴里流露出,就像光饮到他的口里去了,是这么个意思,不但他自己出家,他的内人也出家了,「紫金光比丘尼等」,这是这一个比丘尼代表他一家人,没有说有多少人数,紫金光比丘尼,他身上也是放光,放紫金的光,「即从座起」,都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于往劫」,在多少万年以前,「于此界中」,于此娑婆世界,「有佛出世,名日月灯」,名字叫日月灯佛,也叫日月灯明佛,「我得亲近,闻法修学」,我跟着日月灯佛修行学道,「佛灭度后」,日月灯佛灭度了,「供养舍利」,佛圆寂了焚化出来的舍利,都会放光,人修行也有烧出舍利的,颜色不同,有黑的、有白的、有紫的、有红的,佛的舍利都是白的,佛的舍利来我们中国的浙江省宁波县阿育王寺供奉,我亲眼看过两回,关于看佛舍利,最好看见白色的,其次是红色,最不好是看黑色的,第一次我看见黑色的,这说是罪业重了,又待了几年,谛老法师圆寂,我给他发殡去,没赶上,以后又从有舍利的庙上路过,我再去拜看,又有十几年了,我这回一看是白色的,我心里的话,这业障必是销了不少,这是实实在在的,一人看一样,还有看不见的,没有缘还看不见,这是说供佛的舍利,「然灯续明」,点着常远的灯,俗语叫常明灯,也就是常供佛灯,总是让他光明,不让他灭了,「以紫光金,涂佛形像」,佛圆寂以后塑的佛像,他拿紫金光金贴在佛的身上,这就是一分诚心,「自尔已来」,从此以后再转为人,「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所生的身体,常常圆满,紫金光色就像拿紫金光聚成一个人似的,「此紫金光比正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紫金光比丘尼等就是我的眷属,这是同一个时候发心出家,「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我观察世间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能长远,总归变坏,靠不住,怎么办呢?这就用定功修空寂,「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这是迦叶尊者说,唯独用空寂的功夫,他观世间上一切法都是空的,空是无形、寂是无声,他观一切法也没有形、也没有声,你观什么形、什么声,他观没有形、没有声,「修于灭尽」灭尽是个定的名字,修在灭尽定上,把这一切法都灭尽了,功夫也就修成了,「身心乃能度百千劫」,他这一说身心能度几百千劫,这一劫就有几千万年,他说劫就有几百千劫,这是多长的时间,「犹如弹指」,就像拿手指头一弹指的工夫,他不是说大话,骗人总得想法让人信,这是人不可信的事情,如弹指的功夫,就是几百千劫,「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他观一切法空,证到无生果位,「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头陀这两个字就翻抖擞,就好比身上有尘上,一个劲往下抖,不让他沾尘,这意思比方一尘也不沾,迦叶尊者行苦行,谁也受不了,穿的是粪帚衣,在粪堆上找出来的烂布,拿它缝成的衣裳,睡觉在露地上睡、在坟间睡、或是在林下睡,一天只吃一顿,过午还不食,过午不饮浆,由这样的头陀行一点尘也不染,世界上的事,他没有喜爱的,「妙法开明」,由这里观这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从这里开悟,心里头明白了,「锁灭诸漏」,人的大根随着六尘转,那…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