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P7

  ..续本文上一页在这个妙字上,由佛说的言语达到不思议的地步,妙字是不可思议,你思想不到、你议论不出来,这个地方就叫妙,「妙音密圆」,妙是佛说的不可思议的道理,密圆是秘密不可见、不可明白的地方,我圆明了这个道理,从前到后都圆满了、明白了,称为「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闻到佛说妙法的音声,我才证到不生不灭的阿罗汉果,知道自己本来就没有生死,也不是炼的、也不是修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要承认这个生死,这就没有办法了,佛说的道理就是让你自己认识自己,认得什么呢?认得就是个阿若多,就解开了,解开这个妙,要紧就在这个「妙音密圆」,不可思议是圆满的人的知觉,也不是所知所觉、也不是能知能觉,自己的本知本觉,尽虚空、徧法界,统统都是自己,自己就不承认,人人都如此,所以佛说的道理是从根本上解决,他成了佛让一切人都成佛,成佛也不是贵的事情、也不是贱的事情,是人的本份的事情,佛者就是知觉的觉,哪个人没有知觉?没有能知觉、所知觉,就是现前的本知觉,大家天天早晨起来,什么事情也没做、也没做梦,还不知道去做什么事情,就在这个时候,看看你自己心里还有什么?这就是自己的本心,你一发动,是非人我就起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在这个地方能可以密圆,密密之中不可说的时候圆满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不是听佛所说的话,我是在音声上悟的道,得证不生不灭,才知道﹗明白啰﹗就是认得自己就对了,「佛问圆通」,佛你问圆通的道理,圆融无碍、通达一切,「如我所证,音声为上」,要在我所证的果位,以音声为最上,他把话说完了,他是头一个,一共十八界后头还有七大,一共二十五位菩萨大士,佛的慈悲了不得,引出这二十五位来,先说这十八样,后边还有七样,为的是人的根性不定在哪里开悟,你这样不明白,还有那样,你明白一样二十五样都明白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二优婆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目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优波尼沙陀这是梵音,翻中国话叫净少,也叫知觉,知道的空理还没圆满,因此为名,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我也是观察佛最初成道的时候,佛教化我观察自己的身体是不净的,人都拿身体当自己了,所以就迷在身体上了,苦恼就多了,身体表示这么一个相,表示出来自己有知觉、有佛性,「观不净相」,观这个身体是不干净,所以我才「生大厌离」的心,我把身体看轻了,「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我悟了形形色色的这个性都不干净,都由不干净上来的,白骨、皮肉筋血,死了、烂完了,连骨头都化成微尘、都归于虚空,「空色二无」,空也没有了、色也没有了,这个空是虚空的空,什么都没有的空,不是真空妙有的那个空,这个空要分在哪个地方讲,空也没有了、形色也没有了,我厌离他,把身体观化了,「成无学道」,不用再学了,证了无学的道了,「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如来你给我印证,我叫尼沙陀,那个时候将近证果,还没证到圆满,优婆尼沙陀只明白少分的空理,是那么个意思,「尘色既尽」,我观来观去的这个尘色已经都没有了,「妙色密圆」,在这时的身体成了不可思议的妙色身,密密之中得了这个圆融无碍的真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我从我自己的形相证得无生无灭,佛问我圆通的道理,我自己证到的是以形色的身体为上。

  三 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这一段文是香严童子观察香尘开悟,「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从座位起来对佛行礼,对佛表白着言说,「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闻听见如来,「教我谛观」,谛观就是审定实了观照,观照就是观念,佛告诉他观照「诸有为相」,诸般有作有为的这些形相,从这里你就可以慢慢的就能开悟,「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这是香严童子自己述说佛教他的修行法,辞了佛自己找个地方去修行,宴就是找一个地方宴安、晦就是藏起来,找个地方不让人见面,清斋就是清净的房舍,找这么个地方好悟这个道理,「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我看见比丘们燃烧沉水香,这种香木很重,放在水里都能沉下水去,这种「香气寂然」,燃烧完了这个香的气味寂然,人闻着这个香味,心就寂然不动了,心就净了,所以这种沉香就有这种好处,「来入鼻中」,鼻子闻见了,「我观此气」,在这个时候我就观察这种香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也不是木、也不是空,这个沉水香已经烧完了,你要说是虚空,虚空也没有这个香味;也不能说是烟,烟也没有了;也不能说火,火也灭了,香味仍然还在,「去无所著」,香味去了也没所著住,「来无所从」,这香味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由是这么一想,这个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无来、也无去,也非空、也非木,也非火、也非烟,就在这个时候,「由是意销」,自己心里头想不到的地方就开悟了,大家也可以设身处地观察这个香味,无来无去,找不着头绪,借着这个气味,「由是意销」,心里就不妄动了,心一发动就是意,心不动的时候就开悟了,「发明无漏」,这心里就明白了,明白无漏的道理,漏是漏落,无漏就是没有漏落的地了,心不乱动就归一了,无漏就圆满了;像我们这个心不是漏在这里、就是漏在那里,一天这个心不闲着,所以这叫世间法的心,以这个有作有为的心引导的无法可动了,动就是随着木、随着空、随着火、随着烟,你是无所随,都不是,这个没有所著住的地方、也没有所出去的地方了,这个心就定住了,「由是意销」,意是发动性,他不动了,「发明无漏」,这个心一乱跑,随哪里就漏下去了,到了无漏的时候,这个心就住在本位上了,这是开悟的地方,这是香严童子他从这里醒悟了。我们人听这个经、研究这个经,要回光返照,把心返过来不往外跑,以这个就学习学习,就可以入手。佛是大慈大悲,用这个修行法,让这些个二十五位菩萨、罗汉说说他们自己证果的意思,为的是让法会上的人听,好跟着学,我们听了知道了,就有入手研究的地方,当下不明白的,常常的研究,一点一点的就相应了,因着这个,心就没有漏落的地方,「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如来印证我得香严的名号,叫香严童子,童子这都是童真出家的,「尘气倏灭」,尘世上这种气怎么就倏灭了,就是因这个香气一住,这六尘一点也染不着了,这个心不随六尘跑,我们这个心每天都用在这六尘上,这个时候这叫一尘不染,拿这个香气引着就住在本位上,「妙香密圆」,什么叫妙香?是思想不到、议论不到,你说这个香是从哪里来的?向哪里去呢?就有这股香味,火也没有了、烟也没有了,因什么还有香气?「尘气倏灭」,闻着这个香味,心里这么一住,尘气倏然就销灭了,就不随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转了,所以「妙香密圆」,因什么开悟呢?就在这个妙,这个妙字怎么讲呢?就是心思想不到、口议论不到,还有这么一种事情,这就叫妙,这个妙从香来的,叫「妙香密圆」,密是不可分别,是分别不开,这一分别不开,这个理就圆融无碍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我从这个香的庄严,我的心就不乱跑了,得证阿罗汉果,了却分段生死,了却变易生死就是菩萨。我们这个人都有二种生死,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这个身体告一段落,活几十岁一死,这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就是人的心,一会儿这个心又生了,生完了又灭了,这是生死的根,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变易生死。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还没断这个变易生死,断了变易生死就成为菩萨,菩萨修到究竟才能成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他对着佛说「如我所证,香严为上」,我以香庄严我这个自性,才明心见性,以这个为上,这是香严童子证道的来历,底下挨着各位大士叙说个人成道的因缘,让法会大众听,让后来人依法修行,这是佛的慈悲。

  四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一段文是药王、药上二位菩萨,这是弟兄二人,怎么称为法王子呢?够了菩萨的身份才叫法王子,佛为无上的法王,菩萨能可以继承佛位,所以称法王子;药王是用药知法、药上是识病用药,这是大端的意思,他代领五百位梵天修学佛法,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行礼,对佛表白说,「我无始劫」,菩萨都经了多少万劫,这是叫无始劫,无量劫的时间太长了,无量劫做什么呢?「为世良医」,为世间上良善的医生,不是庸医用药害人,良医可以因病下药,药到病除,他对佛说,「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