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P6

  ..续本文上一页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是怎么个理呢?怎么个解除?说人修行得择一个法,从眼、耳…等六根上都可以入手,后面一共说了十八样,六根、六尘、六识都可以恢复原状、都可以明心见性。佛对阿难说,也得一个一个的解,二十五圆通都可以修,所以究竟选耳根圆通,耳根要修行好入手,耳根有个闻性籍着声音显出自己闻听的这个闻性来。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上来说修行,六根随你选择一根入手,底下是照着一根说,「此根初解」,怎么叫解?不让他拘住了!我们人自己就被身体拘住了,不能自由,「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这就是证声闻缘觉的功夫,得证人空,人这个身体就障碍不住人这个心了,可以随着心随便用,「空性圆明」,这就深一步,这就是法空,「成法解脱」,法解脱是世间上一切法,什么也障碍不住,高山峻岭随便就走过去,一点也挡不住,「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怎么叫俱空不生?人空、法空,人法俱都空了,在俱空的地方也不生执着性,不但人空、法空,连空也空了,这空什么呢?就是不执着,你要一执着就被他所累了,「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个名字就是菩萨的位子,人空是阿罗汉的位子,这一深入是菩萨的位子,三摩地翻正定正受,「得无生忍」,证了无生无灭的果位。

  圆通方便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重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阿难及法会大众蒙佛开导指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智慧觉悟了,明白了圆通无碍的道理,这个地方一点迷惑也没有了,知道修行的方法是怎么回事了,「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这个时候向佛顶礼,给佛谢恩,「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对佛表白说,我等今日在法会听佛指示,「身心皎然」,不但身明亮、连心也明亮了,痛快得没有障碍,「虽复悟知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这个地方就表示佛恩,心里这么一开悟,这还有没求的,还得向深处求,对佛表白说,「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很悟六亡义」,这是承着上边六解一亡,已经说过了,虽然是说六根一解,连一也没有了,统统的一解一切解了,「然犹未达」,我还有没通达的地方,还有不知道的,「圆通根本」,学佛讲究证这个圆通的道理,这个圆通的道理的根本在哪里?底下还要请求,世尊!「我辈飘零」,就是不知道向哪里走,没有一个准宗旨,「积劫孤露」,这是说他自己迷惑的时候太长了,也不知道走哪条路好,「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这是感激的说,这个哪能想到,心里所想不到、也考虑不到,这就参杂在佛的座下了,说到天伦就像慈父慈母似的,「如失乳儿,忽遇慈母」,上边比天伦之父,这又比慈爱之母,这又如同失了乳的小儿没有乳吃,就苦了,又遇着他自己的母亲,这就得着饮食了,心里该有多么欢喜安乐,「若复因此际会道成」,设若是因此机会成就道果,「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时候阿难尊者心里头感觉很通达,「所得密言」,密言是言外思义,不是直接说,用话显出来,曲引旁征,从旁边把他征明了,「还同本悟」,明白这个理并没有旁的,还是自己的本心,还同自己本悟的,不是外得的,「则与未闻无有差别」,与没听见的一点分别也没有,还是这个人,还是自己这个心,这个心就有明白糊涂的分析了,「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我心里头惟愿世尊发大悲心,惠施给我们后学的人秘密精严的道理,「成就如来最后开示」,能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这是说到底了,「作是语已」,把这个话说完了,「五体投地」,给佛行最诚的礼,「退藏密机」,是把心沉下去,不向外放,专等着佛开示,「冀佛冥授」,希望佛在不可见的地方,把这个道理授给我们。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这一段文是如来垂训圣众,询问诸菩萨及阿罗汉修什么方法证的圣果,「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菩萨是大乘的菩萨、阿罗汉是小乘,都证了果位了,虽然是大乘、小乘之分,佛在法会上一问,心中都了亮了,对于佛法清净徧知,因法会听众很多,让他们听听怎么证的果位,「生我法中」,你们今生在佛法之中,都「得成无学」,什么叫「得成无学」呢?修行的次第已经都修到了,不用再学了,证到无学的果位了,「吾今问汝最初发心」,你们最初修学佛法的时候,「悟十八界」,你们起初入手以十八界为入手的方便,这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佛问这十八种修行的大法,「谁为圆通?」哪个人得着圆通的道理?修到这个究竟的果位呢?「从何方便,人三摩地?」你们是从哪一种方便人到正定正受?三座地翻正定、正受,是果位的名词,这是佛问法会大众怎么证果,让他们回答,有两种益,第一知道已证圣果者是以何法入手,第二能令没证果者听到好跟着学,佛问到这里,法会里当然有为上首的就回答了。

  六尘圆通

  一 陈那声尘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主

  佛成道以后,到了鹿野苑,还有一个鸡园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是僧人所住的地方,佛初度这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那,他是头一个随着佛在雪山上修苦行的,憍陈那在旁的经里也有翻憍陈如的,憍陈那是梵音,翻中国话叫法器,他原来是个侍火外道,也叫火器,他领着四个人在鹿野苑修行,「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首先从座位上站起来给佛顶礼对着佛表白说,「我在鹿苑及于鸡园」,我在鹿野苑及于鸡园这两个地方修行,「观见如来最初成道」,我见着如来最初成道的时候,给我们说法,「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我们由这儿悟明四谛之理,怎么叫四谛?有四种道理,研究实在了,研究到究竟的地方就叫谛,这个四谛有世间的二谛、有出世间的二谛,苦谛、集谛是世间的二种因果,灭谛、道谛是出世间的二种因果。人在世间上人人都有痛苦,轻重多少不均,苦谛是果,从集谛上来的,集谛就是招集来的,这不是谁给的,完全是自己招来的,集就是因,一因一果,这个谛字是不可更改的,一定要承认,谁也逃不出去,先说这个苦因苦果,人人所承认的,怎么个苦法呢?人有八苦交煎: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谁也逃不掉的,怎么知道呢?人一生下来就哭,难过啊!苦阿!这都知道是苦;老也得苦,像我八十多岁走路不加小心就得跌倒,就跌出毛病来,这是痛苦,不用细说;病苦,这不在老少、也不在富贵贫贱,病到了身上不是好受的事情,非受这种苦不可:最后是死苦,都看见过的,这是四种苦。还有四种苦是:爱别离苦,亲爱的父母、夫妻、子女、兄弟,死一个离开了,这是顶苦的,谁也不能说一定没有;怨憎会苦,在一块做事,弟兄不合,你憎恨我、我怨恨你,或者是同事做买卖不合,还离不开,我又怨恨你、你又憎恶我,天天还得聚会,从心里烦也离不开,离开就没有饭吃,不离开又不合理,勉强就得受苦,这叫怨憎会苦;还有求不得苦,人在世上求的太多了,求财财不得、求官官不得、求利利不得,少儿没女的求儿女也不得;到究竟还有五阴炽盛苦,这五藴就好像拿火烧的一样,这苦在五藴,生生世世、日积月累积累的这个苦,这五种苦处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相的身体,不能独立,非帮忙的不可,吃的、穿的、住的,有这个身体就得有享受,没有衣、食、住不能生存,这里就分出富贵、贫贱来了,有苦有乐就从这里头比较出来,有身体要享受衣、贵、住,你得想主意,无故的衣、食、住不来,光想主意也不行,还得实行实做,人家行你不行,你还得学知识,有了做事的知识才能做事维持生活,所以说五藴炽盛苦,就像拿火烧的这么难过,这叫八苦交煎。佛说的这个道理是警觉人,让人离苦得乐,哪个人不承认,说没有这个事,那是说不到的,说由集招来的身体就苦,把这个苦困苦果说完了,怎么能离苦呢﹖再说出世的因果,出世的果是灭谛、出世的因是道谛,灭是寂灭,把习气毛病慢慢的都把他销灭了,才能得一种寂灭,就没有这些个苦恼发生了,就得安乐了,这叫灭谛,这个灭谛是专能把一切的苦恼灭了,灭字又当安乐讲,怎能得永远的安乐呢?得修道,叫道谛,修道的道理就多了,所以人学佛道能证这个灭谛,证了灭谛能离生老病死这些苦,佛说苦真是苦,你得承认,说离苦得乐真得永远的安乐,这叫四谛法,佛一出世给弟子们说这个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憍陈那自己说的,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比丘翻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身命,佛在世的时候,僧人都托钵,当下南洋群岛信佛的地方,仍然还是托钵,到了中国这又变化了,所以僧人给人诵经说法,由这上头做饮食,就没有托钵了。佛问比丘我,我起初对佛说的法解悟开了,阿若多是梵音,翻解悟的解,如来印证认可我明白了悟了佛法,解悟这个道理成就了,成就…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