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P6

  ..續本文上一頁佛言,六根解除,亦複如是」,是怎麼個理呢?怎麼個解除?說人修行得擇一個法,從眼、耳…等六根上都可以入手,後面一共說了十八樣,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恢複原狀、都可以明心見性。佛對阿難說,也得一個一個的解,二十五圓通都可以修,所以究竟選耳根圓通,耳根要修行好入手,耳根有個聞性籍著聲音顯出自己聞聽的這個聞性來。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得無生忍。

  上來說修行,六根隨你選擇一根入手,底下是照著一根說,「此根初解」,怎麼叫解?不讓他拘住了!我們人自己就被身體拘住了,不能自由,「此根初解,先得人空」,這就是證聲聞緣覺的功夫,得證人空,人這個身體就障礙不住人這個心了,可以隨著心隨便用,「空性圓明」,這就深一步,這就是法空,「成法解脫」,法解脫是世間上一切法,什麼也障礙不住,高山峻嶺隨便就走過去,一點也擋不住,「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怎麼叫俱空不生?人空、法空,人法俱都空了,在俱空的地方也不生執著性,不但人空、法空,連空也空了,這空什麼呢?就是不執著,你要一執著就被他所累了,「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得無生忍」,這個名字就是菩薩的位子,人空是阿羅漢的位子,這一深入是菩薩的位子,叁摩地翻正定正受,「得無生忍」,證了無生無滅的果位。

  圓通方便

  阿難及諸大衆。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複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複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重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阿難及諸大衆,蒙佛開示」,阿難及法會大衆蒙佛開導指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智慧覺悟了,明白了圓通無礙的道理,這個地方一點迷惑也沒有了,知道修行的方法是怎麼回事了,「一時合掌,頂禮雙足」,這個時候向佛頂禮,給佛謝恩,「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對佛表白說,我等今日在法會聽佛指示,「身心皎然」,不但身明亮、連心也明亮了,痛快得沒有障礙,「雖複悟知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這個地方就表示佛恩,心裏這麼一開悟,這還有沒求的,還得向深處求,對佛表白說,「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很悟六亡義」,這是承著上邊六解一亡,已經說過了,雖然是說六根一解,連一也沒有了,統統的一解一切解了,「然猶未達」,我還有沒通達的地方,還有不知道的,「圓通根本」,學佛講究證這個圓通的道理,這個圓通的道理的根本在哪裏?底下還要請求,世尊!「我輩飄零」,就是不知道向哪裏走,沒有一個准宗旨,「積劫孤露」,這是說他自己迷惑的時候太長了,也不知道走哪條路好,「何心何慮,預佛天倫」,這是感激的說,這個哪能想到,心裏所想不到、也考慮不到,這就參雜在佛的座下了,說到天倫就像慈父慈母似的,「如失乳兒,忽遇慈母」,上邊比天倫之父,這又比慈愛之母,這又如同失了乳的小兒沒有乳吃,就苦了,又遇著他自己的母親,這就得著飲食了,心裏該有多麼歡喜安樂,「若複因此際會道成」,設若是因此機會成就道果,「所得密言,還同本悟」,這時候阿難尊者心裏頭感覺很通達,「所得密言」,密言是言外思義,不是直接說,用話顯出來,曲引旁征,從旁邊把他征明了,「還同本悟」,明白這個理並沒有旁的,還是自己的本心,還同自己本悟的,不是外得的,「則與未聞無有差別」,與沒聽見的一點分別也沒有,還是這個人,還是自己這個心,這個心就有明白糊塗的分析了,「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我心裏頭惟願世尊發大悲心,惠施給我們後學的人秘密精嚴的道理,「成就如來最後開示」,能成就如來最後的開示,這是說到底了,「作是語已」,把這個話說完了,「五體投地」,給佛行最誠的禮,「退藏密機」,是把心沈下去,不向外放,專等著佛開示,「冀佛冥授」,希望佛在不可見的地方,把這個道理授給我們。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

  

  這一段文是如來垂訓聖衆,詢問諸菩薩及阿羅漢修什麼方法證的聖果,「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菩薩是大乘的菩薩、阿羅漢是小乘,都證了果位了,雖然是大乘、小乘之分,佛在法會上一問,心中都了亮了,對于佛法清淨徧知,因法會聽衆很多,讓他們聽聽怎麼證的果位,「生我法中」,你們今生在佛法之中,都「得成無學」,什麼叫「得成無學」呢?修行的次第已經都修到了,不用再學了,證到無學的果位了,「吾今問汝最初發心」,你們最初修學佛法的時候,「悟十八界」,你們起初入手以十八界爲入手的方便,這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佛問這十八種修行的大法,「誰爲圓通?」哪個人得著圓通的道理?修到這個究竟的果位呢?「從何方便,人叁摩地?」你們是從哪一種方便人到正定正受?叁座地翻正定、正受,是果位的名詞,這是佛問法會大衆怎麼證果,讓他們回答,有兩種益,第一知道已證聖果者是以何法入手,第二能令沒證果者聽到好跟著學,佛問到這裏,法會裏當然有爲上首的就回答了。

  六塵圓通

  一 陳那聲塵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于佛音聲。悟明四谛。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于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爲主

  佛成道以後,到了鹿野苑,還有一個雞園的地方,這兩個地方都是僧人所住的地方,佛初度這五比丘,頭一個就是憍陳那,他是頭一個隨著佛在雪山上修苦行的,憍陳那在旁的經裏也有翻憍陳如的,憍陳那是梵音,翻中國話叫法器,他原來是個侍火外道,也叫火器,他領著四個人在鹿野苑修行,「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首先從座位上站起來給佛頂禮對著佛表白說,「我在鹿苑及于雞園」,我在鹿野苑及于雞園這兩個地方修行,「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我見著如來最初成道的時候,給我們說法,「于佛音聲,悟明四谛」,我們由這兒悟明四谛之理,怎麼叫四谛?有四種道理,研究實在了,研究到究竟的地方就叫谛,這個四谛有世間的二谛、有出世間的二谛,苦谛、集谛是世間的二種因果,滅谛、道谛是出世間的二種因果。人在世間上人人都有痛苦,輕重多少不均,苦谛是果,從集谛上來的,集谛就是招集來的,這不是誰給的,完全是自己招來的,集就是因,一因一果,這個谛字是不可更改的,一定要承認,誰也逃不出去,先說這個苦因苦果,人人所承認的,怎麼個苦法呢?人有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誰也逃不掉的,怎麼知道呢?人一生下來就哭,難過啊!苦阿!這都知道是苦;老也得苦,像我八十多歲走路不加小心就得跌倒,就跌出毛病來,這是痛苦,不用細說;病苦,這不在老少、也不在富貴貧賤,病到了身上不是好受的事情,非受這種苦不可:最後是死苦,都看見過的,這是四種苦。還有四種苦是:愛別離苦,親愛的父母、夫妻、子女、兄弟,死一個離開了,這是頂苦的,誰也不能說一定沒有;怨憎會苦,在一塊做事,弟兄不合,你憎恨我、我怨恨你,或者是同事做買賣不合,還離不開,我又怨恨你、你又憎惡我,天天還得聚會,從心裏煩也離不開,離開就沒有飯吃,不離開又不合理,勉強就得受苦,這叫怨憎會苦;還有求不得苦,人在世上求的太多了,求財財不得、求官官不得、求利利不得,少兒沒女的求兒女也不得;到究竟還有五陰熾盛苦,這五藴就好像拿火燒的一樣,這苦在五藴,生生世世、日積月累積累的這個苦,這五種苦處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有形相的身體,不能獨立,非幫忙的不可,吃的、穿的、住的,有這個身體就得有享受,沒有衣、食、住不能生存,這裏就分出富貴、貧賤來了,有苦有樂就從這裏頭比較出來,有身體要享受衣、貴、住,你得想主意,無故的衣、食、住不來,光想主意也不行,還得實行實做,人家行你不行,你還得學知識,有了做事的知識才能做事維持生活,所以說五藴熾盛苦,就像拿火燒的這麼難過,這叫八苦交煎。佛說的這個道理是警覺人,讓人離苦得樂,哪個人不承認,說沒有這個事,那是說不到的,說由集招來的身體就苦,把這個苦困苦果說完了,怎麼能離苦呢﹖再說出世的因果,出世的果是滅谛、出世的因是道谛,滅是寂滅,把習氣毛病慢慢的都把他銷滅了,才能得一種寂滅,就沒有這些個苦惱發生了,就得安樂了,這叫滅谛,這個滅谛是專能把一切的苦惱滅了,滅字又當安樂講,怎能得永遠的安樂呢?得修道,叫道谛,修道的道理就多了,所以人學佛道能證這個滅谛,證了滅谛能離生老病死這些苦,佛說苦真是苦,你得承認,說離苦得樂真得永遠的安樂,這叫四谛法,佛一出世給弟子們說這個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這是憍陳那自己說的,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比丘翻乞士,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身命,佛在世的時候,僧人都托缽,當下南洋群島信佛的地方,仍然還是托缽,到了中國這又變化了,所以僧人給人誦經說法,由這上頭做飲食,就沒有托缽了。佛問比丘我,我起初對佛說的法解悟開了,阿若多是梵音,翻解悟的解,如來印證認可我明白了悟了佛法,解悟這個道理成就了,成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