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這個妙字上,由佛說的言語達到不思議的地步,妙字是不可思議,你思想不到、你議論不出來,這個地方就叫妙,「妙音密圓」,妙是佛說的不可思議的道理,密圓是秘密不可見、不可明白的地方,我圓明了這個道理,從前到後都圓滿了、明白了,稱爲「妙音密圓」,「我于音聲,得阿羅漢」,我聞到佛說妙法的音聲,我才證到不生不滅的阿羅漢果,知道自己本來就沒有生死,也不是煉的、也不是修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要承認這個生死,這就沒有辦法了,佛說的道理就是讓你自己認識自己,認得什麼呢?認得就是個阿若多,就解開了,解開這個妙,要緊就在這個「妙音密圓」,不可思議是圓滿的人的知覺,也不是所知所覺、也不是能知能覺,自己的本知本覺,盡虛空、徧法界,統統都是自己,自己就不承認,人人都如此,所以佛說的道理是從根本上解決,他成了佛讓一切人都成佛,成佛也不是貴的事情、也不是賤的事情,是人的本份的事情,佛者就是知覺的覺,哪個人沒有知覺?沒有能知覺、所知覺,就是現前的本知覺,大家天天早晨起來,什麼事情也沒做、也沒做夢,還不知道去做什麼事情,就在這個時候,看看你自己心裏還有什麼?這就是自己的本心,你一發動,是非人我就起來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能可以密圓,密密之中不可說的時候圓滿了,「我于音聲,得阿羅漢」,我不是聽佛所說的話,我是在音聲上悟的道,得證不生不滅,才知道﹗明白啰﹗就是認得自己就對了,「佛問圓通」,佛你問圓通的道理,圓融無礙、通達一切,「如我所證,音聲爲上」,要在我所證的果位,以音聲爲最上,他把話說完了,他是頭一個,一共十八界後頭還有七大,一共二十五位菩薩大士,佛的慈悲了不得,引出這二十五位來,先說這十八樣,後邊還有七樣,爲的是人的根性不定在哪裏開悟,你這樣不明白,還有那樣,你明白一樣二十五樣都明白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二優婆色塵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于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目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優波尼沙陀這是梵音,翻中國話叫淨少,也叫知覺,知道的空理還沒圓滿,因此爲名,他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表白,「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我也是觀察佛最初成道的時候,佛教化我觀察自己的身體是不淨的,人都拿身體當自己了,所以就迷在身體上了,苦惱就多了,身體表示這麼一個相,表示出來自己有知覺、有佛性,「觀不淨相」,觀這個身體是不幹淨,所以我才「生大厭離」的心,我把身體看輕了,「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于虛空」,我悟了形形色色的這個性都不幹淨,都由不幹淨上來的,白骨、皮肉筋血,死了、爛完了,連骨頭都化成微塵、都歸于虛空,「空色二無」,空也沒有了、色也沒有了,這個空是虛空的空,什麼都沒有的空,不是真空妙有的那個空,這個空要分在哪個地方講,空也沒有了、形色也沒有了,我厭離他,把身體觀化了,「成無學道」,不用再學了,證了無學的道了,「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如來你給我印證,我叫尼沙陀,那個時候將近證果,還沒證到圓滿,優婆尼沙陀只明白少分的空理,是那麼個意思,「塵色既盡」,我觀來觀去的這個塵色已經都沒有了,「妙色密圓」,在這時的身體成了不可思議的妙色身,密密之中得了這個圓融無礙的真理,「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我從我自己的形相證得無生無滅,佛問我圓通的道理,我自己證到的是以形色的身體爲上。
叁 香嚴香塵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
這一段文是香嚴童子觀察香塵開悟,「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從座位起來對佛行禮,對佛表白著言說,「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我聞聽見如來,「教我谛觀」,谛觀就是審定實了觀照,觀照就是觀念,佛告訴他觀照「諸有爲相」,諸般有作有爲的這些形相,從這裏你就可以慢慢的就能開悟,「我時辭佛,宴晦清齋」,這是香嚴童子自己述說佛教他的修行法,辭了佛自己找個地方去修行,宴就是找一個地方宴安、晦就是藏起來,找個地方不讓人見面,清齋就是清淨的房舍,找這麼個地方好悟這個道理,「見諸比丘,燒沈水香」,我看見比丘們燃燒沈水香,這種香木很重,放在水裏都能沈下水去,這種「香氣寂然」,燃燒完了這個香的氣味寂然,人聞著這個香味,心就寂然不動了,心就淨了,所以這種沈香就有這種好處,「來入鼻中」,鼻子聞見了,「我觀此氣」,在這個時候我就觀察這種香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也不是木、也不是空,這個沈水香已經燒完了,你要說是虛空,虛空也沒有這個香味;也不能說是煙,煙也沒有了;也不能說火,火也滅了,香味仍然還在,「去無所著」,香味去了也沒所著住,「來無所從」,這香味也不知從哪裏來的,由是這麼一想,這個香氣是從哪裏來的呢?也無來、也無去,也非空、也非木,也非火、也非煙,就在這個時候,「由是意銷」,自己心裏頭想不到的地方就開悟了,大家也可以設身處地觀察這個香味,無來無去,找不著頭緒,借著這個氣味,「由是意銷」,心裏就不妄動了,心一發動就是意,心不動的時候就開悟了,「發明無漏」,這心裏就明白了,明白無漏的道理,漏是漏落,無漏就是沒有漏落的地了,心不亂動就歸一了,無漏就圓滿了;像我們這個心不是漏在這裏、就是漏在那裏,一天這個心不閑著,所以這叫世間法的心,以這個有作有爲的心引導的無法可動了,動就是隨著木、隨著空、隨著火、隨著煙,你是無所隨,都不是,這個沒有所著住的地方、也沒有所出去的地方了,這個心就定住了,「由是意銷」,意是發動性,他不動了,「發明無漏」,這個心一亂跑,隨哪裏就漏下去了,到了無漏的時候,這個心就住在本位上了,這是開悟的地方,這是香嚴童子他從這裏醒悟了。我們人聽這個經、研究這個經,要回光返照,把心返過來不往外跑,以這個就學習學習,就可以入手。佛是大慈大悲,用這個修行法,讓這些個二十五位菩薩、羅漢說說他們自己證果的意思,爲的是讓法會上的人聽,好跟著學,我們聽了知道了,就有入手研究的地方,當下不明白的,常常的研究,一點一點的就相應了,因著這個,心就沒有漏落的地方,「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如來印證我得香嚴的名號,叫香嚴童子,童子這都是童真出家的,「塵氣倏滅」,塵世上這種氣怎麼就倏滅了,就是因這個香氣一住,這六塵一點也染不著了,這個心不隨六塵跑,我們這個心每天都用在這六塵上,這個時候這叫一塵不染,拿這個香氣引著就住在本位上,「妙香密圓」,什麼叫妙香?是思想不到、議論不到,你說這個香是從哪裏來的?向哪裏去呢?就有這股香味,火也沒有了、煙也沒有了,因什麼還有香氣?「塵氣倏滅」,聞著這個香味,心裏這麼一住,塵氣倏然就銷滅了,就不隨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轉了,所以「妙香密圓」,因什麼開悟呢?就在這個妙,這個妙字怎麼講呢?就是心思想不到、口議論不到,還有這麼一種事情,這就叫妙,這個妙從香來的,叫「妙香密圓」,密是不可分別,是分別不開,這一分別不開,這個理就圓融無礙了,「我從香嚴,得阿羅漢」,我從這個香的莊嚴,我的心就不亂跑了,得證阿羅漢果,了卻分段生死,了卻變易生死就是菩薩。我們這個人都有二種生死,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這個身體告一段落,活幾十歲一死,這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人的心,一會兒這個心又生了,生完了又滅了,這是生死的根,大家要知道,這就叫變易生死。阿羅漢斷了分段生死,還沒斷這個變易生死,斷了變易生死就成爲菩薩,菩薩修到究竟才能成佛,這是一定的道理,他對著佛說「如我所證,香嚴爲上」,我以香莊嚴我這個自性,才明心見性,以這個爲上,這是香嚴童子證道的來曆,底下挨著各位大士敘說個人成道的因緣,讓法會大衆聽,讓後來人依法修行,這是佛的慈悲。
四藥王味塵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爲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徧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于會中。爲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爲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一段文是藥王、藥上二位菩薩,這是弟兄二人,怎麼稱爲法王子呢?夠了菩薩的身份才叫法王子,佛爲無上的法王,菩薩能可以繼承佛位,所以稱法王子;藥王是用藥知法、藥上是識病用藥,這是大端的意思,他代領五百位梵天修學佛法,都從座位上站起來對佛行禮,對佛表白說,「我無始劫」,菩薩都經了多少萬劫,這是叫無始劫,無量劫的時間太長了,無量劫做什麼呢?「爲世良醫」,爲世間上良善的醫生,不是庸醫用藥害人,良醫可以因病下藥,藥到病除,他對佛說,「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