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P9

  ..續本文上一頁就叫漏,一漏就墮落,我們人差不多有輕有重,哪個人六根不隨著六塵轉?眼見色、耳朵聞聲、鼻子齅香、舌頭嘗味、身上感覺、心裏頭分別,這是人人都如此,輕重之說,迦葉尊者一點也不染了,「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爲上」,如我所證的果位,以法塵爲因,怎麼叫法因?眼見、耳聞、鼻子齅、舌頭嘗、身上感覺,這五樣;見、聞、齅、嘗、覺,五根著在五塵上,都存在心裏頭,這個名字就叫法塵,「法因爲上。」

  五根圓通

  一那律眼根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爲畜生類。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情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爲第一。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阿那律陀,他從眼根開的悟,他是佛的堂兄弟,跟著佛出家,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初出家,常樂睡眠」,我初出家的時候常愛睡覺,一睡覺就不能用功,「如來诃我爲畜生類」,如來诃斥他爲畜生類,你吃了睡、睡了吃,像畜生一樣,「我聞佛诃,啼泣自責」,我聞見佛诃斥我,我就哭得啼啼泣泣的,「七日不眠」,我這一長志氣,七天沒睡覺,因此「失其雙目」,兩只眼瞎了,佛慈悲看他眼睛熬瞎了,「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叁昧」,世尊教他用「樂見照明金剛叁昧」,這就是說,眼睛雖然不能看,佛告訴他修「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我不用眼睛就能看見十方世界的事,就像看見手掌上托著一個水果似的,「如來印我,成阿羅漢」,如來印證我成了阿羅漢了,「佛問圓通」,佛問我圓通的道理,「如我所證,旋見循元」,如我所證這個知見的見,雖然是眼睛瞎了,這還有個見性,旋回見來循元,循著見的這個根本,元就是根本,「斯爲第一」,以這個爲第一。

  二周利鼻根

  周利盤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周利盤特迦以鼻根的出入息而證道,「周利盤特迦」是一句印度話,是梵音,翻中國話就是繼道,他母親生他的時候,生在路途上,他哥哥出生時也在路途上,所以叫繼道,也有翻爲大路小路,周利盤特迦是怎麼觀念?怎麼修行?從前到後共二十五樣,所以這二十五位菩薩羅漢就因這上頭證果的,就是由這二十五種。修行法沒有旁的希奇的事情,也沒有危難的事情,就是一個觀念的工夫,明白這個理,時時觀念這個理,就可以成道,佛問二十五位菩薩羅漢,證果是怎麼證的?怎麼成的道?讓他們自己訴說,爲著讓法會大衆及後世衆生都知道修行的法,對著佛說話要有一定的理由,「即從座起」,從座位站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對著佛表白說,「我阙誦持,無多聞性」,我缺少記憶力,誦念經典記不住,「最初值佛」的時候,「聞法出家」,聞聽見佛說修行的法,我就出家了,「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我聽見佛教我一句伽陀,憶想受持佛教的方法,伽陀兩個字叫孤起偈,是四句一偈,有七個字一句或五個字一句,記不住四句,所以佛教他「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在這一百天的時間,一共七個宇,前面叁個字記住了,後面的字就忘了;後面叁個字記住了,前面這四個字又忘了,佛一看,沒辦法啦﹗學幾句修行的話都記不住,你怎麼修行吶﹗「佛愍我愚,教我安居」,佛憐愍我愚癡,「教我安居」,教我安居調出入息,不需要記憶經文,找一個房子,安安靜靜的居住,「調出入息」,知出知入,就是觀念這個修行,「我時觀息」,我依照佛教的調息方法觀察,「微細窮盡」,氣息越觀越輕微,微細的不可分別就叫微,見不出許多氣息來了,微細到氣息窮盡,喘來喘去的氣息一點也沒有,他自己看到這裏,從哪裏來的呢?總是「生住異滅,諸行剎那」,他觀察這個氣息,他自己說用功的意思,這個氣一出一入、一入一出的時候,這氣生出來了,生了又住,住一會兒又變異,變異了又滅,一點氣息也沒有了,這麼一看,「諸行剎那」,說世間上一切的事情,由這上頭就悟開了,諸行就是世間上諸般的行爲,剎那是普通的話,最小的工夫,像我們人一天說話做事,都離不開生、住、異、滅,世間上幾十年轉眼的功夫一轉眼就過去,「其心豁然」,他觀這個氣息,觀來觀去觀得很微細、很安靜,由此就豁然開悟了,他見到「諸行剎那」,世間上一切一切的事情,剎那之間就完了,他心裏豁然貫通,「得大無礙」,得到廣大無邊的沒有障礙了,你看我們人這個身體在世間上有多少障礙,冷、熱、忙、閑種種的作爲,哪有究竟安閑的地方?他一開悟,心裏豁然貫通,明白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無常的,不能久住,明白了,這個明白的是誰呢?就是自己這個明白就對了,「得大無礙」,得著廣大無邊,沒有障礙了,「乃至漏盡」,這個漏,就是泄漏,比如器皿、盆子或碗,有破裂的地方就漏水,人在世間上活著也是這麼個意思,人的壽命盡了,就是漏盡了,到時候就死;這個漏有能漏、有所漏、有漏在什麼地方,能漏是盆子碗有孔就漏了,人身上哪個地方漏?「乃至漏盡」,這個漏沒有了,明白了!了然了﹗能漏的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浮塵根在世上不能長在,所漏的是見、聞、齅、嘗、覺、知六種勝義根,人的生死都離不開勝義根,勝義根永遠不壞的,六種浮塵根是靠不住的,幾十年就壞了,這就是人所經驗的、所承認的事情,能漏的是眼六根、所漏的是六種勝義根,你要用錯了,就關乎人的生死,漏在什麼地方?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見是所漏的,由眼睛妄見,漏在色塵上,這六種塵都不長遠,所以眼六根隨著六塵轉了,見性借著眼睛就在色塵上,所以說漏有叁層︰能漏、所漏、漏在什麼地方,好比耳隨聲轉,聽聞性隨著他轉,怎麼個轉法呢?是錯認了生滅的是我,其實不是自己,見、聞、覺、知,沒有生死、沒有生滅,他錯認了,他隨著世界上有形有相的承認有生死,這是大錯的地方。所以佛出世是慈悲,把這個道理給說開了,讓人應當保護的、應當離開的,佛說的都是大道理,不同那旁門外道那些事情—運功、點竅、運呼吸氣…,不是那些個事情,你把這個理明白了,頓然間就解脫了。由這個心上用功,心就是見、聞、覺、知,妄心在人的身體上、真心在身體外頭,身體外頭無量無邊、無處不是,自己不承認自己,除非佛把這個意思給說開了,「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把這些能漏、所漏都完了,所漏的地方也都撂下了,「成阿羅漢」,我才證了無生,「住佛座下」,我當下爲佛弟子,「印成無學」,佛印證我到了無學位,「佛問圓通」,佛問我怎麼證得圓滿通達無礙的道?「如我所證,反息循空」,反過這個氣息來,觀來觀去的,循順著空理,這個空不是虛空,是妙有真空,在有上觀空了,這個真空就是人的知覺,不做分別,佛問我證得圓通,以反息循空,「斯爲第一。」

  叁憍梵舌根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叁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叁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牛呞觀舌根悟道,他因輕弄沙門而受果報,牛吃下草去再慢慢吐出來嚼,「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從座位起來,對佛頂禮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他自己說有口業,因他成道之後,他就知道前世的事情,「于過去劫,輕弄沙門」,說前世造過口業,他看見一位年老比丘,沒有牙吃東西像老牛一樣,因造此口業,經過多少劫,「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生生世世有牛呞病,這因果是一點也不會錯的,「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佛看見我有前世的業力,佛告訴他修行一味地清淨心地的法門,由此修成了,「我得滅心,入叁摩地」,我把這個妄想心滅了,得了正當的定力,就有了相當的好處,他對佛及法會大衆說,「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我雖然有這個病,我吃東西觀察這個滋味,有個知覺,苦、辣、酸、甜、鹹都知道,知覺的知,我就明白了,「非體非物」,吃東西的這個知覺,他也不是我的本體,本體沒有苦、辣、酸、甜、鹹,也不是物,他要是物,你不擱在舌頭上,你也不知道苦、辣、酸、甜、鹹,不能成五味,這是一定的,他明白這個理,「觀味之知」,就在這個知覺的知上,這個知「非體非物」,這是人修行的入手處,見、聞、齅、嘗、覺、知哪一樣都可以入手修行,也不論是男女老少、富貴貧賤,「觀味之知」,就在這個知上觀察,吃東西知道是什麼味道,從這上開的悟,「非體非物」,也不是舌頭知這個味、也不是身體;非物,不把物放在舌頭上,也是沒有滋味,得兩樣湊在一塊,「觀味之知」,由這一觀察,味的這個知,知覺的知,也不是有形相的身體、也不是吃的物質,由這上頭開悟,「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因爲現前這一念清淨得超升了,超出世間諸漏,漏還是照前邊那個意思,六根漏在六塵,這個地方要知道,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無常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無常的,見、聞、齅、嘗、覺、知六勝義根是永遠不壞的,大家看經把這叁個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