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濁旋湛清,「心光發宣」,我這個心光一發動,宣揚一切佛法,「如澄濁流」,就如同濁水,打成清水,「久成清瑩」,因此這個,我久已成了清瑩,如清淨發了光明,「斯爲第一」,我以這個法修行爲第一。
七大圓通
一烏刍火大
鳥刍瑟摩。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爲火頭。我以火光叁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爲力土。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火頭觀火大,「烏刍瑟摩,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烏刍瑟摩是梵音,翻中國話叫火頭,他從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對佛表白說,「我常先憶」,我常有的想念,「久遠劫前」,久遠劫前的事情,「性多貪欲」,有這種習氣毛病很不好,「有佛出世,名曰空王」,那個時候有佛出世,名叫空王佛,空王佛說法,「說多淫人,成猛火聚」,說多貪淫欲的人習氣重,將來結果成個猛火聚,將來結果就是臨命終的時候,可能成個大火團子,這本來不是一個好事,教我去這個毛病,怎麼辦呢?佛慈悲「教我徧觀百骸四肢」,普徧觀這個身上兩個腿、兩個手以及身上所有的骨節,自身都觀照到了,觀什麼呢?「諸冷暖氣」,你看身上有冷氣、有熱氣的時候起觀照,用功夫觀念常了,自然的就「神光內凝」,這精神的光明在身子以內就凝聚了,「化多淫心」,變化我多淫的習氣心「成智慧火」,欲火變成智慧的火了,「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爲火頭」,因此諸佛皆呼召我名爲火頭,其他經上說火頭金剛,這地方簡略,「我以火光叁昧力故」,我用身上的欲火變成了智慧火,叁昧翻正定正受,正正當當修這個禅定的力量叫正定,有正當的享受,這叫正定正受,梵音就叫叁昧,「成阿羅漢」,自從得此叁昧,就證無生無滅的果位,脫離了世間上的生死之苦,「心發大願」,不爲自己獨善其身,又發菩薩的大願,行菩薩道,「諸佛成道」的時候,「我爲力士」,我給佛作護法神,「親伏魔怨,降伏魔怨,我爲力士親伏魔怨,親自在佛道場製伏魔王,「佛問圓通」,佛問圓通的道理,「我以谛觀身心暖觸」,我觀察身心暖觸,功夫已經成就了,我的周身都非常的和暖,因此得到「無礙流通」,沒有不好受的地方,一點障礙也沒有了,從這裏永遠沒有病了,「諸漏既銷」,以上也說過,佛經上最忌諱這個漏,總要把這個漏去淨了,如同器皿有縫有窟窿就漏,比喻人的心一起妄想就不是載道之器,就不能裝載道德,只好拿水做比喻,其實地、水、火、風、空、根、識,這七大都能漏,不只是水向下漏,有向前後左右漏的,有向上漏的,比如火,他向上漏,水一定是向下漏,這是說個大概,不用細說,「諸漏既銷」,身上這些毛病都銷了,漏的最寶貴的是什麼?我也常說,就是人的見、聞、齅、嘗、覺、知,眼、耳、鼻、舌、身、意是使喚的物,見使喚眼睛、聞使喚耳朵、齅使喚鼻子、嘗使喚舌頭、覺使喚身體、知使喚意識,這是說六勝義根使喚六浮塵根,見、聞、齅、嘗、覺、知六勝義根,自己不認識自己,迷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浮塵根上,拿六浮塵根當自己,由這六浮塵根迷惑在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由這裏頭就認定有我、我所,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形有色的,拿內六根迷惑在外六塵上,迷惑的是誰﹖就是六勝義根,人都認錯了,都以爲眼、耳、鼻、舌、身、意能見、聞、齅、嘗、覺、知,其實見、聞、齅、嘗、覺、知是主人,眼、耳、鼻、舌、身、意是所使喚的物,這是人錯的地方,由這裏這就叫漏,「諸漏既銷」,這說火頭金剛他修行多少萬劫的時間,諸漏修到既銷,已經沒有了,該怎麼樣呢?「生大寶焰」,這是放光,因什麼叫寶焰呢?放出來的光明無量無邊,沒有破壞的、永久長在的,「登無上覺」,登就是證到了,無上覺就是有成佛的資格,雖然沒成佛,這有成佛之份,火頭金剛對佛訴說他修行的法門給大衆聽,以火大「斯爲第一」,底下持地菩薩又對佛訴說給法會人聽。
二持地地大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我爲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于世。或有衆生于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爲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爲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爲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于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于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爲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爲第一。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對佛表白說,「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我回念在昔之時,在莊嚴劫最後的一尊佛,叫普光如來,出現在世界上的時候,「我爲比丘」,我是一個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最要路是非走不可的地方,津口是河口,有水道人走也有障礙,我出力給人除苦,我只要能做的事,盡量去做,「田地險隘」,平川地也有高低的地方,險是最深的坑,高是出一個隘子,高的高、低的低,「有不如法」,有不合理的地方,「妨損車馬」,有妨害馬拉的車、牛拉的車,「我皆平填」,我皆把他填平了,「或作橋梁,或負沙土」,行人在橋上走或負沙土把坑填平了,「如是勤苦」,我就做這些事不歇著,「經無量佛」,他經過無量的佛,「出現于世」,不管哪一尊佛出世,我都修此苦行,「或有衆生于阛阓處」,阛是市場的圍子、阓是交易市場的門,這都是熱鬧的地方,有人買東西拿不動,看他爲難,「要人擎物,我先爲擎」,不用他求,我先去替他拿著東西,「至其所詣」,他去哪裏,我給他送到哪裏,「放物即行」,放下東西就走,「不取其直」,不取分文,「毗舍浮佛現在世時」,這時有一位佛,叫毗舍浮佛,是梵語,翻華言是普徧一切處自在,那時「世多饑荒」,世間上鬧饑荒,旱澇不收,民間有苦處,他是出家人,化齋化不到,「我爲負人」,我給人幫忙,不要錢,替人背東西,「無問遠近」,不管遠近,「唯取一錢」,只要一文錢,「或有車牛,被于泥溺」,或者有車、有牛,走到泥水坑裏出不來了,「我有神力」,我就用神通力量,「爲其推輪」,從泥坑裏救出來,「拔其苦惱」,提拔出趕車人的苦惱、牛的苦惱,這是說他所做的事情,行苦行啊,「時國大王,延佛設齋」,當時的皇帝信佛,請佛吃飯,「我于爾時」,我就在他請佛的時候,「平地待佛」,我把地平好了,我等著佛從這裏路過,「毗舍如來」,毗舍浮佛,「摩頂謂我」,摩我的頂對我說法,「當平心地」,你每天平道路,你以後要平你的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你把心地平好了,世界上的一切地統統都平了,你這樣平能平多少呢?世間上的地不平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佛讓我平心地,「我即心開」,他, 這一句話把我的心開了,我這個心明白了,「見身微塵」,我一看這個身體就是一點微塵,不是普通的塵土,比塵土還微細,分不出來的那個樣子,才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這個世界是什麼成的呢?大家知道,按佛經上說,就是微塵所成,人身上也是微塵,這是有形相的東西,所以空性什麼相也沒有,他是個真空的理,從這裏頭,所以現出微塵來,要不世界從哪裏來的?人從哪裏來的?所有的微塵等無差別,世界微塵和人身上的微塵是平等沒有分別的,「微塵自性」,最微細的微塵統統都有自性,塵有塵的自性、人有人的自性,「不相觸摩」,誰也不會互相障礙誰、誰也不會觸摩誰,「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這個身上,哪一樣也觸不著、也傷不著,「我于法性,悟無生忍」,我在世間上一切法、一切的人,悟到統統都是一個理性所成,我醒悟了無生無滅的果位,忍是地位,「成阿羅漢」,先成了阿羅漢以後,再發大心行菩薩道,我不能得少爲足,證到小乘果位,還得上前進,「回心今入菩薩位中」,他回向自心,我要行菩薩道,到了菩薩位中,所以叫持地菩薩,「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聞聽見我佛如來宣揚妙蓮華,妙蓮華不是專指「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也說這種道理,這是成佛的道理,因什麼成佛呢﹖這蓮華色旁的花不同,旁的花有先開花後結果的、有先結果後開花的,各有不同,唯有蓮華是花果同時,這表示人沒成佛的時候,就有佛性,所以拿蓮華比較;人修行也是這個意思,你覺著你沒修行,你有這個人,你就有佛根,人人都有佛根,人人都有佛性,所以這也算個結果,花果同時,你那個究竟的佛果和這個身體是同時的,這個花好比是個因、果好比是人的果,他要說成的時候是一時成就,人成佛的這個因是現成,不是現種的因。人人都有成佛的因,人人都有佛性,你要成佛,自己一定要承認,所以宣這個妙蓮華,表示這個不可思議,有花就有果、有果就有花,這種道理不可思議,就成爲妙,「宣妙蓮華,佛知見地」,這是一個花果同時,有佛的知見的地位,有這種見地,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先證明,而爲上首」,因著這個我就證了持地菩薩,我才以這個來證明,「佛問圓通」,佛問我因什麼證得圓通的道理,怎麼了的生死?「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