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浊旋湛清,「心光发宣」,我这个心光一发动,宣扬一切佛法,「如澄浊流」,就如同浊水,打成清水,「久成清莹」,因此这个,我久已成了清莹,如清净发了光明,「斯为第一」,我以这个法修行为第一。
七大圆通
一乌刍火大
鸟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土。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火头观火大,「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乌刍瑟摩是梵音,翻中国话叫火头,他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对佛表白说,「我常先忆」,我常有的想念,「久远劫前」,久远劫前的事情,「性多贪欲」,有这种习气毛病很不好,「有佛出世,名曰空王」,那个时候有佛出世,名叫空王佛,空王佛说法,「说多淫人,成猛火聚」,说多贪淫欲的人习气重,将来结果成个猛火聚,将来结果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可能成个大火团子,这本来不是一个好事,教我去这个毛病,怎么办呢?佛慈悲「教我徧观百骸四肢」,普徧观这个身上两个腿、两个手以及身上所有的骨节,自身都观照到了,观什么呢?「诸冷暖气」,你看身上有冷气、有热气的时候起观照,用功夫观念常了,自然的就「神光内凝」,这精神的光明在身子以内就凝聚了,「化多淫心」,变化我多淫的习气心「成智慧火」,欲火变成智慧的火了,「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因此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其他经上说火头金刚,这地方简略,「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我用身上的欲火变成了智慧火,三昧翻正定正受,正正当当修这个禅定的力量叫正定,有正当的享受,这叫正定正受,梵音就叫三昧,「成阿罗汉」,自从得此三昧,就证无生无灭的果位,脱离了世间上的生死之苦,「心发大愿」,不为自己独善其身,又发菩萨的大愿,行菩萨道,「诸佛成道」的时候,「我为力士」,我给佛作护法神,「亲伏魔怨,降伏魔怨,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亲自在佛道场制伏魔王,「佛问圆通」,佛问圆通的道理,「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我观察身心暖触,功夫已经成就了,我的周身都非常的和暖,因此得到「无碍流通」,没有不好受的地方,一点障碍也没有了,从这里永远没有病了,「诸漏既销」,以上也说过,佛经上最忌讳这个漏,总要把这个漏去净了,如同器皿有缝有窟窿就漏,比喻人的心一起妄想就不是载道之器,就不能装载道德,只好拿水做比喻,其实地、水、火、风、空、根、识,这七大都能漏,不只是水向下漏,有向前后左右漏的,有向上漏的,比如火,他向上漏,水一定是向下漏,这是说个大概,不用细说,「诸漏既销」,身上这些毛病都销了,漏的最宝贵的是什么?我也常说,就是人的见、闻、齅、尝、觉、知,眼、耳、鼻、舌、身、意是使唤的物,见使唤眼睛、闻使唤耳朵、齅使唤鼻子、尝使唤舌头、觉使唤身体、知使唤意识,这是说六胜义根使唤六浮尘根,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自己不认识自己,迷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浮尘根上,拿六浮尘根当自己,由这六浮尘根迷惑在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由这里头就认定有我、我所,我们的身体也是有形有色的,拿内六根迷惑在外六尘上,迷惑的是谁﹖就是六胜义根,人都认错了,都以为眼、耳、鼻、舌、身、意能见、闻、齅、尝、觉、知,其实见、闻、齅、尝、觉、知是主人,眼、耳、鼻、舌、身、意是所使唤的物,这是人错的地方,由这里这就叫漏,「诸漏既销」,这说火头金刚他修行多少万劫的时间,诸漏修到既销,已经没有了,该怎么样呢?「生大宝焰」,这是放光,因什么叫宝焰呢?放出来的光明无量无边,没有破坏的、永久长在的,「登无上觉」,登就是证到了,无上觉就是有成佛的资格,虽然没成佛,这有成佛之份,火头金刚对佛诉说他修行的法门给大众听,以火大「斯为第一」,底下持地菩萨又对佛诉说给法会人听。
二持地地大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对佛表白说,「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回念在昔之时,在庄严劫最后的一尊佛,叫普光如来,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我为比丘」,我是一个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最要路是非走不可的地方,津口是河口,有水道人走也有障碍,我出力给人除苦,我只要能做的事,尽量去做,「田地险隘」,平川地也有高低的地方,险是最深的坑,高是出一个隘子,高的高、低的低,「有不如法」,有不合理的地方,「妨损车马」,有妨害马拉的车、牛拉的车,「我皆平填」,我皆把他填平了,「或作桥梁,或负沙土」,行人在桥上走或负沙土把坑填平了,「如是勤苦」,我就做这些事不歇着,「经无量佛」,他经过无量的佛,「出现于世」,不管哪一尊佛出世,我都修此苦行,「或有众生于阛阓处」,阛是市场的围子、阓是交易市场的门,这都是热闹的地方,有人买东西拿不动,看他为难,「要人擎物,我先为擎」,不用他求,我先去替他拿着东西,「至其所诣」,他去哪里,我给他送到哪里,「放物即行」,放下东西就走,「不取其直」,不取分文,「毗舍浮佛现在世时」,这时有一位佛,叫毗舍浮佛,是梵语,翻华言是普徧一切处自在,那时「世多饥荒」,世间上闹饥荒,旱涝不收,民间有苦处,他是出家人,化斋化不到,「我为负人」,我给人帮忙,不要钱,替人背东西,「无问远近」,不管远近,「唯取一钱」,只要一文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或者有车、有牛,走到泥水坑里出不来了,「我有神力」,我就用神通力量,「为其推轮」,从泥坑里救出来,「拔其苦恼」,提拔出赶车人的苦恼、牛的苦恼,这是说他所做的事情,行苦行啊,「时国大王,延佛设斋」,当时的皇帝信佛,请佛吃饭,「我于尔时」,我就在他请佛的时候,「平地待佛」,我把地平好了,我等着佛从这里路过,「毗舍如来」,毗舍浮佛,「摩顶谓我」,摩我的顶对我说法,「当平心地」,你每天平道路,你以后要平你的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你把心地平好了,世界上的一切地统统都平了,你这样平能平多少呢?世间上的地不平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佛让我平心地,「我即心开」,他, 这一句话把我的心开了,我这个心明白了,「见身微尘」,我一看这个身体就是一点微尘,不是普通的尘土,比尘土还微细,分不出来的那个样子,才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这个世界是什么成的呢?大家知道,按佛经上说,就是微尘所成,人身上也是微尘,这是有形相的东西,所以空性什么相也没有,他是个真空的理,从这里头,所以现出微尘来,要不世界从哪里来的?人从哪里来的?所有的微尘等无差别,世界微尘和人身上的微尘是平等没有分别的,「微尘自性」,最微细的微尘统统都有自性,尘有尘的自性、人有人的自性,「不相触摩」,谁也不会互相障碍谁、谁也不会触摩谁,「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这个身上,哪一样也触不着、也伤不着,「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我在世间上一切法、一切的人,悟到统统都是一个理性所成,我醒悟了无生无灭的果位,忍是地位,「成阿罗汉」,先成了阿罗汉以后,再发大心行菩萨道,我不能得少为足,证到小乘果位,还得上前进,「回心今入菩萨位中」,他回向自心,我要行菩萨道,到了菩萨位中,所以叫持地菩萨,「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闻听见我佛如来宣扬妙莲华,妙莲华不是专指「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也说这种道理,这是成佛的道理,因什么成佛呢﹖这莲华色旁的花不同,旁的花有先开花后结果的、有先结果后开花的,各有不同,唯有莲华是花果同时,这表示人没成佛的时候,就有佛性,所以拿莲华比较;人修行也是这个意思,你觉着你没修行,你有这个人,你就有佛根,人人都有佛根,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这也算个结果,花果同时,你那个究竟的佛果和这个身体是同时的,这个花好比是个因、果好比是人的果,他要说成的时候是一时成就,人成佛的这个因是现成,不是现种的因。人人都有成佛的因,人人都有佛性,你要成佛,自己一定要承认,所以宣这个妙莲华,表示这个不可思议,有花就有果、有果就有花,这种道理不可思议,就成为妙,「宣妙莲华,佛知见地」,这是一个花果同时,有佛的知见的地位,有这种见地,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先证明,而为上首」,因着这个我就证了持地菩萨,我才以这个来证明,「佛问圆通」,佛问我因什么证得圆通的道理,怎么了的生死?「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