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審實地觀察我這個身體與這個世界,統統都是微塵成的,這就稱二塵,等是平等,一點差別也沒有,世界與人身同是微塵所成的,「本如來藏」,這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裏頭的變化,人人都有佛性,人自己不要看輕自己、不要大材小用,不要爲世界上的名利迷惑了自己成佛的根性,這是人迷惑吃虧的地方,「虛妄發塵」,世界上的虛妄本是如來藏裏頭發出的塵相,這個人要修行,「塵銷智圓」,你把塵相銷滅了,這個智慧就圓滿了,「成無上道」,我以這個成就,沒有高乎其上的道理,「斯爲第一」,我以這個爲我第一的修行法。
叁月光水大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爲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叁摩地。觀于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複。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于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爲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于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雲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夫。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複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于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爲第一。
此一段文是月光童子觀水大證果,「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從座起,向佛頂禮,「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對佛說他回憶往昔之時,有一位佛出現于世,「名爲水天」,就是水天佛,也可以說水天如來,「教諸菩薩修習水觀」,教化諸大菩薩觀想這個水,其實修行哪一法都可以成道,「入叁摩地」,修水觀能可以入正定正受,「觀于身中,水性無奪」,觀自己身上的水、血脈當然是水性,沒有侵奪的,是怎麼個理呢?就著地、水、火、風、虛空互不侵奪,先觀身上的水,「初從涕唾」,從鼻涕吐的唾沫,這也是水,由這裏追窮,「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口中叫津、舌水叫液,這都是屬于水,「大小便利」大小便利更是水,「身中旋複」,身中旋轉過來複過去,「水性一同」,渾身都是水,「見水身中」,見水在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與世界外那些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統統的都是一個水,「我于是時」,我在觀水的時候,連身上的水與世界以外的水都成一體,「初成此觀」,起初成就這個觀想,「但見其水」,單單的見其水,「未得無身」,這個身體還沒化成水,身還是身、水還是水,就在這個時候,「當爲比丘」,當時我是比丘,「室中安禅」,我在房室之中用觀水工夫安心坐禅,「我有弟子」,我有一位徒弟,「窺窗觀室」,從窗外往裏看,「唯見清水徧在室中」,唯獨看見清水徧在房屋之中,其余的東西看不見,他「童稚無知」,小孩子沒有知識,「取一瓦礫」,取一片瓦礫,從窗外往裏頭一擲,「投于水內」,投在水裏,「激水作聲」,水響一聲,「顧盼而去」,他看一看就走了,月光童子說「我出定後」,我在禅定之中一出定,「頓覺心痛」,頓然覺著心腹之中疼痛,就如同過去的事情,「如舍利弗,遭違害鬼」,因他有業緣,「遭違害鬼」,也是痛得難過,「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今我自己思惟已經證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時間已久了,沒有病緣相纏了,「雲何今日忽生心痛?」爲什麼今天我這個心裏突然這麼疼痛?「將無退失」,我將來這個病好不了了,不能退了,「爾時童子」,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徒弟,「捷來我前」,到我面前來,「說如上事」,對我說如上的事,「我則告言」,我又告訴徒弟,「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你再見到水,你把門開了,進到水裏,「除去瓦礫」,把水裏的瓦礫拿出來,「童子奉教」,童子聽了奉師父的教訓,「後入定時,還複見水」,還是照樣看見屋子裏頭有水,「瓦礫宛然」,瓦片宛然還在,「開門除出」,他聽師父的話,開門把它除去,「我後出定,身質如初」,出定以後,身上就沒有病了,「逢無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以後又逢無量的佛,以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他在這時,「方得亡身」,方才得把這個身體離開了,不受身體的累,「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不但身上的水,這個世界上的水,就是十方世界以外諸香水海的水,統統的合在一塊,「性合真空」,一切的水都成了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以這個不思議的法,心裏不動了,對于這個有法成了妙有了,這才叫真空,「無二無別」,性合真空沒有二樣了,「今于如來得童真名」,現今我童真入道,「預菩薩會」,我參預在菩薩一塊,成爲菩薩了,「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我觀這個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因爲觀水性得無生法忍,「圓滿菩提」,證得圓滿菩提果,得了大覺的真道,「斯爲第一」,我以這個爲第一。
四琉璃風大
瑠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衆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于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衆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叁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衆生。如一器中。貯百蚊吶。啾啾亂鳴。于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爲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叁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琉璃光菩薩觀風大開悟,「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琉璃光是他的名字,法王子是他的果位,就是菩薩,佛爲無上的法王、菩薩爲法王之子,他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著佛表白說,「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我憶想過去久遠之時,經恒沙劫有佛出現于世,名叫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佛說法給這些弟子開導指示,「本覺妙明」,說人要修行得知道自己本有的知覺,根本上的知覺,本有的知覺不是誰給的、也不是煉成的,本覺就是妙明,人人都有知覺,我們都忘了本啦,人都知道世間上的人我是非、富貴貧賤,都知道所知覺的事情,連能知覺都達不到,這個本知覺連能覺、所覺都不用,用本有的知覺,能所雙亡,這才現出本知覺來,怎麼才叫本覺呢?就是一個妙明,明就是明白,心裏頭明明白白的,心裏頭明白是照著事情說,我明白了,本有的明是個妙明,怎麼叫妙呢?這個明不是心裏所思想到的、也不是拿嘴說到的,心不可思、口不可議,這才是本覺的妙明,我們人把自己的本覺妙明都放棄了,光用所明的事情,眼所見、耳所聽,就以這個爲明白,這就錯了,錯了該怎麼辦呢?錯了在世間上受苦,什麼苦呢?生死苦,人一生下來就哭、死的時候又哭,哭不是好事,「觀此世界,及衆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瑤璃光法王子說,我觀察世界上-這都是礦物,及諸衆生-這是動物,世界也罷、衆生也罷,我們現前的舉動行爲,這都是風的力量,他說在這個時候,我見都是妄緣風力所轉,「我于爾時」,就在這個時候,「觀界安立」,觀界安立不動,「觀世動時」,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這也是活動的,「觀身動止」,人的身體有動的時候、有不動的時候,這也算是動,「觀心動念」,人的心沒有安靜的時候,一個勁的生心動念,「諸動無二」,說到這裏一切動都有了,包括在一塊說,沒有二樣,「等無差別」,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什麼?「我時覺了」,我當時就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此群動性」,上邊說的一群所發動的性,都是風的力量,風是動性,此群動性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統統都是風性,這個風是個動性,他不從哪裏來、也無所去;說來就來、說去就去、說住就住,由這麼一看,是怎麼回事呢?沒有旁的,都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這世界與人身、宇宙、山河大地,統統都是虛假的,都靠不住,風無所從來、也無所去,能發動一切萬物的搖動,「十方微塵,顛倒衆生」這十方的微塵,和世界上一切顚倒的衆生,擱在一塊說,「同一虛妄」,都是虛妄,人都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把這假的去了,就成了真的,「如是乃至」,由這個微細處說到這個世界上,「如是乃至叁千大千一世界內」,叁千爲一個小千、叁千個小千爲一個中千、叁千個中千爲一個大千,這叁千個大千就成了一個世界,總而言之,是算不過來的數,這一個世界之內都是什麼?這底下說了一個比喻,要在聖人及諸佛的眼睛一看,就不像我們的眼光一樣,「所有衆生」,一世界內所有的衆生,「如一器中」,就如同一個器皿之中,一說器皿就不是大的東西,如箱子、盒子這些東西,「貯百蛟納」,蚊子是大的,蚋是小蚝,蟲子一類,這個蚊子有聲音發出來,「啾啾亂鳴」,啾啾就是小聲音,「啾啾亂鳴」,在哪個地方亂鳴?「于分寸中,鼓發狂鬧」,這比方叁千大千世界諸佛菩薩的眼光一看,就像一個器皿,「于分寸中」,幾分幾寸的這麼大的地方,所以這些小動物-蚊、虻、蛐、蟲,啾啾的亂鳴,就在幾分幾寸的地方,「鼓發狂鬧」,鼓動發起狂妄的亂鬧,鬧鬧哄哄的沒有秩序,這是怎麼回事情呢?這是開了法眼就看見這種事情,我們人有肉眼、天人有天眼、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一共是五眼。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