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方不是迷惑人嗎?倒是真?倒是不真?所以佛恐怕人由這裏迷惑了,說「我常不開演」,佛不輕易說這個「陀那微細識」,這地方不好說真、不好說假;不好說是、不好說不是,因甚麼?真又非真、非真又真,這不是迷惑人嗎?佛因此不常常的開導演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這個地方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怎麼叫「自心取自心」?這個人無非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受、想、行、識都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取自己的心,這就錯了,因爲不明白是自己本有的而去取,所以錯。
這個心說起來萬法唯心,見、聞、齅、嘗、覺、知也是心,這地方你在自己的心上用功,拿這個心觀照這個心,這個地方就是「非幻成幻法」,不是幻化的事情就成了幻化了,這個心就是現量境,不是有所取的、不是有所求的,你要一取一求,本來不是幻就成了幻,一求取就成了幻,「不取無非幻」,要不求取就沒有非幻了,用不著求取,這修行法一塵不染,你若一求取就染了塵啦,不取就對了,「非幻尚不生」,若不取的話,連非幻也不會發生,非幻都沒有了,「幻法雲何立?」幻法從哪裏成立?這是說不讓人有求取的心,無求取的心怎麼個修行法呢?就是個現量的境界,你現前的心量也沒有能、也沒有所,本來這個心就是個明,也沒有所明的地方,你要說明白這個、明白那個,那就錯了,自己就把自己迷惑了,這個地方是說無爲大法,是無作無爲,下文又贊歎這個法門。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這是頌歎法門,頌揚贊歎佛經上佛說讓人修行的法門,給他起個名字,叫什麼?「是名妙蓮華」,叫「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叁摩提」,這叁樣是一個名字,底下說這個功能,「彈指超無學」,這是頌揚贊歎這個法門,這地方是說修行正宗的名詞,怎麼叫妙蓮華?妙是不可思議,佛法重用蓮華這兩個字,世間上花草很多,多數是先開花後結子;這蓮華是花果同時,花和果是同時出,有花就有子,這表示佛法因果同時,有立地成佛的,就在人的根性利鈍,你看「妙法蓮華經」上,龍女轉眼成佛,說易很容易,難起來多少世還修不成,這裏表示這個法門就是花果同時,就叫妙蓮華,底下說這一樣不完全,這叁樣才算一個體,「金剛王寶覺,如幻叁摩提」,這金剛是堅固不壞的,金剛王是更堅固了,這是比喻人的知覺,「如幻叁摩提」,翻正定、正受,正正當當的修佛法的禅定,有正當的享受,他怎麼說如幻呢?幻化無常,這是說反面的,怎麼如幻呢?因也如幻、果也如幻、因果也是如幻,一如幻一切如幻,佛法是頓超直入,沒有這些個啰嗦,你要是說出來,有爲也是幻、無爲也是幻,有爲、無爲兩邊也是幻,所以這統統都是幻化無常,這個如幻推到了一切法,這一切法都不用,就是無法,叁摩提,是正定正受,上邊說的這叁句是算一個正定正受,修這個有多麼快,你看「妙法蓮華經」上龍女成佛就是這個樣子,八歲的龍女道理都明白了,這是根性的關系,「彈指超無學」,彈指之間,就能超出無學去,到無學的時候把佛法都學成了,不用再學了,這個無學,不像普通的人講的無學就是沒有學問,是不用再學了,所有應學的都學完了,不用再學了,是這麼個道理,說無學不容易,彈指之功就能超過去,「此阿毗達磨」,阿毗達磨就翻無比法,這是沒有可比的大法,「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阿毗達摩翻無比法,世界上論佛法之中各有各法,然而,佛法之中無比法,所有佛說的一切法都比不上他,這是無有可比的,梵音就叫阿毗達磨,這個無比法是一切諸佛菩薩都尊重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是衆聖共遵,十方的諸佛都是從這一法上成的佛,薄伽梵是佛的聖諱,涅槃門就是阿毗達摩無比法,連十方諸佛都是由這一條路,這涅槃翻不生不滅的一個門徑。
绾巾六結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聞佛如來無上慈誨。只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這一段文是解釋六解一亡,六是指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解開了,一也就沒有了,不但六數之中的一個沒有了,這一個沒有也沒有了,這六解一亡就是這麼個意思,一空到底,這個空不是眼前看見的虛空,這是什麼空呢?這個空分有五層,我們常見的就是虛空,什麼形相也沒有,依著這個就叫空,這是一層空,你要一入聖位,就明白知覺能所雙亡,把眼見的虛空撂下了,這是人空沒有了;把我見沒有了是第二個空;第叁是法空,我也空了、法也空了,我法俱空;第四到了空也空了,所以就叫妙有真空,就是入菩薩位;第五是真空妙有,這又回來了,妙有真空,這在最後這一個空字,這是菩薩的知見,要到了真空妙有,空有不二,到了究竟的佛知佛見。這時是說阿難與法會大衆悟的,有徹底的、有不徹底的,可都得著利益了,這是阿難尊者代表敘說這個利益,「于是阿難」,就是在這個時候,「及諸大衆」,聽見最後這個意思,所以心裏受了利益了,「聞佛如來無上慈誨」,如來是十種通號之一,佛有十種通號,佛是第九,如來是第一個,擱在一塊堆,怕人不明白,「聞佛如來」,這是通號中兩個號合在一塊,「無上慈誨」,沒有比他再高尚的慈悲的教誨,慈是一種慈愛,佛是愛惜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才生起慈心教誨,教誨大衆,大衆聞佛這個無上的慈誨,「只夜伽陀,雜糅精瑩」,佛說的法,只夜是重頌、伽陀是孤起頌,怎麼叫重頌?怎麼叫孤起頌呢?在前邊長行文中有叁兩個字一句、有四五個字一句,不一定幾個字算一句,因爲長行文中說的道理,恐怕大衆還有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才重頌,把長行文中的意思再重敘一下,再重說一次,拿幾個字一句的文說,就像我們中國人作詩,幾個字一句這是一定的;佛法裏頭叫頌,頌還不一樣,頌揚這個道理字句總是要恭穩的,所以孤起頌和重頌是承著上文說的,「雜糅精瑩」,雜是參雜、糅是糅在一塊、精微不雜,瑩就是智慧的光明,雜是指的佛說的一切法糅在一塊,用這個重頌或者孤起頌再重說一次,這裏頭的道理就叫「雜糅精瑩」,重敘一次反而不明白,所以這種妙理是一種「妙理清徹」,怎麼叫妙理?發明這個道理,不是可思想、可議論的,怎麼辦呢?他就是曲引旁征,繞著彎的引出來,讓你自己認得自己的心,怎麼叫自己認得自己的心?這心就是人的知覺,讓你自己的知覺說得自己的知覺,就是這麼一句話。若認得自己的知覺,把世間上一切的煩惱都放下,這就叫修行,保住自己本有的知覺;這個知覺有叁種,我也常說,有能知覺、所知覺、本知覺,人光用所知覺,世界上有人所說的話我記住了,所有的什麼事情、什麼事相、什麼物我都懂,這都是指的所有的東西,所有的聲、色、貨、利,這總不離見、聞、覺、知,這都是所知、所見、所聞、所覺,這是人迷在所上了,所是所有的事情,人迷在所有的事情上,該怎麼辦?佛說沒有旁的法子,怎麼叫佛?佛就是知覺的覺字,哪個人沒有知覺?人的這個知覺都用在所知覺上,把本知覺就迷了,不但所知覺不對、能知覺也沒徹底,佛說的成佛大法,就是本知覺的覺字,大家要知道就叫佛,哪個人沒有知覺呢?哪個人不能成佛呢?因什麼不能成佛?就是因爲所知覺就累住了,我所有的身體、我身體以外所有的事業,這統統都著在所上了、著在所知覺上,怎麼不好呢?被他所累了。這個身體也是個物,有遠有近,所以一個見分、一個相分,知見的一分子、形相的一分子,人都迷在形相這一分上,這形相有生有滅、有苦有樂,所以因著樂就顯出苦來、因著苦就顯出樂來,這都是個對待法,佛說的本知覺到了真空妙有上了,把能所都放下了,本知覺是什麼樣呢?自己可以回心考察,考察什麼?你看看所知道的事情,那當然心裏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什麼呢?聲望啊!形色上有聲有色、說我還存多少金錢?還存多少貨?得多少利?…人人都如此,沒有這個不能生活,這就偏在一面上,爲事相上累住了,這就是一個情,情就向下墜,理就是往上升;往往人得意的時候,理正氣壯,挺著腰杆,天然的,你不讓他挺著腰杆,他也挺著;你看他不對了,竟然在人情這方面不講理了、隨心所欲了,到了場面上腰杆就挺不起來了,就墮下來了;理往上升、情往下降,人情上的事情就多了,是非人我,他自己與這個理上虧了,他自然的就挺不起腰來。學佛的人就是要明白這個理,明白了這個理,你常觀這個理,你就不明所以然也能升天,到天上也能享福;你要一味的縱情,一點理也不顧了,就是隨你的私情就墮落了。這個人常念念佛經、常研究研究是怎麼回事情,你明白這個理,心自然而然的就向上升,他是天然的,你不用一定怎麼用功,你明白這個理了,你這個心裏就有了章程了、有了主宰了,這個天性就向上升;你若是沒有理,光是在人情上,這身體就墮下去了,這是天然之勢。這個時候法會大衆說得的利益,阿難尊者表示說「心目開明」,說心也開了、眼目也明了,這個道理看真了,指著這道理說,「歎未曾有」,贊歎未曾有,從來也沒聽見過這種道理,就是這麼一句話。
阿難尊者了然了佛的「妙理清徹,心目開明」,這是贊歎未曾聽過的這種道理,這個時候還有疑心不解, 阿難贊歎完了佛,發明得的利益了,他這又重新祈求,還有不明白的。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阿難合掌頂禮,頂完了禮對著佛表白就說,「我今聞佛無遮大悲」,現今我聞聽見佛說的這個道理,上邊說的是無上的慈誨,沒有比佛再高尚的,這又說「無遮大悲」,慈是慈愛之意,大悲是大而無邊,對一切衆生都有悲憫…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