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P3

  ..续本文上一页地方不是迷惑人吗?倒是真?倒是不真?所以佛恐怕人由这里迷惑了,说「我常不开演」,佛不轻易说这个「陀那微细识」,这地方不好说真、不好说假;不好说是、不好说不是,因甚么?真又非真、非真又真,这不是迷惑人吗?佛因此不常常的开导演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个地方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怎么叫「自心取自心」?这个人无非是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受、想、行、识都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取自己的心,这就错了,因为不明白是自己本有的而去取,所以错。

  这个心说起来万法唯心,见、闻、齅、尝、觉、知也是心,这地方你在自己的心上用功,拿这个心观照这个心,这个地方就是「非幻成幻法」,不是幻化的事情就成了幻化了,这个心就是现量境,不是有所取的、不是有所求的,你要一取一求,本来不是幻就成了幻,一求取就成了幻,「不取无非幻」,要不求取就没有非幻了,用不着求取,这修行法一尘不染,你若一求取就染了尘啦,不取就对了,「非幻尚不生」,若不取的话,连非幻也不会发生,非幻都没有了,「幻法云何立?」幻法从哪里成立?这是说不让人有求取的心,无求取的心怎么个修行法呢?就是个现量的境界,你现前的心量也没有能、也没有所,本来这个心就是个明,也没有所明的地方,你要说明白这个、明白那个,那就错了,自己就把自己迷惑了,这个地方是说无为大法,是无作无为,下文又赞叹这个法门。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是颂叹法门,颂扬赞叹佛经上佛说让人修行的法门,给他起个名字,叫什么?「是名妙莲华」,叫「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这三样是一个名字,底下说这个功能,「弹指超无学」,这是颂扬赞叹这个法门,这地方是说修行正宗的名词,怎么叫妙莲华?妙是不可思议,佛法重用莲华这两个字,世间上花草很多,多数是先开花后结子;这莲华是花果同时,花和果是同时出,有花就有子,这表示佛法因果同时,有立地成佛的,就在人的根性利钝,你看「妙法莲华经」上,龙女转眼成佛,说易很容易,难起来多少世还修不成,这里表示这个法门就是花果同时,就叫妙莲华,底下说这一样不完全,这三样才算一个体,「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这金刚是坚固不坏的,金刚王是更坚固了,这是比喻人的知觉,「如幻三摩提」,翻正定、正受,正正当当的修佛法的禅定,有正当的享受,他怎么说如幻呢?幻化无常,这是说反面的,怎么如幻呢?因也如幻、果也如幻、因果也是如幻,一如幻一切如幻,佛法是顿超直入,没有这些个啰嗦,你要是说出来,有为也是幻、无为也是幻,有为、无为两边也是幻,所以这统统都是幻化无常,这个如幻推到了一切法,这一切法都不用,就是无法,三摩提,是正定正受,上边说的这三句是算一个正定正受,修这个有多么快,你看「妙法莲华经」上龙女成佛就是这个样子,八岁的龙女道理都明白了,这是根性的关系,「弹指超无学」,弹指之间,就能超出无学去,到无学的时候把佛法都学成了,不用再学了,这个无学,不像普通的人讲的无学就是没有学问,是不用再学了,所有应学的都学完了,不用再学了,是这么个道理,说无学不容易,弹指之功就能超过去,「此阿毗达磨」,阿毗达磨就翻无比法,这是没有可比的大法,「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阿毗达摩翻无比法,世界上论佛法之中各有各法,然而,佛法之中无比法,所有佛说的一切法都比不上他,这是无有可比的,梵音就叫阿毗达磨,这个无比法是一切诸佛菩萨都尊重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是众圣共遵,十方的诸佛都是从这一法上成的佛,薄伽梵是佛的圣讳,涅槃门就是阿毗达摩无比法,连十方诸佛都是由这一条路,这涅槃翻不生不灭的一个门径。

  绾巾六结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这一段文是解释六解一亡,六是指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解开了,一也就没有了,不但六数之中的一个没有了,这一个没有也没有了,这六解一亡就是这么个意思,一空到底,这个空不是眼前看见的虚空,这是什么空呢?这个空分有五层,我们常见的就是虚空,什么形相也没有,依着这个就叫空,这是一层空,你要一入圣位,就明白知觉能所双亡,把眼见的虚空撂下了,这是人空没有了;把我见没有了是第二个空;第三是法空,我也空了、法也空了,我法俱空;第四到了空也空了,所以就叫妙有真空,就是入菩萨位;第五是真空妙有,这又回来了,妙有真空,这在最后这一个空字,这是菩萨的知见,要到了真空妙有,空有不二,到了究竟的佛知佛见。这时是说阿难与法会大众悟的,有彻底的、有不彻底的,可都得着利益了,这是阿难尊者代表叙说这个利益,「于是阿难」,就是在这个时候,「及诸大众」,听见最后这个意思,所以心里受了利益了,「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如来是十种通号之一,佛有十种通号,佛是第九,如来是第一个,搁在一块堆,怕人不明白,「闻佛如来」,这是通号中两个号合在一块,「无上慈诲」,没有比他再高尚的慈悲的教诲,慈是一种慈爱,佛是爱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才生起慈心教诲,教诲大众,大众闻佛这个无上的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佛说的法,只夜是重颂、伽陀是孤起颂,怎么叫重颂?怎么叫孤起颂呢?在前边长行文中有三两个字一句、有四五个字一句,不一定几个字算一句,因为长行文中说的道理,恐怕大众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才重颂,把长行文中的意思再重叙一下,再重说一次,拿几个字一句的文说,就像我们中国人作诗,几个字一句这是一定的;佛法里头叫颂,颂还不一样,颂扬这个道理字句总是要恭稳的,所以孤起颂和重颂是承着上文说的,「杂糅精莹」,杂是参杂、糅是糅在一块、精微不杂,莹就是智慧的光明,杂是指的佛说的一切法糅在一块,用这个重颂或者孤起颂再重说一次,这里头的道理就叫「杂糅精莹」,重叙一次反而不明白,所以这种妙理是一种「妙理清彻」,怎么叫妙理?发明这个道理,不是可思想、可议论的,怎么办呢?他就是曲引旁征,绕着弯的引出来,让你自己认得自己的心,怎么叫自己认得自己的心?这心就是人的知觉,让你自己的知觉说得自己的知觉,就是这么一句话。若认得自己的知觉,把世间上一切的烦恼都放下,这就叫修行,保住自己本有的知觉;这个知觉有三种,我也常说,有能知觉、所知觉、本知觉,人光用所知觉,世界上有人所说的话我记住了,所有的什么事情、什么事相、什么物我都懂,这都是指的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声、色、货、利,这总不离见、闻、觉、知,这都是所知、所见、所闻、所觉,这是人迷在所上了,所是所有的事情,人迷在所有的事情上,该怎么办?佛说没有旁的法子,怎么叫佛?佛就是知觉的觉字,哪个人没有知觉?人的这个知觉都用在所知觉上,把本知觉就迷了,不但所知觉不对、能知觉也没彻底,佛说的成佛大法,就是本知觉的觉字,大家要知道就叫佛,哪个人没有知觉呢?哪个人不能成佛呢?因什么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所知觉就累住了,我所有的身体、我身体以外所有的事业,这统统都着在所上了、着在所知觉上,怎么不好呢?被他所累了。这个身体也是个物,有远有近,所以一个见分、一个相分,知见的一分子、形相的一分子,人都迷在形相这一分上,这形相有生有灭、有苦有乐,所以因着乐就显出苦来、因着苦就显出乐来,这都是个对待法,佛说的本知觉到了真空妙有上了,把能所都放下了,本知觉是什么样呢?自己可以回心考察,考察什么?你看看所知道的事情,那当然心里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什么呢?声望啊!形色上有声有色、说我还存多少金钱?还存多少货?得多少利?…人人都如此,没有这个不能生活,这就偏在一面上,为事相上累住了,这就是一个情,情就向下坠,理就是往上升;往往人得意的时候,理正气壮,挺着腰杆,天然的,你不让他挺着腰杆,他也挺着;你看他不对了,竟然在人情这方面不讲理了、随心所欲了,到了场面上腰杆就挺不起来了,就堕下来了;理往上升、情往下降,人情上的事情就多了,是非人我,他自己与这个理上亏了,他自然的就挺不起腰来。学佛的人就是要明白这个理,明白了这个理,你常观这个理,你就不明所以然也能升天,到天上也能享福;你要一味的纵情,一点理也不顾了,就是随你的私情就堕落了。这个人常念念佛经、常研究研究是怎么回事情,你明白这个理,心自然而然的就向上升,他是天然的,你不用一定怎么用功,你明白这个理了,你这个心里就有了章程了、有了主宰了,这个天性就向上升;你若是没有理,光是在人情上,这身体就堕下去了,这是天然之势。这个时候法会大众说得的利益,阿难尊者表示说「心目开明」,说心也开了、眼目也明了,这个道理看真了,指着这道理说,「叹未曾有」,赞叹未曾有,从来也没听见过这种道理,就是这么一句话。

  阿难尊者了然了佛的「妙理清彻,心目开明」,这是赞叹未曾听过的这种道理,这个时候还有疑心不解, 阿难赞叹完了佛,发明得的利益了,他这又重新祈求,还有不明白的。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阿难合掌顶礼,顶完了礼对着佛表白就说,「我今闻佛无遮大悲」,现今我闻听见佛说的这个道理,上边说的是无上的慈诲,没有比佛再高尚的,这又说「无遮大悲」,慈是慈爱之意,大悲是大而无边,对一切众生都有悲悯…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