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心,悲悯众生不明白真理,受苦!这是佛的慈悲心,佛法以慈悲为本,这是要紧的,「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把这个道理都说出来了,一点也没有遮盖的地方,这是佛悲悯众生的心,佛所说的没有旁的,「性净妙常真实法句」,无非是让人明心见性,虽然见了性也得要净,不被世事污染了,心不作思议,也没有可议论的地方,研究到这个地方,「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一开口说就与佛法错了,你的心一举念就违背了,「性净妙常」,佛说法让人明白了,这个性得要清净,心里得要不思议,得要常常的这个样子,永远不变,这叫「性净妙常」,「真实法句」,这是得的好处,佛说的真正实在的大法,称为「真实法句」,句就指着佛说的话,这是他得的益处,后首还有不明白的,「心犹未达六解一亡」,我的心里头还没通达,「六解一亡」,六就是六根,这六根造业结成了,非礼的也要看、不应当说的也要说、不应当听的也要听,说到这里合孔子说的视听言动,非礼的时候就不为的道理差不多,这里也是这么个意思。说六解就是眼六根结的业,怎么叫结业呢?人的眼睛爱看、耳朵爱听、鼻子爱闻香、舌头爱尝味、身上爱触感、心里头分别,意是心之所发,正式的心说是意,心里头发动的就不一样了-有善有恶、有是有非,这是他得的益处,他自己领了,底下还有不明白的,「心犹未达六解一亡」,我心里还没通达,六根所结的业总是不善业,这个业有三种:有善业、恶业、不动业。往往说造业,不一定是恶业,还有善业,若解开这六样,就不造业了,佛说的法为解这个业,凝结的、不对的六根,这种天然的习气都能去掉、都解散了,结是凝结住了、解是解开了,是这么个比喻,他自个儿说我这个心里还没通达,「六解一亡」,六样解开了,哪个地方还有个一?六解还必定亡个一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问题,把这个六解:眼见、耳闻乃至心里头分别,不应当的都给他解除了,把习气毛病都解散了,不随着六根转就亡一了,有一句成语「识得一,万事毕」,把这六样去了就归了一了,这一也不要,六结解开了,一也不叫他有了,把这六种毛病去了,归于一个真心,心里还有分别,还是有个相,也得把他彻底的丢了,那么怎么才算对呢?就是一个现量的境界,现前这一量,你不起分别心,这就是修行的法,你见也只管见、有耳就闻,不随着眼见的转、不随着耳听的转,就照这两样说,谁不愿让人称赞,有人贬斥就不愿意了,人人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用多说,拿这两样比世间上的一切一切。把六样去了,六是个数,还要一亡,一也丢了,你要还留这一样,那也没干净,他说六解还有个一亡,是问这个地方,把六样解脱了,六根不妄作妄为,这归了一,归这一个真理,这六样习气都没有了,这个地方说因什么没明白呢?不通达的地方?就是六解一亡,这里头必有个次序,「舒结伦次」,舒就是解开、结就是结成,说舒结都有伦次的,都有一定的次序,这个地方不明白,说到这里,还得求佛把这个道理给说开了。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惟垂大慈」,惟望如来垂大慈心慈爱一切,现在他自己还有法会大众,将来还有我们从来学佛的人,这里都关系着,「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再怜愍我们法会上这些人,「及与将来」,并及未来人,「施以法音」,我还得说这个大法,为什么呢?「洗涤沉垢」,为的刷洗涤净了沉沦的泥垢,人的心里头自己随便思想,思想的有的不能对人说,这都是脏垢,都是不净的事情,修行就是一个自性清净心,心一清净,哪个时候都叫修行,不是提另还有个什么法,要有个什么法把心又污染了,你要有个什么法,心里还有个影子,这个心以养的正大光明,无所不照、无所不沾,不但不沾,连沾的习气也没有,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法究竟的地方,我还有心里沉沦的思想都洗净了。他这么一求,佛拿一条腰巾带子(系裙子用的),当下还有围裙,佛以腰巾(系腰的带子),拿他结上六结,这就是迷惑,你把六结去了就如同解开了,就是这么个比喻,迷惑就是六根被六尘所染,不迷惑就是六根不染六尘就对了,没有什么巧处,就是这个意思,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承认、也不容易接受。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迭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迭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即时如来」,佛在这时候不但说,还拿事相做比例,「于师子座」,这个座位分层次,皇上、帝王坐的为龙墩、大将军坐的叫虎位、佛坐的叫师子座,表示佛说法的威德,能销灭一切习气妄想,师子为群兽之王,佛说法好比师子吼,吼一声群兽皆战,这表示慎重尊贵的意思,就在这个时候,佛在师子座上,「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涅槃僧就是内衣,靠身的裙子,僧伽梨是大衣,也叫福田衣,僧人的衣有七衣、九衣、大衣,都是一块一块做成的,那是表示稻田,也叫福田衣,修福的田地,在这清净比丘的身上学习,可以增福,所以叫福田衣,这时佛在「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几是个长桌子、小桌子,四方的圆桌子就叫桌子。
「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劫波罗翻时间,我们人的时间是照着日月说,日头(太阳)一出一没算一昼夜,月亮一亏一圆算一个月,这是表示时间的,「劫波罗天」比日月高,日月达不到,自己就变出时间来了,咱们这里照日月算,十二个月叫一年,十二个时辰叫一日,三十日叫一月,他送给佛的华巾,几是长形的桌子,「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迭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迭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佛把这六个扣,一一都结成了拿在手中,你看这是什么?还是照样的回答佛说:「此名为结。」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迭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迭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唯。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祇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这一段文佛把华巾拿在手里结六个扣,结成之后就问阿难,「此名何等?」这是佛结华巾,比喻人的迷惑,迷惑自己的本心,佛告阿难说,「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迭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这是佛特意的这么问,不这么问他这个迷惑破不了,我先说一说,要不大家不明白,佛说这个意思是一个比喻,一条巾子好比人的一个真心、结成六个扣好比眼等六根,人都迷在六根上,不认得自己的本心,佛特意拿这个做个比例,让阿难自己说,「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迭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阿难说此巾是一条,虽然本来其体是一,「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你绾多少扣就有多少名字,「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这是佛刻意的问阿难,「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这是阿难讲的,合佛的这个理。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佛说你知道结一个扣有一个结子,一条巾好比真心成了六种妄想,「我六绾时,名有六结」,这六结是指的眼、耳…等六根,「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巾体比方是个真心,这个体是个同的,因着这一个结就不同了,这是显什么呢?佛法是个唯心的法门,因迷在六根上,就当做因,所以佛特意问他,「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这是说这一个真心绾成了一个结,一个真心结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不是真心,这地方显这个,佛说:「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佛问的意思,含着拿六根能成一个真心吗?阿难一听不对,「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说不能,我的世尊,这六个结扣若存在,便是第六名,第六终不是第一,佛特意问他,这六根含着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真心,「终非第一」,阿难又说了「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阿难对佛讲这个理,一是一、六是六,佛怎么说这六个结扣能成第一呢?六个哪能成一个呢?这里是阿难迷惑,他不知这六根就是一个真心所化的,要不,他怎么都知道呢?眼见、耳闻等,这是一个真心变成的六种浮尘根,这是佛指点法会上的人,我们研究这个理得要知道,这个地方不明白,永远是迷惑,阿难说六个就是六个,不能成一个,佛暗含着问他六结能成第一吗?阿难当然说第六不能成第一,这是阿难对佛讲这个理,说纵我历生尽其力的明明白白辨别,如何能令是六结乱名呢?岂不知佛这里头问的是这一个心。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言如是」,佛说不错,「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你说的这个理对,佛就把这个理说…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