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是诳言诳語、也不是虛妄的、也不是诳騙人的話,「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佛說的話你們雖然不懂,這裏頭有個真理,將來必定把這個道理給你們研究開了,讓你們懂得,不是像末伽黎等那種外道,有四種不死的法子,矯亂的論議是強辭奪理,哪有一個正當的議論呢?「汝谛思惟」,你們好好的在這個地方思惟思惟,「無忝哀慕」,不要辜負了佛的哀憐慈愍,不要辜負了自己羨慕佛法一回,好好思惟思惟。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這一段文是會通這個真性歸到一個理上,這是文殊代大衆啓請,因爲以上佛所說的法,又無是、又沒有非是,這是怎麼回事呢?可以說是見性、可以說非是見性,都可以,這也可以明白哪個是、那個非?這也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所以大衆聽了心裏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世間法容易明白的說一定是、一定是非,這都可以明白,要說沒有是又沒有非,當然大家茫然。文殊菩薩知道大家這個地方心裏頭發慌,不知道佛說的道理這個宗旨在哪個地方擱著,文殊菩薩也知道這個道理很深,大家一定是不明白,所以文殊菩薩替大家啓請,這是文殊菩薩發慈悲心,訴說法會大衆都疑惑,不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文殊菩薩給祈請,祈請佛把這個道理說開了,大家好明白,「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稱爲法王子,是後補的佛,好比國家有皇帝、有太子,所以,佛爲無上的法王,這個大菩薩,等覺的菩薩與佛相等了,就稱爲法王子,就是後補的佛),所以文殊師利稱爲法王子,他知道大家心裏頭不得底,心裏就發慌,沒法明白啦!他打座上起來,「愍諸四衆」,他憐愍法會的四衆(出家二衆、在家二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四衆弟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從座上起來對佛就行禮,「頂禮佛足」,最重的禮叫頂禮,用人身上最高貴的頭頂禮人身最下的腳,這是最尊敬的禮,行完禮,「合掌恭敬」,把兩只手合在一塊,恭恭敬敬的,「而白佛言」,對佛表白說,「世尊,此諸大衆」,法會四衆人等,「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他們這個時候不能夠醒悟如來發明的這個道理,是什麼呢?二種啊!哪二種?「精見色空」,什麼叫精見色空?常說的見相二分,這個精見,在人的眼睛上看見的見性,怎麼叫精見呢?但說精純不雜的見性,光單說眼的見性不參雜旁的東西;眼睛你要往東看、西看、南看、北看,那就參雜了,直接著就是一個見,這個名字能叫精見二種,一個精見,這是個見分;底下相分,還有形相的一分子,就是色空,有形有色的,離開形色就是虛空,這個虛空也在相分以內,大家要知道,我們覺著這個虛空,這不是形相,他眼睛看見就叫形相,你眼睛看不見的才叫真空,看見的這個空這是頑虛空、是假空,不是真空,這個地方得要明白開了。
文殊菩薩,這個時候把話都說開了,他替大衆說話,此諸大衆不能醒悟如來發明的道理有兩種:一個見分、一個相分,見分就是精純的見性、相分是有形有色的虛空,這都是形相的一分子,這叫兩分。世間上大家要知道,都是這兩分子,除了見分就是相分,就是這兩樣,見分代表人心、相分代表世界,世界所有的,連虛空也在內,都叫相分,是形相的一分子,有形相的一分子,對待是什麼?誰知道形相的一分子呢?有見分,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在這個地方是簡單說,不能說那些個啰嗦啦!我多說一說,讓大家也好記著、也好明白,說他們「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的道理,到底哪個是見?哪個不是見?這個義就是真實義,到底是個見?到底非是見呢?就是這麼一句話,「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設若前面所緣的,前邊對著環境緣者,拿眼睛看爲助緣,緣是連絡在一塊了,色就是世界上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叫色,空就是頑虛空,離開宇宙山河大地一切形相,這個名字都叫頑虛空,這也都在色相裏頭,說「若此前緣」,設若現前眼睛所緣的這個境界,不是形色就是虛空等相,說「若是見者,應有所指」,你說前邊見的宇宙、山河大地、虛空,這些個相,你說是見,設若這是見者,若成了你的見,什麼叫山河大地呢?他不叫山河大地、他也不叫見,「若是見者」,說他一定是見者,你要指山說是我的見,山要成了你的見,什麼叫山?這個理不是說不過去嗎?「若是見者,應有所指」,你指出來,這個山哪一塊是見?哪一塊是山?整個就是個山,你怎麼叫見?說到這裏,「若非見者」,這是兩面說,「如是見者」,這個理說不過去,前邊不是已經說過嗎?這是文殊菩薩又替大家說話,你假比見著這個物,這個物就成了見了,什麼叫物呢?就是說不通了,你要說非見,我見了說沒見,你要說他不是見,你怎麼見著物呢?這個道理就在這兒,不好說,這是文殊菩薩替大家說話,「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相」,世尊,像前邊看見的境界,不是色相就是虛空,這些等相,等相就是多數,「若是見者」,設若說他是見者,「應有所指」,色是見、空是見,色要是見,什麼東西叫色?空要是見,什麼東西叫空?說不通啊!「若非見者,應無所矚」,什麼也看不見,這是叫非見,你怎麼看見前邊又是空、又是相呢?你怎麼說非見?你說非見也說不通,這是文殊菩薩又重述佛前頭問他的話嘛,他替大家說話,你要說是見,什麼是物?要說非見,又能見物,這個道理不是明明說不通嗎?因此這樣說他是見也不對、說他非見更不對,「而今不知是義所歸?」這是文殊菩薩代表法會四衆人等說話,倒是見?倒不是見?不是是說是非啦,說是見也不對、說非見也不對,這個道理打哪兒解決呢?這道理最要緊,這就是這個理擠到這裏,你要轉不過彎來不行。佛法所以有真正的道理,不是隨便瞎說,得要把道理說通了,文殊菩薩替大衆說話,「若非見者,應無所矚」,因此這個說是見也不對、說非見也不對,「而今不知是義所歸?」而今不知道真實的義理歸在哪兒才算對?「故有驚怖」,所以才驚恐,說到這兒文殊師利菩薩給大家原諒,對著佛說,「非是疇昔善根輕鮮」,這不是他們四衆人等沒有善根,而是這種道理不好明白,這是文殊菩薩替大家說話,說到這兒,文殊菩薩又替大家求佛,「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希望佛發大慈悲,發明剛才說的這些物、這些相,這個看見的見,是見分一面、物是相分一面,不是兩面嗎?請佛得給弄明清楚了,「發明此諸物相,與此見精,元是何物?」請佛給說說,這地方不好下斷詞,唯願如來發大慈悲心,「發明此諸物象」,就是現在眼前所看見的這些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見精他根本倒是何物?倒是見?倒是物?說「于其中間,無是非是」,還在這句話上最要緊,說這是怎麼回事情?就是這個「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就在這兩句話上,見精是見分、物象是相分,一個相分、一個見分,這地方得把他說清楚了,「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無非」、在這個物的中間,也說不出哪個是來?也說不出哪個不是來?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以上是文殊菩薩請佛說法,佛到這個地方不能不說,所以這段文是正明絕待,正式的發明超倫絕待,沒有倫次、沒有對待,這種道理明白了,立地成佛,開佛的知見;你要不明白,不是說今天修一點、明天煉一點,一點一點的長成了,不是這個道理。你看小孩生下來,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有相的東西,到時候有生就有死,所以佛說到佛性上,明心見性了,到這個地方,是超倫絕待的,超出倫次、沒有對待。才剛問的法這都是對待法,有對無、來對去、好對壞、高對低、貴對賤、富對貧,你一開口就是對待,這是世間上的對待法,你拿著世間法去明白佛法,怎麼能明白?你越弄越糊塗。這東西你不把他超出去,世間法都有次序的,你要成佛是立地成佛,你要明白是頓然間的,你只要放得下,立地成佛,他不是今天修、明天煉,煉成的,你要說修、說煉,那是沒有辦法,不能明白,也沒有人能給你說明白了,有佛在世給他說,他也不明白,那怎麼辦呢?就留給他這個法,叫他今天修、明天煉,煉來煉去的,他總有明白的那一天,究竟到了時候還就是個明白,並沒有旁的,他這是個現成的東西,你自己不承認不明白,那誰也替不了你,你自己不承認自己嘛,這個道理就在這兒。所以佛才正式的發明絕待-絕了對待,超倫絕待-沒有倫次、沒有對待,怎麼叫沒有倫次?怎麼叫絕了對待?「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底下就發明這個絕待的道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十方的如來、十方的菩薩都說上,沒有二樣,獨一無二的事情,「于其自住叁摩地中」,他都有所住,所住在叁摩地中,連十方的如來佛、十方的大菩薩他得有個住處,他在哪兒住著?他自己住在他自己的那個本位上,他還沒有個能住、還沒有個所住,這身體是我能住的、那個坐位是我所住的,我沒有那個事情,所以依正二報就是一體,自住在叁摩地,叁摩地是梵音,什麼叫叁摩地?翻成中國話有叁種意思,你說一樣話還說不周全,沒有一種東西可以翻,沒有可翻的、沒有可代名詞的,你就得多說了,你說少了包不過來,翻什麼呢?翻正定、正受、等持,這個定是正定,不偏不倚,哪兒都是正的,他是整…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