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不是诳言诳语、也不是虚妄的、也不是诳骗人的话,「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佛说的话你们虽然不懂,这里头有个真理,将来必定把这个道理给你们研究开了,让你们懂得,不是像末伽黎等那种外道,有四种不死的法子,矫乱的论议是强辞夺理,哪有一个正当的议论呢?「汝谛思惟」,你们好好的在这个地方思惟思惟,「无忝哀慕」,不要辜负了佛的哀怜慈愍,不要辜负了自己羡慕佛法一回,好好思惟思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这一段文是会通这个真性归到一个理上,这是文殊代大众启请,因为以上佛所说的法,又无是、又没有非是,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说是见性、可以说非是见性,都可以,这也可以明白哪个是、那个非?这也没有个是、也没有个非,所以大众听了心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世间法容易明白的说一定是、一定是非,这都可以明白,要说没有是又没有非,当然大家茫然。文殊菩萨知道大家这个地方心里头发慌,不知道佛说的道理这个宗旨在哪个地方搁着,文殊菩萨也知道这个道理很深,大家一定是不明白,所以文殊菩萨替大家启请,这是文殊菩萨发慈悲心,诉说法会大众都疑惑,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文殊菩萨给祈请,祈请佛把这个道理说开了,大家好明白,「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称为法王子,是后补的佛,好比国家有皇帝、有太子,所以,佛为无上的法王,这个大菩萨,等觉的菩萨与佛相等了,就称为法王子,就是后补的佛),所以文殊师利称为法王子,他知道大家心里头不得底,心里就发慌,没法明白啦!他打座上起来,「愍诸四众」,他怜愍法会的四众(出家二众、在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四众弟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从座上起来对佛就行礼,「顶礼佛足」,最重的礼叫顶礼,用人身上最高贵的头顶礼人身最下的脚,这是最尊敬的礼,行完礼,「合掌恭敬」,把两只手合在一块,恭恭敬敬的,「而白佛言」,对佛表白说,「世尊,此诸大众」,法会四众人等,「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他们这个时候不能够醒悟如来发明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呢?二种啊!哪二种?「精见色空」,什么叫精见色空?常说的见相二分,这个精见,在人的眼睛上看见的见性,怎么叫精见呢?但说精纯不杂的见性,光单说眼的见性不参杂旁的东西;眼睛你要往东看、西看、南看、北看,那就参杂了,直接着就是一个见,这个名字能叫精见二种,一个精见,这是个见分;底下相分,还有形相的一分子,就是色空,有形有色的,离开形色就是虚空,这个虚空也在相分以内,大家要知道,我们觉着这个虚空,这不是形相,他眼睛看见就叫形相,你眼睛看不见的才叫真空,看见的这个空这是顽虚空、是假空,不是真空,这个地方得要明白开了。
文殊菩萨,这个时候把话都说开了,他替大众说话,此诸大众不能醒悟如来发明的道理有两种:一个见分、一个相分,见分就是精纯的见性、相分是有形有色的虚空,这都是形相的一分子,这叫两分。世间上大家要知道,都是这两分子,除了见分就是相分,就是这两样,见分代表人心、相分代表世界,世界所有的,连虚空也在内,都叫相分,是形相的一分子,有形相的一分子,对待是什么?谁知道形相的一分子呢?有见分,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在这个地方是简单说,不能说那些个啰嗦啦!我多说一说,让大家也好记着、也好明白,说他们「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的道理,到底哪个是见?哪个不是见?这个义就是真实义,到底是个见?到底非是见呢?就是这么一句话,「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设若前面所缘的,前边对着环境缘者,拿眼睛看为助缘,缘是连络在一块了,色就是世界上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叫色,空就是顽虚空,离开宇宙山河大地一切形相,这个名字都叫顽虚空,这也都在色相里头,说「若此前缘」,设若现前眼睛所缘的这个境界,不是形色就是虚空等相,说「若是见者,应有所指」,你说前边见的宇宙、山河大地、虚空,这些个相,你说是见,设若这是见者,若成了你的见,什么叫山河大地呢?他不叫山河大地、他也不叫见,「若是见者」,说他一定是见者,你要指山说是我的见,山要成了你的见,什么叫山?这个理不是说不过去吗?「若是见者,应有所指」,你指出来,这个山哪一块是见?哪一块是山?整个就是个山,你怎么叫见?说到这里,「若非见者」,这是两面说,「如是见者」,这个理说不过去,前边不是已经说过吗?这是文殊菩萨又替大家说话,你假比见着这个物,这个物就成了见了,什么叫物呢?就是说不通了,你要说非见,我见了说没见,你要说他不是见,你怎么见着物呢?这个道理就在这儿,不好说,这是文殊菩萨替大家说话,「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相」,世尊,像前边看见的境界,不是色相就是虚空,这些等相,等相就是多数,「若是见者」,设若说他是见者,「应有所指」,色是见、空是见,色要是见,什么东西叫色?空要是见,什么东西叫空?说不通啊!「若非见者,应无所瞩」,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叫非见,你怎么看见前边又是空、又是相呢?你怎么说非见?你说非见也说不通,这是文殊菩萨又重述佛前头问他的话嘛,他替大家说话,你要说是见,什么是物?要说非见,又能见物,这个道理不是明明说不通吗?因此这样说他是见也不对、说他非见更不对,「而今不知是义所归?」这是文殊菩萨代表法会四众人等说话,倒是见?倒不是见?不是是说是非啦,说是见也不对、说非见也不对,这个道理打哪儿解决呢?这道理最要紧,这就是这个理挤到这里,你要转不过弯来不行。佛法所以有真正的道理,不是随便瞎说,得要把道理说通了,文殊菩萨替大众说话,「若非见者,应无所瞩」,因此这个说是见也不对、说非见也不对,「而今不知是义所归?」而今不知道真实的义理归在哪儿才算对?「故有惊怖」,所以才惊恐,说到这儿文殊师利菩萨给大家原谅,对着佛说,「非是畴昔善根轻鲜」,这不是他们四众人等没有善根,而是这种道理不好明白,这是文殊菩萨替大家说话,说到这儿,文殊菩萨又替大家求佛,「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希望佛发大慈悲,发明刚才说的这些物、这些相,这个看见的见,是见分一面、物是相分一面,不是两面吗?请佛得给弄明清楚了,「发明此诸物相,与此见精,元是何物?」请佛给说说,这地方不好下断词,唯愿如来发大慈悲心,「发明此诸物象」,就是现在眼前所看见的这些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见精他根本倒是何物?倒是见?倒是物?说「于其中间,无是非是」,还在这句话上最要紧,说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这个「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就在这两句话上,见精是见分、物象是相分,一个相分、一个见分,这地方得把他说清楚了,「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无非」、在这个物的中间,也说不出哪个是来?也说不出哪个不是来?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以上是文殊菩萨请佛说法,佛到这个地方不能不说,所以这段文是正明绝待,正式的发明超伦绝待,没有伦次、没有对待,这种道理明白了,立地成佛,开佛的知见;你要不明白,不是说今天修一点、明天炼一点,一点一点的长成了,不是这个道理。你看小孩生下来,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有相的东西,到时候有生就有死,所以佛说到佛性上,明心见性了,到这个地方,是超伦绝待的,超出伦次、没有对待。才刚问的法这都是对待法,有对无、来对去、好对坏、高对低、贵对贱、富对贫,你一开口就是对待,这是世间上的对待法,你拿着世间法去明白佛法,怎么能明白?你越弄越糊涂。这东西你不把他超出去,世间法都有次序的,你要成佛是立地成佛,你要明白是顿然间的,你只要放得下,立地成佛,他不是今天修、明天炼,炼成的,你要说修、说炼,那是没有办法,不能明白,也没有人能给你说明白了,有佛在世给他说,他也不明白,那怎么办呢?就留给他这个法,叫他今天修、明天炼,炼来炼去的,他总有明白的那一天,究竟到了时候还就是个明白,并没有旁的,他这是个现成的东西,你自己不承认不明白,那谁也替不了你,你自己不承认自己嘛,这个道理就在这儿。所以佛才正式的发明绝待-绝了对待,超伦绝待-没有伦次、没有对待,怎么叫没有伦次?怎么叫绝了对待?「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底下就发明这个绝待的道理,「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十方的如来、十方的菩萨都说上,没有二样,独一无二的事情,「于其自住三摩地中」,他都有所住,所住在三摩地中,连十方的如来佛、十方的大菩萨他得有个住处,他在哪儿住着?他自己住在他自己的那个本位上,他还没有个能住、还没有个所住,这身体是我能住的、那个坐位是我所住的,我没有那个事情,所以依正二报就是一体,自住在三摩地,三摩地是梵音,什么叫三摩地?翻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你说一样话还说不周全,没有一种东西可以翻,没有可翻的、没有可代名词的,你就得多说了,你说少了包不过来,翻什么呢?翻正定、正受、等持,这个定是正定,不偏不倚,哪儿都是正的,他是整…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