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的,就这么大!佛法这个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一个性,他就是正的,一点也不许偏,他是个整个的,都充满了,还偏吗?他有空的地方才偏了,所以叫正定。这么大的一个体质,这是一个法身,诸佛众生,统统都是一个法身,不是一个人一个法身,像我们这个人,一个人一个身体啊,这是无形无相、清净的、独一无二的知觉,要不怎么叫佛?佛怎么讲?佛陀耶,翻中国话就是觉,知觉!哪个人没有知觉?这个知觉有多大?你想多大有多大。佛者,觉也,见、闻、齅、尝、觉、知,身上有感觉,代表六种见分,说成佛就是成了自己的知觉,不是还有个什么东西可成,这一个知觉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叫正定,一点也不许动转,是整个的,都充满了;要有正定就有正受,你这个享受,那是通常的、周身的、整个的享受;等持就是任持那个平等,一样也没有挑拣、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对待,超伦绝待,就是说这么个意思,这名字没法起,是外国名字叫三摩地,翻中国的义理就是才刚说的正定、正受、等持,说在这个正定、正受、等持之中,该怎么样?「见与见缘,并所想相」,说这能见是见分、所见是相分,能见见着所见,两下连络在一堆,这叫见与见缘,能见和所见;我们现在是能闻所闻,我说的话是你们所闻听见的,你心里耳朵有个听,是个能闻听的,这是个能所,其实就是一个。所以我们这个人,在形相上就分开了,说见与见缘,能见与所见向一块堆,一结缘一连络,这再并上所想的相,你心里是个能想,你还有个所想的物,这是对着相,想是心、相是物,这些东西,怎么回事情?你是妄想分别,妄想分别怎么讲?「本无所有」,本来就没有,是人的妄想心化出来的,原来哪来的?就是妄想心变化的,人心要不动心,还能生出人来?就是个知觉变化,所以说到这儿,说「见与见缘,并所想相」,想是个能想、是个知觉,相是个物、是个形相,这些东西搁在一块,「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就好比你自己造的这个业,无故的拿两个清净眼,往空中瞪,瞪来瞪去的就发花了,满空中都是花,空中根本上就没有花,人的见性之中,什么也没有,就是你的妄想变化的,你要把妄想歇下去,什么也没有,根本你就是个佛性,哪有这些事情?这不给你说开了。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此见分及所缘的相分,根本上就是「菩提妙净明体」,菩提翻觉道,人人都有知觉,这个知觉通达了,觉底下的道字,道者通达之意,什么通达?你这个知觉没有障碍了,整个就是一个知觉,哪还有旁的东西?在这个地方一认,统统的都对了,没有旁的说,根本上不是炼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根本上就是一个知觉的光明大道,没有障碍了,通达了。妙、净、明是一个体,妙是法身德、净是解脱德、明是般若德,当体就是一个三德秘藏,这是一个具体,分开说,除了这个还有什么?总而言之就是佛证的位子-三摩地,之后就是凡夫所缘的境界都搁在一块,就是一个知觉的道,你通了,总而言之,都在菩提这两个字上,菩提翻觉道,所以觉道里头搁了这三个字,就是三德的秘藏,这三德具成就是一个体,「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说到一块,连凡带圣、连佛带众生搁在一块,归到原来的根本上,是什么呢?搁在一块说,元就是菩提,就是一个觉道,这个觉道你通达了就是三德秘藏,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了,「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哪能令这里头还有个是、还有个非是?还有个对还有个不对?绝没有这个道理。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中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这是举一个比例,破除是非,前边不是说无是非是,也没有个是、也没有个非是,这个题目显见性是个真的,无是亦无非是,显见性为真,说是到了见、闻、觉、知这个见性,这是一个真的,哪还有个是?还有个非是呢?因着这个理啊!我们这个人没旁的思想,不是是就是非,人人都如此,就是个对待的,佛法是超伦绝待,是绝了对待的,有对待就不是佛法。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佛才演例释成,演出一个比例来,解释成就这个没有是、没有非的这个真理。佛叫一声,文殊!「吾今问汝」,现今我问问你,「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就照着你这个名字你叫文殊,还更有个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你能说没有个文殊吗?也不能说是、也不能说非,也不能说是文殊、也不能说非文殊,你就叫文殊就对了,你把这个是非这两个字就破开了,佛指着文殊菩萨做一个比例,没有是非的意思,底下文殊回答说:「如是世尊」,佛说的对,「我真文殊」,我就是个真文殊,这地方就不再说是非了,其实一开口就是对待,他拿真文殊就破这个是文殊,其实真还对着假说,是不是呀!还有个真文殊、还有个假文殊,这就是如同以竹楔子抽打拔楔,这是以楔出楔的道理,把这个木头顶出那个木头,结果还有一块木头夹在里头,你说了哪一句话,哪一句话就是是非,这地方文殊菩萨拿着说「我真文殊」,他也不能再说是文殊,要说是文殊又顺了是边,其实真还对着假,你有真文殊,还有个假文殊,他没法答呀!就说真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拿这个真就破是非,「无是文殊」,没有一个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我的名字就叫文殊,我还有个是文殊,还有是文殊就成了两个了吗?「然我今日,非无文殊」,这句话是说,然我今天可不能说没有文殊,我就这一个文殊就对了,哪还有个是非?这道理破的是非这两个字,「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在其中实实在在的,没有是非两种分别相,底下说-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你要明白见性就算认得自己了,人的这个见性,从来也没生过、也没死过,人认错了,拿这个身体当自己,这个身体所以就有生死啦!见性没有生死,人普通都知道,元了还得托生,什么叫托生呢?脱离这儿,生到那个地方去了,又生了,生了死、死了生,是这个身体啊!人这个见、闻、觉、知,这个天性,他也没有生、也没有死,寄托在人身上,身体死了,又换一个,是这么个道理,人的见、闻、觉、知永远也没有死的,永远常在的,谁不承认呢?还是自己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呢?就这个见、闻、觉、知啊,你认得一个就行了,看见这个见,在耳朵上就有闻、在鼻子上齅、舌头上尝、身上有感觉、心里能知道,这个东西,有作用没形相,人都认在形相上了,所以就认识自已,有生死,说我死了,不好啦,又哭又嚎的,其实根本没有死,是我的身体,到时候就坏了,就说桌子吧,到时候不好用了,要换一个桌子,都是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听明白了,佛法就好研究了,你要不把这个明白了,研究佛法干什么呢?就是让人认识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文殊菩萨回答佛,已经回答完了,哪还有个是文殊?也不能说没有文殊,要有一个文殊、是文殊,成了两个文殊,要是没有文殊,那什么叫文殊呢?那不是断灭了吗?文殊菩萨回答佛,佛就借着文殊这个意思,就给大家讲下去了。佛言,要文殊脱离是、非这两个字,也没有个是、也没有个非,说是说非这都是人妄自造作出来的,在理上说,哪有个是?哪有个非?人有是非,我们人也知道,不赞成!有这么句话,「那个人,是个是非人吶!」这话我们北方有这么句话,说那是个是非人!这句话顶不好了,这个人一定是不好惹、不好斗,这是一个邪知人!这是大伙共知道,所以,你一定说个是非,哪对呢?他没有个是非嘛!所以,文殊闻得佛这么一问,最后,文殊就表示出来了,就一个文殊,也不能说没有文殊,佛对他的话,就回答:「佛言,此见」,人不是有见、闻、觉、知吗?看见这个见,这个见着是什么,你就明白什么,「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这个地方,就是上文说,说文殊没有第二个文殊,拿这个做个比喻,成就这个理,文殊菩萨把这个话说完了,法会大众也都听见了,佛就在这个时候,接着说「佛言,此见」,这个十番辨见,说到第七番了,听这个理,要从头听起,你要从一半听,你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在这个地方上,表示没有这么一个是非,佛对着文殊菩萨开言啦,佛言,上面十番辨见,说到第七上了,什么叫辨见呢?辨别真正的见性,谁能知道?在人身上有六种的作用,才刚我说了嘛,见、闻、齅、尝、觉、知,眼睛见、耳朵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觉、心里头知道,这是一定的,说这个话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人糊涂,糊涂在哪?大家知道不?佛说这一句话大家伙都明白了,他们说见,都说眼睛见,他没说我有个性,他见,不承认!活着的时候,眼睛见,一会儿死了,瞪两个眼睛什么也不能见了,还见什么?这个道理就在这儿!说这些个废话干什么?耳朵闻听我说话,你们诸位都听见了,这个见着有形相的,是眼睛见的,这个地方不怕多说话,不多说话,有早先没听见过的,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东西,你们说,我这眼睛能见、耳朵能闻听,这都认错了,根本上就错了,耳朵要坏了、堵着了,你还听什么?他怎么说能听呢?他又不能听了,眼睛能见,又不能见了。
所以,人都着在相上,他无论什么事情,都向有形有相上注意,形相不是光说有身体就是形相,或旁的不是形相,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相统统都有相,所以,人都着在相上了,你要说耳朵能闻,这也是着相,耳朵是有形相的,见呢?他说眼睛能看见,他都着在相上,岂不知眼上有个见性、耳朵有个闻性、鼻子有个齅性、舌头…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