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這些人所見五色的圓影,是比方一個人的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樣都是影子,不是你那個眼睛看見那個真正的燈火的光,光上起的影子,我們的天性好比是燈光,燈光起了五色的圓影,好比病人眼上見的虛妄環境,不是真的,「彼見圓影」,佛對大衆及阿難說,你們見著這個圓影是哪來的?是「眚妄所生」,是眼上有病生出來的,「此衆同分,所現不祥」,這是前邊也講過,說如同人心不好,衆業所成,看著天上日蝕、月蝕,或者是種種不祥之氣,這都是見妄所生,「此衆同分,所現不祥」,大衆都是同樣的,各有一分子,都見日月星辰特別不祥之兆,「同見業中,瘴惡所起」,統統都是見業,眼睛的動作之中是「瘴思所起」,瘴惡是病中的障礙,惡就是惡因、惡緣、惡果、惡報所集的,由這上頭起來的,「俱是無始見妄所生」,這不祥之兆從哪裏來的呢?好比人的眼光不同,都是凡夫,都是肉眼凡胎,俗語說「俱是無始」,你說這東西從哪裏來的?佛法說無始,沒有頭,怎麼個理呢?他說這個理是個圓理,哪面要說頭都是頭,好比一個圓球,你說哪邊算頭,說頭都是頭,你找不出頭來,佛說法說這個理也是個圓的,他不是扯長的,哪個是頭?你找不出頭來,這個地方叫無始,從沒有頭的那個地方算,見上起的虛妄所生,所以佛說人在世間受種種的煩惱痛苦,是從哪裏來的?哪個人沒有煩惱呢?哪個人沒有痛苦呢?「俱是無始見妄所生」,是知見上不真,這個知見仍然還在,成了虛妄不實了,見妄,見上妄知妄見,這個見、聞、覺、知擱在一塊用,這個見聞不實在了,自個兒沒看明白,打這裏頭生出苦惱,這苦不是無故的誰還給你苦受,拿這個一比例-
例閻浮提叁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
拿這個比例閻浮提,閻浮提就是翻南瞻部洲,這是一個部洲的一個名字,叫南閻浮提,「例閻浮提」,閻浮這兩個字翻堪忍,人人都有痛苦,都還能可以忍耐,可以堪忍的意思,「例閻浮提叁千洲中」,這閻浮提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頭大洲有叁千,一個洲裏頭有多少國,我們這裏也算一個洲,這個世界比這個還有無量無邊的境界,「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娑婆這兩個字正式的翻,也翻堪忍,我們這個閻浮提的人能可以受世間上的這些苦,大家都承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人一生下來就哭,這就叫苦,老了腿腳不隨也是苦,病苦,誰敢說沒有病?死,更苦,哪個人不怕死?但四樣誰免得了呢?另外,還生出來四樣,愛別離苦,親愛的父母、兒女、夫妻死一個,你看苦不苦?誰保得住呢?怨憎會苦,你和他不對心思,還離不開,弟兄不和,你說東、他說西,也得受著、忍著,這也是苦,這叫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你求士、農、工、商,求哪一樣?沒得到,沒成就,也是苦;最後,五蘊熾盛苦,這五蘊是人人離不開的,一天非用不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身體是有形有相的,他不能獨立,這叫色蘊,蘊是自個兒積累的,生生世世積成的,需要衣、食、住幫忙,沒有吃的、穿的、住的就不能活著,哪個人不爲這叁樣奔忙?衣、食、住!色、受!想!你一天要衣、食、住從哪裏來的呢?你得想主意,色,受、想,光想也不行,這東西不能來啊!吃的穿的哪來的?你得實行實做,你得去行,人家行,你不行嗎?將來拿著鋤頭不知道怎麼整地,這能行嗎?不能行!你得怎麼辦呢?識!得學一種知識,所以小孩生下來就得入學堂,這還不錯,還有個學堂學,學什麼呢?爲了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這東西沒有不能生活啊!這還有閑的時候嗎?你沒有好時候啦!這都是痛苦,所以就有八苦交煎,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就像火燒的那麼難過,人都成了習慣性了,你上哪比呢?不說向旁處比,你向天上人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到時候也穿衣服也吃飯,到時候就來,這還是天上人,你若到了佛國,哪樣都是現成的,你不用思想都是現成的。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人人都是受夠了苦,我今年都八十五歲了,我還怕死,誰願意死呢?豈不知活著還不算受罪,他還覺得還是怕死,走路要人攙,吃飯吃不多,哪一樣都不如人了,這苦就快到了,這是說八苦交煎。我們這裏叫娑婆,娑婆世界,我們人從小生下來,眼睛就這麼看、這麼學的,也不以爲苦了,豈不知都在苦裏頭,哪個人沒有苦?你親愛的親戚、朋友,和親愛的兒女、親愛夫妻、親愛的弟兄,到死了以後,就有痛苦,你上哪兒去訴這個冤呢?你心思心思!哪個人輪到身上不得受?到了身上你就得受!你要到了天堂,那時間就長了,還得有離別之苦,天界的壽命都多少萬年,我們人的壽命活到七、八十歲就了不起了,到時候,走不動了,這不是苦是什麼呢?你心思心思!所以,這叫娑婆世界,佛看見人苦,可憐人苦,佛就告訴人別受這個迷惑了。
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衆生。
還有十方諸有漏的世界,有漏就是墮落,越墮落越苦,人做了不善業,轉生畜生道或是地獄、餓鬼道,一層比一層苦,這是說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不但我們這個世界,「十方諸有漏國,及諸衆生」,凡有生命的都叫衆生,都是從哪裏來的呢?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根本上「同是覺明」,哪個人沒有知覺?哪個人不明白?見、聞、齅、嘗、覺、知,明明白白的,人人都具足,人人都不能保守,怎麼個理呢?都隨著環境轉了,天天這個心不能閑著,他閑著不行,衣、食、住哪來的呢?就爲衣、食、住壓迫著,這東西厲害啊!憂得憂失,你說我這會兒發大財了,發了大財也有苦惱,你就不能保存,你保存住了,你兒孫也不能給你保存,你心思這種苦惱有多大?危險有多大呢?所以憂得憂失,「並洎十方諸有漏國」,這都叫有漏國,要是成了聖人那叫無漏的國,到了聖人的果位是永遠常在,「及諸衆生」,這些衆生同是「覺明無漏」,根本上都有佛性-性覺妙明、本覺本明,本有的知覺、本有的明白,這是無漏的妙心,不能漏落、不能墮落,怎麼還有墮落呢?
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人的妄見、妄聞、妄覺、妄知,怎麼叫妄?有叁種分別:本見、本聞、本覺、本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簡單說,本、能、所,你照一樣說代表六樣,就說這個覺吧,「同是覺明無漏妙心」,什麼是覺明無漏的妙心?這個地方最要緊,得多說幾句話,統統都是,都是什麼?知覺、明白,哪個人沒有知覺?哪個人不明白?都是覺明無漏的妙心,你得沒有欲漏,你心裏一起了妄想,一起了欲望的心了,這是想漏,你上哪想就向哪兒漏;說無漏,人根本上就沒有欲漏,他怎麼有了漏呢?他都被環境迷惑,眼見功名富貴,自己困苦不堪,你不是心裏頭有這個思想嗎?人人都如此,所以,就隨著環境漏了下去,根本上同是覺明,不是一個人,只要是有知覺的,不但是人類富貴、貧賤的分別,就是物類,都有知覺,都用錯了!越錯越錯,一錯到底!除非佛出世度化,「同是覺明無漏妙心」,沒有墮落下去,是個妙心,我們人人都有妙心,都不能用,怎麼叫妙心不能用?你假比這個人,你前事不思後事不想,這就是一個妙,心就是人的知覺,你看我們這個人,哪個時候沒有所知所覺?統統都考慮這些事情,這還是正悟,還有不正悟的事情,他也是慮,這就把這個覺明無漏的妙心就失了,「見聞覺知虛妄病緣」,發出見、聞、覺、知虛妄的病緣,就是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他出了虛妄的這個病緣,病就是不好受的事情,這叫病。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所以人在世間上有生有滅、有得有失,和合,上邊這個和字是參和在一塊,第二個合字是湊合在一塊,有參和的、有湊合的,所以「和合妄生」,本沒有生,以著爲生;「和合妄死」,本沒有死,以著爲死,這是自己都錯認了,這怎麼辦呢?佛告訴遠離的法子。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複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你能離開這個和合緣及不和合,和是參和在一塊,合是湊合在一塊、合並在一塊,這都是「和合妄生」,死,說是一切的死因,「和合妄死」,不應當死的死、不應當生的生,這都叫虛妄,隨著事情就轉了,怎麼辦呢?「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你能遠離開諸和合的緣,不和合的這個緣也離開了,「則複滅除諸生死因」,這就滅除了生了死、死了生的這個因,有因就有緣、有緣就有果、有果就有報,因緣果報是不能離的,這是這麼一個道理,「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怎麼得不生不滅呢?能離苦得樂呢?沒有一些個痛苦呢?說「圓滿菩提」,你得證到菩提-佛的果位,圓滿了佛的果位,到了不生不滅的性,回複了自己不生不滅的性,「清淨本心」,這是人清清淨淨本有的這個心,也不是煉出來的、也不是修出來的,自己別迷惑自己就對了,「本覺常住」,人有根本的一個知覺,人的知覺有本知覺、有所知覺、有能知覺,人都隨著所知覺轉了,就在世界上妄生妄死,有無量無邊的痛苦,你要離開所知所覺,你守著自己的本知本覺,就能離苦得樂,佛說這個道理,後邊還有詳細的解釋。
二種破解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這個地方是第十番破和合及不和合,顯這個見性,法爾現證、離過絕非,佛先責阿難的迷惑,說「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你雖然先前參悟這個本覺妙明,本覺-本有的知覺,「性非因緣,非自…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