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25

  ..續本文上一頁然性」,不思議、不分別的明白的這個性,非是因緣、也非是自然,你是先研究的這種道理,然而你還有沒明白的,「而猶未明如是覺元」,你還沒明白人的知覺的根本,覺元說是人知覺的根本,人人本有的知覺,「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非是一切的因緣和合生出來的,完全都不是,要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也不是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的,底下破他前邊的疑惑。

  

  一、破斥和合

  

  阿難。吾今複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對阿難說,「吾今複以前塵問汝」,我再用你前邊執著的那些六塵之相問你,「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你現今猶以世間一切妄想和合,「諸因緣性」,種種的因由、因緣果報的性,「而自疑惑」,你自己還要疑惑,疑惑什麼呢?「證菩提心」,你拿這個還要證菩提心,「和合起者」,疑惑這菩提心是和合生起來的,這個地方不是大錯嗎?

  

  這一段文還是十番辨見,佛破除這個和合及不和合,說佛法本是獨立的、本有的,不是像世間上的法,是參和的、湊合成的。佛法裏頭沒有和合、也沒有不和合,因世間人的知見,都認爲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所成的,無一不是,佛恐怕人存著這種知見,拿著世間法來會和佛法,佛法不但不是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所以說和合也不對、不和合也不對,亦和合亦不和合也不對、非和合非不和合也不對。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謗,說這四句都有過,說和合佛法也不是、說不和合佛法也不是,說亦和合亦不和合更不是、說非和合非不和合尤其不是。他也沒有和合不和合、也沒有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叫離四句,你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說亦有亦無也不對、說非有非無更不對,你把這四句做成一百個非,仍然還是不對,所謂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你別說開口,你一舉念就違背了,那怎麼才叫佛法?等你分別出來怎麼叫佛法,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這個佛法人難明白的是什麼呢?就是習慣性,世間人一開口不是有就是無,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人人都是這麼的,這是個習慣性。所以說離開這四句就是佛法,你要有這四句就成了世間法,所以這叫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谛,你把這四句歸納成一百個,也是毀謗佛法,佛法絕沒有這套說法,怎麼個理呢?怎麼叫佛法?人人本來就是佛法,你要弄這麼一套就不是佛法,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四句從哪裏來的呢?是不是?這四句人人都會說,那麼你不說的時候還有什麼,說我還有旁的,你把旁的都去淨了,還有什麼?說都拿去了,什麼也沒有了,你知道什麼也沒有的這個,這就叫佛法,大家要知道,佛者覺也,你沒有知覺嗎?你怎麼說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呢?因爲你所說的都是所知所覺,你違背了自己的本知本覺,哪個人沒有本知本覺?我們人都著在所知所覺上,這就是人的錯處,統統都著在所知所覺上,怎麼說呢?你說這個事我知道,你知道就是所知道的事情,你說的由來道去的、有頭有尾的,統統都是所知覺,你連能知覺都達不到,何況本知覺呢?離的更遠了,你離開能知覺、離開所知覺,剩下的這個知覺就叫本知覺,你自個兒想想,大家都能,哪個人沒有知覺?說我學的這個經,就是我說的這個,大家知道這都是所知覺,因什麼有所知覺?你所說的我就知道,你當然有個能知覺,能知覺打哪顯出來的呢?打所知覺裏顯出有能知覺來,有能知覺就有所知覺,這是個對待法,有能就有所、有所就有能,這能所是從哪裏來的呢?不知道!當然就不知道了,你要知道這就是佛法。知覺,知就是覺、覺就是知,說這個佛法就是知覺的方法,說你把能所都拿出去,下剩的就是一個本知覺,本知覺你要坐住本位,你今天觀照本知覺、明天觀照本知覺,你就有所知覺的事情、有能知覺的事情,盡管你一天辦事,隨便辦一下,你也失不了你自己的本知覺,天天有這個觀念,你做了能知覺、所知覺的事情,我還知道有個本知覺,這個話我還會說,我還有做不到的地方,你們大家要知道這個話,你自己就有能做得到的,怎麼個理呢?各人的根性!你別看我學了幾十年,坐不住本位,還模不著本知覺,你們有善根的人一聽,本知覺就做得主了,能知覺、所知覺打本知覺發生出來的,能所是用、本知覺是體,你要知道有體有用,不能以用亂體,不能喧賓奪主,所知覺、能知覺是賓,本知覺就是主,要知道這個道理,時時觀念,這就叫修行,你還向哪裏去找修行?佛法的道理就在這裏。其實最簡單的事情,也不用金錢去買、也不用泡製,是現成的,你自己還沒有知覺嗎?就是人自己不知道,知道也用不上來,也不肯用,你要用,他就是,有爲者亦若是!誰爲誰是!這種事情一點也沒有偏僻的地方。

  

  這段文是第十番辨見,辨這個知見,見就是見著了、我知道了,知就是知道,你要明白了見,余者聞、齅、嘗、覺、知都明白了,你不必一個挨一個說,這個地方就是破;本知本覺,也不是湊合的、也不是參和的,他本來就是這麼個樣子,這些余下的疑惑,佛就把聽經的人,那個時候就是阿難尊者及大衆,都把他破除了,顯這個見性就是離過絕非,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謗,那怎麼就是佛法呢?法爾現證!說現在你把這些個不對的都去淨了,這才叫法,你的本知覺也都叫法,所以,現前你就證了,證者得也,就證實了,這是說大體的意思。阿難對于這種道理不明白,佛在上邊已經給他說了,「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複滅除諸生死因」,說人, 的知覺上本來沒有生死,有生死是這個身體有生死,說「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本是清淨本心,你的心裏頭一清淨,就是自己的本心,本覺就常住了,自己的本覺要常住,就見著佛的本位了,那就在自己,道在人爲,所以佛責備阿難的迷惑,說「汝雖先悟本覺妙明」,說你雖然是先醒悟一點,這個「本覺妙明」,前邊我給你說過了,你自己的本覺是一個不思議不分別的、一個明明白白的這麼一個性,這個性也不是因緣的、也不是自然的,這個地方你可以稍微明白一點,底下還有沒明白的,「而猶未明如是覺元」,你那個見、聞、覺、知,你還沒明白,沒明白的是什麼呢?「如是覺元」,如是就是現前你這個心,覺的根本,元字就當根本講,你不是有個知覺嗎?你還有個根本!你要自個兒知道知覺的根本就好辦了,這知覺的根本「非和合生」,不是參和、湊合成的,這是本有的,佛法是絕對待的,超倫絕待、離過絕非,「阿難!吾今複以前塵問汝」,現在我以現前的所見所聞、所覺知的前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問你,「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這是佛把阿難的毛病都說透了,你拿世間上的法用你的妄想,不是參和的就是湊合的,這都是因緣性,說這些話,都是因由助緣所成的一個性,不是本有的那個自性,「而自疑惑」,說到這兒,你自己還疑惑,你疑惑證菩提心是和合起的,這就錯了。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和。爲與暗和。爲與通和。爲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雲何見明。若即見者。雲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這就破他這個和合,你的心理還疑惑著,和合證菩提心,底下分成四種意思,說是「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和?爲與暗和?爲與通和?爲與塞和?」佛說,你疑惑拿和合證菩提果,這道理說不通,這是四個問題,你說菩提心是和合的,是與外邊的光明和?是與暗和?爲與通和?爲與塞和?通就是虛空,沒有障礙,塞是不通的地方,明、暗、通、塞,這是四種環境,你本具的本有的妙淨見精;這說見精不說見性,見性是開了佛的知見。佛說見精就是還沒達到見性,是見的那個精純不雜,單單的就是一個見,這個道理就是這麼個意思;妙淨是陪襯著,妙是不起分別,淨是幹淨的、不染的,佛說見精不說見性,就是他沒到明心見性的地步。說你這個知見純粹就是你這個見,這個見純粹不雜就叫個精,說這個東西精純不雜,不能叫見性,說這個妙淨見精,你既說是和合成的,阿難疑惑佛說的這些不對,說這個妙淨的見精「爲與明和」,這四種的環境,這是世界上人人所承認的,一個明、一個暗,一個通、一個塞,你這個妙淨見精是與哪個和?是與明和?是與暗和?還是與通和?與塞和?你說哪樣都說不通,佛挨著往下說。底下這四種境界,佛一樣一樣的給他說,這四樣說一樣就行了,說這一樣,那叁樣就是一樣的道理,「若明和者」,說若是這個見精拿明相和,這就不對了,這是縱著他說,你這個見精要是拿明相和合的,「且汝觀明」,你觀察觀察,光明的這個相,「當明現前」,正當這個明相現在你前邊,「何處雜見?」哪個地方參雜你看見的這個見呢?佛問他,這底下又說-

  

  「見相可辨」,你看見的這個見精,不說見性,相就是明相,可以辨別出來,這是我的看見的見,這是前邊一個光明的相,可辨的這個,心裏可辨別出來,可以能分別開了,這個地方還行,底下你說是雜和的,「雜何形像?」這個見精與這個明相,要參雜在一塊,應當有個什麼形像呢?你說一說,「若非見者,雲何見明?若即見者,雲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所以這個地方,這都是佛駁阿難的意思,你說這個妙淨見精,他豈是和合的與不和合的,佛法的究竟若因若果,他統統的都是一個本然的,決不是因緣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的,這地方要說,見相還可以辨,說見與相參雜一塊,這該是個什麼形相呢?這底下就猜著說了,「若非見合」,若不是見合的,就沒有見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