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26

  ..續本文上一頁雲何見明?」「若即見者」,若就是見,「雲何見見?」見就見著見了,這也不合,說「必見圓滿」,若這麼說,統統都是見,都圓滿,你又說參和、雜和也說不下去,你看見的這個見都圓滿了,「何處和明?」哪個地方還參和明相呢?「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若明已經圓滿了,就沒有地方和了,「不合見和」,不應該拿見和了,「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若說這個見就是見精,不是見性,這個見與這光明之相若是不同,你再往一塊堆和,更挨不上了,這個見與明不同,你再參雜,「雜則失彼性明名字」,他們兩個見與明要參雜一堆,見也不見了、明也不明了,參雜一塊則失去了彼所指的性與明,這個見性和這個名字都丟失了,「雜失明性」,一參雜就失去了明相和見性的本位,「和明非義」,你要說與明和合成的這個佛法,義理也不合,「彼暗與通,及諸群塞」,拿這個見與這個明、暗、通、塞同樣,說一個明相其余的叁樣也就不必一樣一樣說了,「亦複如是」,也是這麼一個理。

  

  複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合。爲與暗合。爲與通合。爲與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雲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雲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這個理是破人一口的合,合並的合,上來是破雜和,「複次阿難」,複次是前邊已經說了參雜的和,又說人一口並合的合,佛對阿難說,「又汝今者,妙淨見精」,你現今的不可分別、清淨、純粹的見,你說他是與什麼合呢?「爲與明合?爲與暗合?爲與通合?爲與塞合?」也是四個問題,也是先說這個明,余者叁樣就叁反了,「若明合者」,設若是與明相合的這個見精,能可以成佛,這個妙淨見精還沒到成佛的時候,這是合了就能成佛,若是向這個妙淨見精一合,這是該成佛了,是這麼個意思,這說不相合,不能成佛的意思,錯說了。說若這個見精拿光明之相一合就能成佛,這個事情說不通,「至于時時」,你與明合在一塊,到了黑暗的時候呢?「明相已滅」,到了黑暗的時候就沒有明相,沒有明相,這個見將怎麼樣呢?「此見即不與諸暗合」,與明合當然就不與暗合了,這不是一定的理嗎?你說見與明一合,這就能成佛,「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這個見,見明就不能見暗了,明與暗是個相反的,說至于暗時明相就滅了,說「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這個見不向暗合了,這還有差頭,「雲何見暗?」當然是啰!見不與暗合,要與明合就能成佛,明相當下滅了,那怎麼辦呢?這是說不通的事情,說不與暗合也說不通,「雲何見暗?」這是怎麼回事?忽麼又見著暗呢?若見明時能成佛,見暗成不成佛,就是這麼一句話,這都是截短的話,「若見暗時,不與暗合」,盡管見!見是見、合是合,若這樣強辭奪理的說,若見暗時就不與暗合,見只管見,不與他相合,一樣還要成佛,這也說不通,「與明合者,應非見明」這是反過來,來回一般遠,說「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若與明合也應不見明了,這不是一定的理嗎?「既不見明,雲何明合?」若是不能見明,你就不能說明合,「雲何明合?」你爲什麼說與明合呢?你「了明非暗」,你明明白白的,了然明不是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也是這麼一個理呀。

  

  二、破非和合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阿難某者拿凡夫的知見,用世間上所有的這些法,以換來佛法中的名相問佛,這都是不了義的意思,所以這個地方他又一轉念,他一聽佛說和合的也不對、參和的也不對、湊合的也不對,當然是非和合了,把話轉過來,對佛說「如我思惟,此妙覺元」,也就是說不可思議的知覺的根本,他這個地方說的比前邊稍微深一點,這個道理他也覺的深了,佛說的這個不是世間法和合成的,說「此妙覺元」,這個不思議的知覺的根本,元當個根本講,「與諸緣塵,及心念慮」,與世間上的、諸般的、連絡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塵相以及心裏的念慮,大概「非和合耶」,統統都不是和合的吧。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複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爲非明和。爲非暗和。爲非通和。爲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谛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爲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雲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這是十番辨見最後這一段文,辨明見性獨立不參雜一切,以這個才能夠修行,才能夠離苦得樂,方能夠了脫生死,說人的見性是獨立的,不是參雜的,也不是煉出來、也不是修出來的,是天然的、本有的,世間人不知道,拿著見性當了世間上的一切所有的名相,所以這就錯認了。人要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全憑著明白這個究竟的見、聞、覺、知,佛出世就是爲這種事情,說了四十九年,並沒說旁的,就因人不明白,橫說豎說、塵說剎說、多說少說,想盡方法讓人明白,你要明白你就認得自己了,認得自己就離苦得樂了,把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痛苦都脫離了,說這種事是人人應爲的、人人應知道、人人應學的,佛說法的目的就是讓人明白自己的見、聞、齅、嘗、覺、知,這六個字一個字明白了,這六樣全都明白了,世間人不知道,都忽略了,拿世界上的聲色貨利、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塵,由這些把人的見、聞、覺、知就迷惑了。修行法叫不染六塵,一塵不染才能萬法皆空,恐怕人誤會了,上來說見性,不是像世間上因緣和合之法,阿難說不是和合的、就是非和合,也不是和合有的、也不是非和合有的,根本上就是獨立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這個地方才說,「此妙見精,非和合者」,要不是參和湊合成的,他是個獨立的,要說非和,怎麼樣非和法呢?「爲非明和?爲非暗和?爲非通和?爲非塞和?」說這個見性不和世間上的環境,也就是明、暗、通、塞四種光景,外邊所見的這些東西,說見性是和的,這是四個問題,你拿明和的見性?是拿暗和的見性?是拿通塞和的見性呢?是什麼和的?是什麼不和的?這是四個問題,你說非和的,爲非明和、爲非暗和、爲非通和、爲非塞和呢?底下就舉出來,照這一樣說吧!余者叁樣就明白了,說「若非明和」,說這個見性不是與明相和合的,這個理也說不通,「則見與明,必有邊畔」,見與明是兩件東西,必定有個邊界,不和是兩下隔著了,你把這個理研究研究,怎麼叫不和?「汝且谛觀」,佛問阿難,你審實了觀察觀察,「何處是明?何處是見?」你看兩下不和,哪個地方是明相?哪個地方是見相?見在一邊、明在一邊,你要說是不和,「在見在明,自何爲畔?」在這個見在這個明從哪個地方作邊界呢?「若明際中,必無見者」,設若明際之中必定沒有個見,「則不相及」,這個明與這個見兩下不相及了,到不了一塊了,「自不知其明相所在」,自己不知道明相在哪個地方,「畔雲何成?」邊界你從哪裏分別?你從哪裏成立?「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你要不是明和,暗、通、塞就不必說了,就都可以明白了。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爲非明合。爲非暗合。爲非通合。爲非塞合。

  

  上段是破雜和,這段是破人一口的合,另一種說法,「又妙見精」,又者,這個妙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也不是你議論到的,這是人人具足的叫見精,這個人看見的這個見精純不雜,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我們有這個見,怎麼就不成佛呢?我們這個見參雜了,見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就分別這些個相,有對心思的、有不對心思的,對心思的就生愛心、不對心思的就生憎惡心,你這不是參雜嗎?自己哪能獨立呢?所以這個見,得要精,精怎麼講呢?純粹的不參雜,什麼也不參雜,這個地方就是成佛的種子,大家要知道,修行怎麼個修行啊?這個理不抓住了,你怎麼修行也是旁門外道!這個道理是佛說的,這有真正的證,有真正的實理可以說的出,說是「又妙見精」,又者,是並合的合,妙是不可思議的,你要一思想、一議論,就參雜了,你這個知見,見代表見、聞、覺、知,眼見、耳聞、鼻子齅、舌頭嘗、身上感覺、心裏頭知道,用一個字就能代表六樣,修行的法就打這六樣來,你要抓住一樣就會修行了,你得把他認真了,「又妙見精」,不須參雜,見是精純不雜的見,你哪能說和合呢?「非和合者」,他決不是參和的、也不是湊合的,你要說他非和合也不對,他這個道理是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謗;你說他和合也不對、說他不和合也不對,說他亦和合亦不和合也不對、說他非和合非不和合還不對;你一說就錯,一說就參雜了,他根本是個獨立的;你看我們這個人,眼睛這一見,你一參雜就是凡夫,你要一塵不染,管他外邊有什麼塵相,看還盡管看,不隨他轉,這就是修行的真法,誰能保守的住呢?這是佛說的這個真道理,「又妙見精,非和合者」,他要是非和合的,這個理也說不通,你說他非和合的,「爲非明合?爲非暗合?爲非通合?爲非塞合?」總離不開這四樣,你與哪個合呢?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雲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若非明合」,設若你說不與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一面是見性、一面是光明,我這個見與這個明不相合,一個性一個相,乖角是支開的,是不能合的,「如耳與明了不相觸」,如同耳朵只可以聞聲,他不能見光明,你要說看是明是暗,耳朵就不可以,拿這個做比喻,要說不合,就像耳朵與光明了不相觸,…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