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你這個見尚且還不知道光明的相在哪個地方,根本就不合,還說非和合,那不是廢話嗎?「雲何甄明合非合理?」這句話就說到家了,你還說什麼?甄別開了,甄別明白了什麼叫合?什麼叫不合?這不都是廢話,根本上就沒有合,還說個非合幹什麼?「合非合理」,說到這裏,「彼暗與通,及諸群塞」,明、暗、通、塞四樣,這一樣知道就行了,那叁樣就不必費事再說了,「亦複如是。」
陰入處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
上來十番辨見已經研究過了,當文中遍曆陰入處界會理,普遍的曆曆發明五陰十八界,成立這個世界就是由五陰成的,分開說有十八種界限,「汝猶未明」,你還有沒明白的,沒明白什麼呢?「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沒明白的就是世界上「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什麼叫浮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都是塵勞,就好比塵土是虛浮的,不是真實的,這東西是哪裏來的呢?「諸幻化相」,是幻化而成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他不是有個來相,他從當地就生出來,還從當地銷滅,你說哪一種東西有來向?就是人生在世間,是從哪裏來的?這是個幻化相,你就在當處的地球出生,你還在地球銷滅,不是說從哪裏來的,將來還得向哪裏去,在這個地方生就在這個地方滅,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一個「幻妄稱相」,幻化的!由這個幻化虛妄,就有一個名稱、就有一個形相,這就成了假名假相,你說這些究竟從哪裏來的呢?究竟就是一個性,「其性真爲妙覺明體」,性就指著見性、聞性、齅性、嘗性、覺性、知性,就這六種性,前邊已經說過十番的見性,這還說這個性,所以說這個人是從哪裏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什麼就出生?因什麼就滅了呢?究竟的根呢?是「幻妄稱相」,「幻妄稱相」是從哪來的?有妄才有個真,這得隨著世情說,說他就是一個性,見性、聞性、齅性、嘗性、覺性、知性這六樣,舉一樣就代表六樣,說就是這個性,「幻妄稱相」,幻化出來的都是虛妄的,有名稱、有形相,他有一種性,前十番辨見,辨別見性讓人認識,說「其性真爲妙覺明體」,這個性這才算是個真的,這個真怎麼個真法呢?這個妙還是一個不思議、不可分別,覺就是一個知覺,這個知覺,也不是能知覺、也不是所知覺,我們人都有知覺,頂多用兩樣,這兩樣還用不到,專用一樣所知覺,所有的事情我知道,這叫所知覺,你要再研究研究,我這世界上我都知道,鍾表是怎麼回事呢?桌子是怎麼做的?房子是怎麼蓋的?這都是所知覺,所有的東西你知道,再進一步研究是能知覺,這所覺是誰知道的?有一個能知覺的,這能知覺人都不清楚,每天我們用的都在所知覺上,誰都如此!你要是不研究不講修行的,談不到!也不問這個,每天用就是所知覺,能知覺都談不到,何況本知覺呢?這個地方說的知覺就是一個本知覺,就是十番辨見的見性,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一樣就能代表六樣,前面有說見性,見性又說覺性,在旁處還說知性,他變著樣的說叫人明白,其性是個真的,真的還去哪裏找另外還有性,前逢十番辨見就是讓你認識這個性是真的,我們因什麼不真呢?我們有分別心、有汙染的心,一分別就起憎愛,憎心、愛心;見著不對心的就煩了、對心思就貪愛;憎惡的就舍離、貪愛的就求取,憎、愛、取、舍!人人都如此,我是這麼講,我也沒去掉,也有憎愛取舍,你要能去掉就是會修行,你就把自己的妙覺明體保住了,因什麼保不住呢?我們人說像混水魚,隨著浪頭流來流去,自己作不了主,就拿這個環境就把自己就迷惑了、就轉了,「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就這個性,就是見性,不是另外還有個性,這個性沒有二樣,我們世界上的人無量無邊、多少萬萬說不完的多,是一個性!飛禽動物、礦物、植物、山河大地都擱在一塊就是一個性,就這一個性,就化生了這些東西,遠處啊!我拿這個嘴也說不到,連佛也沒說到,說了四十九年也沒說完,就是說這個性,「其性真爲妙覺明體」,他就是一個不起分別,妙覺,就是本有的知覺,也不用能知覺、也不用所知覺,我本有的知覺把他養清淨了,這就叫成佛,這個性怎麼能保存住呢?怎麼辦法才可以一塵不染?有這麼句俗語「修身養性」,誰都知道修行要有涵養,怎麼涵養?妙覺明是個具體,妙是不起分別,沒有能分別、沒有所分別,本有的知覺,就是明明白白的,就是一個明;你一早起來,也沒做夢、也沒煩惱、也沒害怕,你坐下來一心思,昨天的事情辦完了,今天的事情還沒辦,就在這個時候,你心裏頭什麼事也沒有,這個地方就是自己本有的知覺,你一想事情,就隨著事情就轉了,人人都如此,不思想的時候占多少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我說這個話是什麼呢?現在大家還記憶猶新,要不上哪找本覺?就是這個知覺的覺!也不想前、也不想後,這個明明白白就是妙覺明體,妙就是不起分別、沒有思議,是一個本覺,所以叫妙覺,他這個妙覺就是個明白,沒有所明白的地方、也沒有能明白的地方,這就是個具體,「妙覺明體」這就是發明這個性。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這一段文是會合這一切法都歸于真如性,真如性就是才剛說的見性,拿見字代表,說真如性也是他,說「如是」,如是是打哪來的呢?由妙覺明體,這不能用,用錯了就化成了這些名相,說「乃至五陰」,五陰是什麼呢?他能可以成立這個世界,他是爲成凡夫世界上的一個根本,色、受、想、行、識五陰,色是有形有色、受是享受、想是思想、行是心內的行動作爲、識是認識,這五樣就是成立世界的根本,成立五濁惡世也是他、成佛世界也是他,怎麼叫五陰呢?陰是遮覆之意,遮蓋住了,把什麼遮蓋住了?就把人的才則說的十番的見性啊,也可說是妙覺明體啊,拿他就遮住了,這五樣:色、受、想、行、識,哪個地方有這五樣呢?說我們人人本身都是,就這整個的人吶,一個人有個身體,有形有色叫色陰,色身不能獨立,須要衣、食、住幫忙,沒有衣、食、住,這個身體不能存在,大家想想,因爲有這個身體,就把人的見性遮住了,你就不能知道這個性了,有身體要享受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從哪裏來呢?因色受就得發生思想,這東西你沒有思想他不能來,光想也不行,你比如說我想吃大米飯,大米飯就來了嗎?不能來呀!你得行這事去,人家行你不行,怎麼辦?第五個就是識,就是認識,就得有知識,你沒有知識,你就會行了嗎?你沒有知識,你不是瞎想嗎?你也想不到!也行不到!也沒這個知識!受用打哪來?你沒有受用,這色殼子就活不了,這是一定的道理。就是這五樣把人搞迷惑了,這五陰就遮住自己本有的真性,這五陰要會用,會用就成了四德,常、樂、我、淨,成佛也是他;不會用這五陰就轉成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這個時候就叫五濁惡世,釋迦佛出世時能叫五濁惡世,何況現在呢?比那時候更厲害了,怎麼叫五陰成五濁惡世?劫濁,時劫到這個時候,你不濁也不行,這劫濁是色陰成的;受陰成見濁,你見著什麼接受什麼;想陰成煩惱濁,心裏都盡是煩惱,想陰就成煩惱濁;行陰就成衆生濁,從人壽八萬四千歲過百年減一歲,到現在活七十、八十算長壽,這叫衆生濁,人的個頭也小了,壽命也短了;命濁,命濁就活不長了,壽命短活個五十、六十,這還不錯,還沒打仗呢?二次大戰死了多少萬人,各國都不知道這個厲害,誰也不願意打仗,逼到頭來,不打也不行,這個地方就叫命濁,都不能活了。所以,色、受、想、行、識就成了五濁,這叫五濁惡世,這是分開說,由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怎麼叫六入?就是人的六根,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他怎麼叫入呢?這六樣:眼入色、耳朵入聲、鼻子入香、舌頭入味、身上入觸、心裏頭入法,五陰是個總法,這底下分開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叫浮塵六根,再加上六塵,六塵是什麼呢?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對六塵,眼見色、耳聞聲、鼻子齅香、舌頭嘗味、身上感覺、心裏頭分別,這叫十二處,由這六根對六塵,發生了六種的認識,眼對色知道這是什麼色、耳朵對聲知道什麼聲、鼻子齅香、舌頭嘗味、身上感覺、心裏頭分別,這就發生了六種的認識,六根、六塵、六識,這叫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這一段文是幻妄稱相,幻妄不真、虛妄不實,幻化境界哪有真的?虛妄的境界當然是不實在,因這個不真不實,立下這些假名假相,在虛妄上立名稱,名稱依相貌上起的。這段文是從根本上起來的,從頭至尾,由五陰所發現,上來這段文因著這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上面已經研究過了。這裏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地方結成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佛法裏頭所說無非是這四個名題,各有各的界限,此不是彼、彼不是此,「虛妄有生」,因緣和合生的,也是不真實的,到因緣別離的時候,也是虛妄的,名字叫滅,有生有滅,這生滅從哪裏來的?人在世間上差不多都是苦多樂少,天上人樂多一點苦少一點,總離不開苦樂,沒有苦沒有樂才是真安樂,一有樂就顯出有苦、一有苦就顯出有樂。佛把這個道理給人破說開了,不讓人自己把自己迷惑了,要認識自己,說自己是個什麼樣,要說大,無量爲邊,盡虛空、遍法界,宇宙、山河大地統統都是自己這個知覺,不是知識,知識是打知覺裏發生出來的,識就是認識,有分別心。人的本性,他是一個混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