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P27

  ..续本文上一页「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你这个见尚且还不知道光明的相在哪个地方,根本就不合,还说非和合,那不是废话吗?「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这句话就说到家了,你还说什么?甄别开了,甄别明白了什么叫合?什么叫不合?这不都是废话,根本上就没有合,还说个非合干什么?「合非合理」,说到这里,「彼暗与通,及诸群塞」,明、暗、通、塞四样,这一样知道就行了,那三样就不必费事再说了,「亦复如是。」

  

  阴入处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上来十番辨见已经研究过了,当文中遍历阴入处界会理,普遍的历历发明五阴十八界,成立这个世界就是由五阴成的,分开说有十八种界限,「汝犹未明」,你还有没明白的,没明白什么呢?「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没明白的就是世界上「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什么叫浮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都是尘劳,就好比尘土是虚浮的,不是真实的,这东西是哪里来的呢?「诸幻化相」,是幻化而成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他不是有个来相,他从当地就生出来,还从当地销灭,你说哪一种东西有来向?就是人生在世间,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幻化相,你就在当处的地球出生,你还在地球销灭,不是说从哪里来的,将来还得向哪里去,在这个地方生就在这个地方灭,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个「幻妄称相」,幻化的!由这个幻化虚妄,就有一个名称、就有一个形相,这就成了假名假相,你说这些究竟从哪里来的呢?究竟就是一个性,「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性就指着见性、闻性、齅性、尝性、觉性、知性,就这六种性,前边已经说过十番的见性,这还说这个性,所以说这个人是从哪里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什么就出生?因什么就灭了呢?究竟的根呢?是「幻妄称相」,「幻妄称相」是从哪来的?有妄才有个真,这得随着世情说,说他就是一个性,见性、闻性、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样,举一样就代表六样,说就是这个性,「幻妄称相」,幻化出来的都是虚妄的,有名称、有形相,他有一种性,前十番辨见,辨别见性让人认识,说「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个性这才算是个真的,这个真怎么个真法呢?这个妙还是一个不思议、不可分别,觉就是一个知觉,这个知觉,也不是能知觉、也不是所知觉,我们人都有知觉,顶多用两样,这两样还用不到,专用一样所知觉,所有的事情我知道,这叫所知觉,你要再研究研究,我这世界上我都知道,钟表是怎么回事呢?桌子是怎么做的?房子是怎么盖的?这都是所知觉,所有的东西你知道,再进一步研究是能知觉,这所觉是谁知道的?有一个能知觉的,这能知觉人都不清楚,每天我们用的都在所知觉上,谁都如此!你要是不研究不讲修行的,谈不到!也不问这个,每天用就是所知觉,能知觉都谈不到,何况本知觉呢?这个地方说的知觉就是一个本知觉,就是十番辨见的见性,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一样就能代表六样,前面有说见性,见性又说觉性,在旁处还说知性,他变着样的说叫人明白,其性是个真的,真的还去哪里找另外还有性,前逢十番辨见就是让你认识这个性是真的,我们因什么不真呢?我们有分别心、有污染的心,一分别就起憎爱,憎心、爱心;见着不对心的就烦了、对心思就贪爱;憎恶的就舍离、贪爱的就求取,憎、爱、取、舍!人人都如此,我是这么讲,我也没去掉,也有憎爱取舍,你要能去掉就是会修行,你就把自己的妙觉明体保住了,因什么保不住呢?我们人说像混水鱼,随着浪头流来流去,自己作不了主,就拿这个环境就把自己就迷惑了、就转了,「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就这个性,就是见性,不是另外还有个性,这个性没有二样,我们世界上的人无量无边、多少万万说不完的多,是一个性!飞禽动物、矿物、植物、山河大地都搁在一块就是一个性,就这一个性,就化生了这些东西,远处啊!我拿这个嘴也说不到,连佛也没说到,说了四十九年也没说完,就是说这个性,「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他就是一个不起分别,妙觉,就是本有的知觉,也不用能知觉、也不用所知觉,我本有的知觉把他养清净了,这就叫成佛,这个性怎么能保存住呢?怎么办法才可以一尘不染?有这么句俗语「修身养性」,谁都知道修行要有涵养,怎么涵养?妙觉明是个具体,妙是不起分别,没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本有的知觉,就是明明白白的,就是一个明;你一早起来,也没做梦、也没烦恼、也没害怕,你坐下来一心思,昨天的事情办完了,今天的事情还没办,就在这个时候,你心里头什么事也没有,这个地方就是自己本有的知觉,你一想事情,就随着事情就转了,人人都如此,不思想的时候占多少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说这个话是什么呢?现在大家还记忆犹新,要不上哪找本觉?就是这个知觉的觉!也不想前、也不想后,这个明明白白就是妙觉明体,妙就是不起分别、没有思议,是一个本觉,所以叫妙觉,他这个妙觉就是个明白,没有所明白的地方、也没有能明白的地方,这就是个具体,「妙觉明体」这就是发明这个性。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

  

  这一段文是会合这一切法都归于真如性,真如性就是才刚说的见性,拿见字代表,说真如性也是他,说「如是」,如是是打哪来的呢?由妙觉明体,这不能用,用错了就化成了这些名相,说「乃至五阴」,五阴是什么呢?他能可以成立这个世界,他是为成凡夫世界上的一个根本,色、受、想、行、识五阴,色是有形有色、受是享受、想是思想、行是心内的行动作为、识是认识,这五样就是成立世界的根本,成立五浊恶世也是他、成佛世界也是他,怎么叫五阴呢?阴是遮覆之意,遮盖住了,把什么遮盖住了?就把人的才则说的十番的见性啊,也可说是妙觉明体啊,拿他就遮住了,这五样:色、受、想、行、识,哪个地方有这五样呢?说我们人人本身都是,就这整个的人吶,一个人有个身体,有形有色叫色阴,色身不能独立,须要衣、食、住帮忙,没有衣、食、住,这个身体不能存在,大家想想,因为有这个身体,就把人的见性遮住了,你就不能知道这个性了,有身体要享受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从哪里来呢?因色受就得发生思想,这东西你没有思想他不能来,光想也不行,你比如说我想吃大米饭,大米饭就来了吗?不能来呀!你得行这事去,人家行你不行,怎么办?第五个就是识,就是认识,就得有知识,你没有知识,你就会行了吗?你没有知识,你不是瞎想吗?你也想不到!也行不到!也没这个知识!受用打哪来?你没有受用,这色壳子就活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就是这五样把人搞迷惑了,这五阴就遮住自己本有的真性,这五阴要会用,会用就成了四德,常、乐、我、净,成佛也是他;不会用这五阴就转成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时候就叫五浊恶世,释迦佛出世时能叫五浊恶世,何况现在呢?比那时候更厉害了,怎么叫五阴成五浊恶世?劫浊,时劫到这个时候,你不浊也不行,这劫浊是色阴成的;受阴成见浊,你见着什么接受什么;想阴成烦恼浊,心里都尽是烦恼,想阴就成烦恼浊;行阴就成众生浊,从人寿八万四千岁过百年减一岁,到现在活七十、八十算长寿,这叫众生浊,人的个头也小了,寿命也短了;命浊,命浊就活不长了,寿命短活个五十、六十,这还不错,还没打仗呢?二次大战死了多少万人,各国都不知道这个厉害,谁也不愿意打仗,逼到头来,不打也不行,这个地方就叫命浊,都不能活了。所以,色、受、想、行、识就成了五浊,这叫五浊恶世,这是分开说,由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怎么叫六入?就是人的六根,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他怎么叫入呢?这六样:眼入色、耳朵入声、鼻子入香、舌头入味、身上入触、心里头入法,五阴是个总法,这底下分开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叫浮尘六根,再加上六尘,六尘是什么呢?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对六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心里头分别,这叫十二处,由这六根对六尘,发生了六种的认识,眼对色知道这是什么色、耳朵对声知道什么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心里头分别,这就发生了六种的认识,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这一段文是幻妄称相,幻妄不真、虚妄不实,幻化境界哪有真的?虚妄的境界当然是不实在,因这个不真不实,立下这些假名假相,在虚妄上立名称,名称依相貌上起的。这段文是从根本上起来的,从头至尾,由五阴所发现,上来这段文因着这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已经研究过了。这里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地方结成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佛法里头所说无非是这四个名题,各有各的界限,此不是彼、彼不是此,「虚妄有生」,因缘和合生的,也是不真实的,到因缘别离的时候,也是虚妄的,名字叫灭,有生有灭,这生灭从哪里来的?人在世间上差不多都是苦多乐少,天上人乐多一点苦少一点,总离不开苦乐,没有苦没有乐才是真安乐,一有乐就显出有苦、一有苦就显出有乐。佛把这个道理给人破说开了,不让人自己把自己迷惑了,要认识自己,说自己是个什么样,要说大,无量为边,尽虚空、遍法界,宇宙、山河大地统统都是自己这个知觉,不是知识,知识是打知觉里发生出来的,识就是认识,有分别心。人的本性,他是一个混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