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何见明?」「若即见者」,若就是见,「云何见见?」见就见着见了,这也不合,说「必见圆满」,若这么说,统统都是见,都圆满,你又说参和、杂和也说不下去,你看见的这个见都圆满了,「何处和明?」哪个地方还参和明相呢?「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若明已经圆满了,就没有地方和了,「不合见和」,不应该拿见和了,「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若说这个见就是见精,不是见性,这个见与这光明之相若是不同,你再往一块堆和,更挨不上了,这个见与明不同,你再参杂,「杂则失彼性明名字」,他们两个见与明要参杂一堆,见也不见了、明也不明了,参杂一块则失去了彼所指的性与明,这个见性和这个名字都丢失了,「杂失明性」,一参杂就失去了明相和见性的本位,「和明非义」,你要说与明和合成的这个佛法,义理也不合,「彼暗与通,及诸群塞」,拿这个见与这个明、暗、通、塞同样,说一个明相其余的三样也就不必一样一样说了,「亦复如是」,也是这么一个理。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理是破人一口的合,合并的合,上来是破杂和,「复次阿难」,复次是前边已经说了参杂的和,又说人一口并合的合,佛对阿难说,「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你现今的不可分别、清净、纯粹的见,你说他是与什么合呢?「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也是四个问题,也是先说这个明,余者三样就三反了,「若明合者」,设若是与明相合的这个见精,能可以成佛,这个妙净见精还没到成佛的时候,这是合了就能成佛,若是向这个妙净见精一合,这是该成佛了,是这么个意思,这说不相合,不能成佛的意思,错说了。说若这个见精拿光明之相一合就能成佛,这个事情说不通,「至于时时」,你与明合在一块,到了黑暗的时候呢?「明相已灭」,到了黑暗的时候就没有明相,没有明相,这个见将怎么样呢?「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与明合当然就不与暗合了,这不是一定的理吗?你说见与明一合,这就能成佛,「此见即不与诸暗合」,这个见,见明就不能见暗了,明与暗是个相反的,说至于暗时明相就灭了,说「此见即不与诸暗合」,这个见不向暗合了,这还有差头,「云何见暗?」当然是啰!见不与暗合,要与明合就能成佛,明相当下灭了,那怎么办呢?这是说不通的事情,说不与暗合也说不通,「云何见暗?」这是怎么回事?忽么又见着暗呢?若见明时能成佛,见暗成不成佛,就是这么一句话,这都是截短的话,「若见暗时,不与暗合」,尽管见!见是见、合是合,若这样强辞夺理的说,若见暗时就不与暗合,见只管见,不与他相合,一样还要成佛,这也说不通,「与明合者,应非见明」这是反过来,来回一般远,说「若见暗时,不与暗合」,若与明合也应不见明了,这不是一定的理吗?「既不见明,云何明合?」若是不能见明,你就不能说明合,「云何明合?」你为什么说与明合呢?你「了明非暗」,你明明白白的,了然明不是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也是这么一个理呀。
二、破非和合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某者拿凡夫的知见,用世间上所有的这些法,以换来佛法中的名相问佛,这都是不了义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他又一转念,他一听佛说和合的也不对、参和的也不对、凑合的也不对,当然是非和合了,把话转过来,对佛说「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也就是说不可思议的知觉的根本,他这个地方说的比前边稍微深一点,这个道理他也觉的深了,佛说的这个不是世间法和合成的,说「此妙觉元」,这个不思议的知觉的根本,元当个根本讲,「与诸缘尘,及心念虑」,与世间上的、诸般的、连络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相以及心里的念虑,大概「非和合耶」,统统都不是和合的吧。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是十番辨见最后这一段文,辨明见性独立不参杂一切,以这个才能够修行,才能够离苦得乐,方能够了脱生死,说人的见性是独立的,不是参杂的,也不是炼出来、也不是修出来的,是天然的、本有的,世间人不知道,拿着见性当了世间上的一切所有的名相,所以这就错认了。人要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全凭着明白这个究竟的见、闻、觉、知,佛出世就是为这种事情,说了四十九年,并没说旁的,就因人不明白,横说竖说、尘说剎说、多说少说,想尽方法让人明白,你要明白你就认得自己了,认得自己就离苦得乐了,把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痛苦都脱离了,说这种事是人人应为的、人人应知道、人人应学的,佛说法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自己的见、闻、齅、尝、觉、知,这六个字一个字明白了,这六样全都明白了,世间人不知道,都忽略了,拿世界上的声色货利、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由这些把人的见、闻、觉、知就迷惑了。修行法叫不染六尘,一尘不染才能万法皆空,恐怕人误会了,上来说见性,不是像世间上因缘和合之法,阿难说不是和合的、就是非和合,也不是和合有的、也不是非和合有的,根本上就是独立的,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个地方才说,「此妙见精,非和合者」,要不是参和凑合成的,他是个独立的,要说非和,怎么样非和法呢?「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说这个见性不和世间上的环境,也就是明、暗、通、塞四种光景,外边所见的这些东西,说见性是和的,这是四个问题,你拿明和的见性?是拿暗和的见性?是拿通塞和的见性呢?是什么和的?是什么不和的?这是四个问题,你说非和的,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呢?底下就举出来,照这一样说吧!余者三样就明白了,说「若非明和」,说这个见性不是与明相和合的,这个理也说不通,「则见与明,必有边畔」,见与明是两件东西,必定有个边界,不和是两下隔着了,你把这个理研究研究,怎么叫不和?「汝且谛观」,佛问阿难,你审实了观察观察,「何处是明?何处是见?」你看两下不和,哪个地方是明相?哪个地方是见相?见在一边、明在一边,你要说是不和,「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在这个见在这个明从哪个地方作边界呢?「若明际中,必无见者」,设若明际之中必定没有个见,「则不相及」,这个明与这个见两下不相及了,到不了一块了,「自不知其明相所在」,自己不知道明相在哪个地方,「畔云何成?」边界你从哪里分别?你从哪里成立?「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你要不是明和,暗、通、塞就不必说了,就都可以明白了。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上段是破杂和,这段是破人一口的合,另一种说法,「又妙见精」,又者,这个妙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也不是你议论到的,这是人人具足的叫见精,这个人看见的这个见精纯不杂,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我们有这个见,怎么就不成佛呢?我们这个见参杂了,见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就分别这些个相,有对心思的、有不对心思的,对心思的就生爱心、不对心思的就生憎恶心,你这不是参杂吗?自己哪能独立呢?所以这个见,得要精,精怎么讲呢?纯粹的不参杂,什么也不参杂,这个地方就是成佛的种子,大家要知道,修行怎么个修行啊?这个理不抓住了,你怎么修行也是旁门外道!这个道理是佛说的,这有真正的证,有真正的实理可以说的出,说是「又妙见精」,又者,是并合的合,妙是不可思议的,你要一思想、一议论,就参杂了,你这个知见,见代表见、闻、觉、知,眼见、耳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用一个字就能代表六样,修行的法就打这六样来,你要抓住一样就会修行了,你得把他认真了,「又妙见精」,不须参杂,见是精纯不杂的见,你哪能说和合呢?「非和合者」,他决不是参和的、也不是凑合的,你要说他非和合也不对,他这个道理是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你说他和合也不对、说他不和合也不对,说他亦和合亦不和合也不对、说他非和合非不和合还不对;你一说就错,一说就参杂了,他根本是个独立的;你看我们这个人,眼睛这一见,你一参杂就是凡夫,你要一尘不染,管他外边有什么尘相,看还尽管看,不随他转,这就是修行的真法,谁能保守的住呢?这是佛说的这个真道理,「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他要是非和合的,这个理也说不通,你说他非和合的,「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总离不开这四样,你与哪个合呢?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若非明合」,设若你说不与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一面是见性、一面是光明,我这个见与这个明不相合,一个性一个相,乖角是支开的,是不能合的,「如耳与明了不相触」,如同耳朵只可以闻声,他不能见光明,你要说看是明是暗,耳朵就不可以,拿这个做比喻,要说不合,就像耳朵与光明了不相触,…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