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性」,不思议、不分别的明白的这个性,非是因缘、也非是自然,你是先研究的这种道理,然而你还有没明白的,「而犹未明如是觉元」,你还没明白人的知觉的根本,觉元说是人知觉的根本,人人本有的知觉,「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非是一切的因缘和合生出来的,完全都不是,要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也不是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的,底下破他前边的疑惑。
一、破斥和合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对阿难说,「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再用你前边执着的那些六尘之相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你现今犹以世间一切妄想和合,「诸因缘性」,种种的因由、因缘果报的性,「而自疑惑」,你自己还要疑惑,疑惑什么呢?「证菩提心」,你拿这个还要证菩提心,「和合起者」,疑惑这菩提心是和合生起来的,这个地方不是大错吗?
这一段文还是十番辨见,佛破除这个和合及不和合,说佛法本是独立的、本有的,不是像世间上的法,是参和的、凑合成的。佛法里头没有和合、也没有不和合,因世间人的知见,都认为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所成的,无一不是,佛恐怕人存着这种知见,拿着世间法来会和佛法,佛法不但不是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所以说和合也不对、不和合也不对,亦和合亦不和合也不对、非和合非不和合也不对。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说这四句都有过,说和合佛法也不是、说不和合佛法也不是,说亦和合亦不和合更不是、说非和合非不和合尤其不是。他也没有和合不和合、也没有非和合非不和合,这叫离四句,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说亦有亦无也不对、说非有非无更不对,你把这四句做成一百个非,仍然还是不对,所谓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别说开口,你一举念就违背了,那怎么才叫佛法?等你分别出来怎么叫佛法,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这个佛法人难明白的是什么呢?就是习惯性,世间人一开口不是有就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人人都是这么的,这是个习惯性。所以说离开这四句就是佛法,你要有这四句就成了世间法,所以这叫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谛,你把这四句归纳成一百个,也是毁谤佛法,佛法绝没有这套说法,怎么个理呢?怎么叫佛法?人人本来就是佛法,你要弄这么一套就不是佛法,这是一定的道理。这四句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这四句人人都会说,那么你不说的时候还有什么,说我还有旁的,你把旁的都去净了,还有什么?说都拿去了,什么也没有了,你知道什么也没有的这个,这就叫佛法,大家要知道,佛者觉也,你没有知觉吗?你怎么说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呢?因为你所说的都是所知所觉,你违背了自己的本知本觉,哪个人没有本知本觉?我们人都着在所知所觉上,这就是人的错处,统统都着在所知所觉上,怎么说呢?你说这个事我知道,你知道就是所知道的事情,你说的由来道去的、有头有尾的,统统都是所知觉,你连能知觉都达不到,何况本知觉呢?离的更远了,你离开能知觉、离开所知觉,剩下的这个知觉就叫本知觉,你自个儿想想,大家都能,哪个人没有知觉?说我学的这个经,就是我说的这个,大家知道这都是所知觉,因什么有所知觉?你所说的我就知道,你当然有个能知觉,能知觉打哪显出来的呢?打所知觉里显出有能知觉来,有能知觉就有所知觉,这是个对待法,有能就有所、有所就有能,这能所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知道!当然就不知道了,你要知道这就是佛法。知觉,知就是觉、觉就是知,说这个佛法就是知觉的方法,说你把能所都拿出去,下剩的就是一个本知觉,本知觉你要坐住本位,你今天观照本知觉、明天观照本知觉,你就有所知觉的事情、有能知觉的事情,尽管你一天办事,随便办一下,你也失不了你自己的本知觉,天天有这个观念,你做了能知觉、所知觉的事情,我还知道有个本知觉,这个话我还会说,我还有做不到的地方,你们大家要知道这个话,你自己就有能做得到的,怎么个理呢?各人的根性!你别看我学了几十年,坐不住本位,还模不着本知觉,你们有善根的人一听,本知觉就做得主了,能知觉、所知觉打本知觉发生出来的,能所是用、本知觉是体,你要知道有体有用,不能以用乱体,不能喧宾夺主,所知觉、能知觉是宾,本知觉就是主,要知道这个道理,时时观念,这就叫修行,你还向哪里去找修行?佛法的道理就在这里。其实最简单的事情,也不用金钱去买、也不用泡制,是现成的,你自己还没有知觉吗?就是人自己不知道,知道也用不上来,也不肯用,你要用,他就是,有为者亦若是!谁为谁是!这种事情一点也没有偏僻的地方。
这段文是第十番辨见,辨这个知见,见就是见着了、我知道了,知就是知道,你要明白了见,余者闻、齅、尝、觉、知都明白了,你不必一个挨一个说,这个地方就是破;本知本觉,也不是凑合的、也不是参和的,他本来就是这么个样子,这些余下的疑惑,佛就把听经的人,那个时候就是阿难尊者及大众,都把他破除了,显这个见性就是离过绝非,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那怎么就是佛法呢?法尔现证!说现在你把这些个不对的都去净了,这才叫法,你的本知觉也都叫法,所以,现前你就证了,证者得也,就证实了,这是说大体的意思。阿难对于这种道理不明白,佛在上边已经给他说了,「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说人, 的知觉上本来没有生死,有生死是这个身体有生死,说「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本是清净本心,你的心里头一清净,就是自己的本心,本觉就常住了,自己的本觉要常住,就见着佛的本位了,那就在自己,道在人为,所以佛责备阿难的迷惑,说「汝虽先悟本觉妙明」,说你虽然是先醒悟一点,这个「本觉妙明」,前边我给你说过了,你自己的本觉是一个不思议不分别的、一个明明白白的这么一个性,这个性也不是因缘的、也不是自然的,这个地方你可以稍微明白一点,底下还有没明白的,「而犹未明如是觉元」,你那个见、闻、觉、知,你还没明白,没明白的是什么呢?「如是觉元」,如是就是现前你这个心,觉的根本,元字就当根本讲,你不是有个知觉吗?你还有个根本!你要自个儿知道知觉的根本就好办了,这知觉的根本「非和合生」,不是参和、凑合成的,这是本有的,佛法是绝对待的,超伦绝待、离过绝非,「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现在我以现前的所见所闻、所觉知的前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这是佛把阿难的毛病都说透了,你拿世间上的法用你的妄想,不是参和的就是凑合的,这都是因缘性,说这些话,都是因由助缘所成的一个性,不是本有的那个自性,「而自疑惑」,说到这儿,你自己还疑惑,你疑惑证菩提心是和合起的,这就错了。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就破他这个和合,你的心理还疑惑着,和合证菩提心,底下分成四种意思,说是「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佛说,你疑惑拿和合证菩提果,这道理说不通,这是四个问题,你说菩提心是和合的,是与外边的光明和?是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通就是虚空,没有障碍,塞是不通的地方,明、暗、通、塞,这是四种环境,你本具的本有的妙净见精;这说见精不说见性,见性是开了佛的知见。佛说见精就是还没达到见性,是见的那个精纯不杂,单单的就是一个见,这个道理就是这么个意思;妙净是陪衬着,妙是不起分别,净是干净的、不染的,佛说见精不说见性,就是他没到明心见性的地步。说你这个知见纯粹就是你这个见,这个见纯粹不杂就叫个精,说这个东西精纯不杂,不能叫见性,说这个妙净见精,你既说是和合成的,阿难疑惑佛说的这些不对,说这个妙净的见精「为与明和」,这四种的环境,这是世界上人人所承认的,一个明、一个暗,一个通、一个塞,你这个妙净见精是与哪个和?是与明和?是与暗和?还是与通和?与塞和?你说哪样都说不通,佛挨着往下说。底下这四种境界,佛一样一样的给他说,这四样说一样就行了,说这一样,那三样就是一样的道理,「若明和者」,说若是这个见精拿明相和,这就不对了,这是纵着他说,你这个见精要是拿明相和合的,「且汝观明」,你观察观察,光明的这个相,「当明现前」,正当这个明相现在你前边,「何处杂见?」哪个地方参杂你看见的这个见呢?佛问他,这底下又说-
「见相可辨」,你看见的这个见精,不说见性,相就是明相,可以辨别出来,这是我的看见的见,这是前边一个光明的相,可辨的这个,心里可辨别出来,可以能分别开了,这个地方还行,底下你说是杂和的,「杂何形像?」这个见精与这个明相,要参杂在一块,应当有个什么形像呢?你说一说,「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所以这个地方,这都是佛驳阿难的意思,你说这个妙净见精,他岂是和合的与不和合的,佛法的究竟若因若果,他统统的都是一个本然的,决不是因缘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的,这地方要说,见相还可以辨,说见与相参杂一块,这该是个什么形相呢?这底下就猜着说了,「若非见合」,若不是见合的,就没有见了,「…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