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頭,就是這麼一個明白,這個叫「明心見性」吶!就這一個明白,人人都這一個明白,一個人使喚也是這麼大的一個明白,多少萬人使喚也是這麼一個明白,要不怎麼叫妙真如性,你別拿你的分別心心思,就這麼大的力量,人人都如此,自個兒不承認,就使喚這麼一點,大材小用!因什麼大材小用呢?你只拿身體當我,其實靠不住,拿我來講,跟大家在一起叁年、五年還看不出老,你要是離開叁年、五年,一旦見面,就不認識了,怎麼個理呢?他變了,是隨緣不變,不變就有個隨緣,「常住妙明,不動周圍」,人人都這一個天理,人人統統都是這一個天性,不論富貴貧賤,一點分別也沒有,是周遍法界,不光是我們這個世界,在地球上五大洲,這在佛法比,還不如大海水毛頭上那一滴水呢!我告訴你說吧!人的知覺的能力大得不得了,要不人人怎麼必須要學佛呢?佛者覺也,你把自己的知覺都忘了,人人都有個知覺,這個知覺是無量無邊的大,自個兒不承認了,就認這個身體這是我,這就錯了,這身體受冷受熱就病,到時候不吃飯就餓得不得了,到了時候就要死、到了時候就生,生的時候就哭,誰家小孩生下來不哭?因什麼呢?痛苦難過啊!人死的時候不好斷氣,也是難過,龇牙裂嘴的,你心思心思,哪個人也離不開!所以要想離開生死,你就得要學佛,佛見到世界上人的痛苦,特意示現人身說人的道理,慢慢引導人明白,人人都有成佛之分,你要是成神成仙,這都是妄想,這都靠不住,天上的人到時候也得死,他壽命長,一活幾百萬年、幾百萬劫。所以,根據佛經上說,我們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因什麼減了呢?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減一歲,你看減了多少一百年了?早先,我們人千八百丈高呢!這時候我們只有五呎上下高了,再四千年下去,我們人就一呎高了,那時世界就大變了,那時的叁災不是我們現在的叁災,更厲害了,水、火、風大叁災啊!十天半月碰不到一個人,人就一呎來高,碰到就抱頭相哭,我怕你死、你怕我死,死了就沒有做伴的了,那時候比親弟兄還親,到那時候,你也不嫉妒我、我也不嫉妒你,我想要保護你、你想要保護我,我要死了你就沒有做伴的了,人的良心一發現,人就長了,一百年長一吋,長到八萬四千歲,你算算是多少丈高?幾千丈高!釋迦佛出世把這個話說明了,你問問哪個人能明白?佛說這個道理是讓人自己認得自己,不在世間上吃這種虧了,生死離合,有多少的苦惱,衣、食、住壓迫著你,這都是苦惱的事情,人要明白自己,都有成佛之份!
說「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因什麼不動?他是個整個的,佛性就是這麼的大,沒有比他再大的,人人都是一個性,就是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是個無形無相的,「不動周圓」,周遍法界、圓融無礙叫妙真如性,這種道理是個真實不虛、不可分別的事情,告訴人不可分別,我們人離了分別,他疑惑沒有心了,決不是這麼回事,你心裏不起分別的時候,仍然還有知覺在,你不分別這個事情了;你清早起來,靜坐一坐,你心裏沒有事情,昨天事情辦完了,也沒有、也放下了,總也有個叁、五分鍾安安靜靜的,你有少就會成多,你說修行人在修什麼?把發間上的事撂下,在養這個知覺、養這個心吶!你這個心不再東用西用,你不胡思亂想,那就無量無邊的常了,沒有不知道的、沒有看不見的、沒有達不到的地方,這是人人都是現成的,我們人都汙染了,自己不認得自己,就像大光明鏡子被塵土遮蓋住了,就是這麼個道理。說是「不動周圓,妙真如性」,他都加個妙字,妙是不可思議的、真實不虛、如如不動,就是一個天性,「性真常中」,這個性是個真實的、常在的,在真常之中,你要求于去來、迷悟生死是了無所得,他是無形無相的,自己的知覺是找不到形相,世間上的事情,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樣都能有形相表達,究竟的真心沒有形相,就無量無邊的大,人人都這麼大,不是分開的,你一分我一分,都是這麼大,都是這麼的用,然而誰還不參雜、誰還礙不著誰,要不怎麼說是妙法呢?如果一有分別、一有參雜,這就不妙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就是人的天性,是真實不虛的、常在的,就在真常之中,沒有來去生死,「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你求于去來、迷悟、生死是了無所得,你要說我求求吧!我去吧!來呀!他沒有去來!我們這個身體有來有去,他也沒有迷也沒有悟,迷悟是人取的名字,是對待法,要沒有生哪有死?沒有死哪有生?這都是對待法,你要求這個,這都是對待,沒有!真常之中,真如的性裏頭名字叫如來藏,互相包藏,「了無所得」,明明了了的、明明白白的,毫無所得,這都是自己的天性,不生不死,永遠也不生不滅。
五陰
一、色陰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是解釋五陰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在五陰的性上發明,與如來藏有什麼相幹呢?所以在性上論,他是一體,這是一個征起總名,佛對阿難說,這五陰本是世間上凡夫法,「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常常講,這地方還有初聽的,所以不怕絮絮,聽來聽去聽熟了,打這裏就能開悟啊!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陰陽的陰,念陰(音映),陰就是一個遮蓋之意,把他遮上了、蓋上了,遮上什麼、蓋上什麼呢?五陰就是五種遮蓋之意,把人人本有之佛性遮住,我們人誰能認得自己的本性呢?每天舉動行爲,無非都是一性所爲,諸佛菩薩、叁惡道衆生連同我們世間上的人,統統都是一性所生,要分開這個相有五種執著,叫五陰,要把執著性撂下就都是佛性了,就在人的轉念之間、認識不認識,你要不認識,你怎麼轉?轉念什麼?在這個總題目上必需要多說,不怕人聽了煩,就怕你聽的不熟,聽來聽去,聽熟了,就在這個名相上就能開悟,耳朵常聽、心裏常想,不知哪時一觸動,喔!原來這叫如來藏!這是叫佛性吶!自然就明白,這個地方不怕煩絮,如果講到不要緊的文,當然是用不著重述,左說一回、右說一回,說了多少回,不怕多說,就怕少聽。這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人的身上就有五陰,五樣就把自己天然的自性就遮住了。色陰就是人的色身,有色身就要享受,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叁種,從這裏頭就發生思想,又産生心和身的行動,究竟認定色、受、想、行、識是真的,這個認識其實也是佛性,色、受、想、行、識都是佛性所成,這是光認名相不認得具體,具體就是佛性。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上九法界有苦有樂、無量無邊的衆生,統統就是這一個性,這一個性多大呢?無量無邊!這個地方得要知道。佛叫一聲阿難說,雲何這個五陰是凡夫每天所行所用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是佛法體用的一個大題目,妙真如性是解釋如來藏的意思,佛要分開講二十五圓通都是從這五陰上來的,二十五種圓通這些名詞,必得要記住,記住這個總名詞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沒事的時候要常念,要常常悟這個理,時時念念之中在心裏頭,不知道哪時候忽然間就開悟了!你要以名詞解名詞,永遠也不會開悟。說到這個要緊的地方,這個名詞叫你們聽熟了,心裏想熟了,想著碰著一言半句就能夠開悟!所以,這個地方說雲何五陰是凡夫法,怎麼就成了本如來藏?因什麼叫如來藏?人明白了這個理,一切法都是如來藏,一舉一動無處不是如來藏,我常講如就是不變之體、來就是隨緣之用,用裏頭藏著體、體裏頭藏著用,體用不二,名字就叫如來藏,就按這個意思立這個名詞,讓人依這個名詞會悟這個理,底下說妙真如性,都在這個妙字上,妙怎麼講?常講、常聽,也不怕熟,妙者,就是不可思議,不是你心裏頭思想到的、不是拿嘴能議論出來的,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他不是議論嗎?他也是打思想上往外說,得貼乎人情,人的心理的思想,然而加一個妙字,這個妙字就是當不可思議講,不是你心裏能思想到的、也不是你拿嘴能議論到的,這個妙就歸了真,真如!當然是真實不虛,真實不虛也是假定的名詞,這個義理在這個如字上,如是各如本位,這是最要緊的地方,要緊還都在這個如字,佛經一開頭「如是我聞」,佛說了四十九年就說這個如字,如字讓你常念、讓你常想,你這個意思你怎麼明白呢?你把這個如字講開了,慢慢的就能明白了,如字是各如本位,怎麼叫各如本位?拿世間上的名稱,尊卑、老少、富貴、貧賤、善惡、好醜,一開口就是對待法,你們諸位說哪一種沒有對待?高就對著低、來就對著去、好就對著壞、善就對著惡,這統統都不如啊!因什麼不如呢?他是對待起來的,我說這些話不是都有對待嗎?我說話不怕絮繁,我就恐怕人不明白,多聽幾回不要緊,你不聽自己還得念,念熟了還得念,你得了然是怎麼回事啊!所以,要緊的都在這個如字上,如者是各如本位,要如了本位,名字就沒有、相也沒有了,因什麼立名字?有就對著無,是對待而來的,好就對著壞、善就對著惡,這是兩面的,沒有善怎麼顯出惡來?沒有惡怎麼顯出善來?沒有好怎麼顯出壞?沒有高怎麼顯出低?沒有貧哪能顯出富來?他是對待起來的,假藉!有借著無、無借著有,來借著去、去借著來,我說話不怕絮煩,就恐怕人不明白,要緊就在這個地方,如字更要緊,如是如于本位,什麼就是什麼,你不借著外面的名詞就沒有說的,佛經上說,你去哪裏找佛法?如就是、不如就不是,佛經一開端就是如是這兩個字,不論大乘經、小乘經都有如是這兩個字,佛說法四十九年有什麼用處?就爲這一個如字,就怕你不如,世間法是對待起來的,這個如,就沒有對待,說「一如一切如,如外無非如,無非如對如」,如也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