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5

  ..續本文上一頁下怕他不明白又給他說了個比喻,「譬如有客」,客是指行路的人,「寄宿旅亭」,他不能常住,「暫止便去」,我這個說話也是如此,像客人一樣,以客好顯主人,客人暫時住一會兒,無非是吃飯睡覺完了就要趕路,不能停留,「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旅館的主人都無所去,他不去,常住在店裏,「名爲亭主」,這才是店裏的主人,「此亦如是」,我給你說法說像過路似的,一會兒就過去了,拿著這個言語,好比是個手指頭指給你向自己的心上注意,承認才對。你要拿話當心性,就是以客爲主,自己把自己誤了,「而掌亭人,都無所去」,主人無處可去,他有處可去就叫客,不叫主人,所以不去才叫亭主,說「此亦如是」,我這個說法也是如是,我讓你認得自己的心性,那就是主人,說的話都是客,說完了就過,站不住,心性是永遠長住的,「若真汝心」,這又順著他說本不是你的心,若拿我說的這個話,若真正是你的心,「則無所去」是主人,就不能去了,我說完了就過去了,你怎麼拿著當主人?「雲何離聲無分別性?」你說一說,離開我這聲音,分別性就沒有了,因我說話才起分別心,這就錯了。

  

  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爲冥谛。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爲主。

  

  豈是單單的唯獨聲音這個分別心是不對了,你從聲音的分別心當了主人也不對,因爲你這分別的聲音,是六塵的聲塵,再轉回來,你要是分別我容(佛的臉面),這是有形相的容貌,你分別我的容貌,「離諸色相,無分別性」,我要分別聲音,離開聲音,就沒有分別心了,像過路人,不能常住,你拿這個聲音當主人就不對,「離諸色相,無分別性」,這是佛轉過來,「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從聲音起的分別心,從形相上起的分別我容,我這個臉面,你要一分別是醜是俊、是圓臉方臉,這也不能常在,你要離開這個色相,我這個臉面是有形有色的相貌,若離開這個色相,也就沒有分別性了,有分別就錯,這個人的本心本性他是常住的,哪時候用哪時候有,他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爲冥谛,離諸法緣,無分別性」,這又提起印度的外道,你說照著這個,你不知道說話的宗旨落在哪裏,如是由這裏一說,「分別我容,離諸色相」,也就沒有分別性了,這算是客不是主人,「如是乃至」是超略辭,這裏頭關系很多,色、香、味、觸這都是塵,「如是乃至分別都無」,你就是分別的都沒有,也沒有色、也沒有空,這也不對,也不分別長、短、方、圓的形色是好是醜,這是「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也不是色、也不是空,這也不對,「拘舍離等」,這就是那個外道拘舍離等,他「昧爲冥谛」,拿著這個非色非空,人的本性就在這個地方認,他這裏頭有個都無,「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都沒有這非色非空,拘舍離等這些外道「昧爲冥谛」,迷昧了,他們研究到這裏,說這就是一個冥冥之中不可見的這麼一個真理,所以也叫真谛,中谛、俗谛,拘舍離他這一類的外道,迷昧爲冥谛,他們還起個名字,就是不可見,默默之中這麼一個真理,他說的這個也是靠不住,「離諸法緣」也「無分別性」,世間上有名有色有形相的,都是法緣,法相攀的緣,往一塊連絡著,離開這個法緣也是沒有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爲主?」你要拿哪個當你的性,他都有還,站不住,隨跟著就過去了,他是個無常的,他從哪裏來的?還去哪裏?「各有所還」,有所來就有所去,有來有去,他不是不動的主人,「雲何爲主?」哪能做得主人?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爲我宣說。

  

  這是阿難問佛若是我們這個心性各有所還回去的,再者,如來說的這個「妙明元心」怎麼「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爲我宣說」,這是阿難尊者借著他承佛的責備,他又重申前邊給阿難說一個比喻,說你聽法要分析開了,你不應當拿攀緣心當做你的本心,我說的話你都當了佛法,這地方就錯了。佛告訴阿難,說世間一切法都是對待的,沒有一宗離開對待,佛說的法是超倫絕待,沒有倫次、沒有對待,你要有對待就錯了,就不是佛法,怎麼個理呢?他有來有去,來去比方世間人的生死,長短、高低、貧富、貴賤、賢愚,世間法都是對待,不是好就是壞,這佛法是超倫絕待,你要拿攀緣心來聽法,你這個心性就各有所還,那就不是你本有的心性,你要拿客人當做主人就錯了。就人不認得本心,本心爲主,佛又責備阿難,阿難對著佛說,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這個妙明之心,妙是不可思議、明是心裏明白、元就是根本-根本源流,如來說這個「妙明元心」是主人,他怎麼就沒有還處呢?怎麼沒有來去呢?我心裏苦苦思惟,還請佛垂恩慈悲哀憫,爲我宣揚演說演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佛先說個比喻,就是天上的明月,誰都知道以明月顯法體,就是人的性體,心性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本來不生不滅,人自己不承認,卻承認這個有生有滅的,這是人的錯處,旁門左道想要修出個不生不滅來那說錯了,他不是可修成的,根本上就是個不生不滅的,你要認當體就是,費那些事幹什麼?受苦就在這個不認得,說我要認得又該怎麼樣?要認得你就時時觀念,這是我的主人,我就是主人,我是什麼?就是本知本覺,你有個知覺,那個知覺就是主人,佛問阿難,暫且你看見我這個「見精明元」,你知道這個見要會用,得要精純不雜、不受汙染,要是精精明明的不參雜,就光是一個明,用句成語-「正大光明,無所不明」,這個元就當個根本說「見精明元」,你純粹的這個見精,純粹沒有汙染,是明明白白的,這就是個根本,此見雖然比不上佛、聖人,你這是凡夫,可也要從這上認識,你要是修行超生了死,也得從這裏入手,「此見雖非妙精明心」,所差就是這個妙字,底下分析說,「且汝見我,見精明元」,這是指著阿難說,你們這些凡夫,人人都知道,眼睛能見著,研究這個眼雖然見著了,但都是汙染,雖然是汙染,只要純粹的不沾染就是精純、光明,這就是根本,當下你雖然還未到究竟處,但你也可以明白,我給你說一說,且你見我「見精明元」,和你共用的這個見,雖然是趕不上佛的「妙精明心」,只是「見精明元」,就是沒有個妙字,要說知見,人人少不了,雖然說這個不可思議、精純不雜、明明白白的心不是像佛一樣,也可以比量出來,「如第二月」,可不是本身上頭第一個月,怎麼叫第二月呢?「非是月影」,這月亮在空中,這個模糊眼看不真,一個月就看成兩個月,這就是成了第二個月,第一第二雖然是看花了眼,總未離開第一個月,總算有根,「非是月影」,可不是月亮照在海水裏的影子,這總算有個真的在這裏比量著,就說這個比喻,雖非「妙精明心」,雖然是第二月,還比月影子強,就是這麼句話,普通人拿著水裏的月影子當月,還不至于怎麼樣子,說到這裏,佛就拿這個做個比喻,「汝應谛聽」,我拿這個做本位,好讓你慢慢的明白這個道理,你不是不承認嗎?不明白嗎?說「汝應谛聽」,這個谛字是審實了,倒是真明白假明白,汝就是指著阿難,阿難是代表大衆,應當谛聽,你把他審實了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今天我指示給你沒有所還的地方,真心是沒有還回去的地方,妄想心就有來有去,拿什麼可以比例出來呢?說拿眼前看見的這個見,會用,就是自己的一個本體,就是個佛性;不會用,就是凡夫,在世間上不明白自己這個真心,就隨著波浪沈沒苦海,受苦就在當時,現在我指示你,這個無所還地讓你審實了,佛把話說到這裏,怎麼是個無所還地呢?底下佛又說一個比量好讓他明白。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則纡昏塵。澄霁斂氛。又觀清淨。

  

  佛對阿難說,「此大講堂」,你同大衆都坐在講堂裏,「洞開東方」,洞當通字講,「日輪升天,則有明耀」,太陽從東方出來,這是個日輪,升在天空高處則有明耀,鮮明顯耀,人都看見了,從這個地方引出見性來,看見的見字,底下有八個樣子,都是眼睛看見的見,「中夜黑月」,說完了光明,又說黑的,中夜就是半夜,黑夜是月黑之地,叁十這天一點月亮的光明也沒有,這叫「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又加上天上的烏雲,晦暝就是黑暗,「則複昏暗」,又加上一分昏昏暗暗的,這都是拿眼睛看見的,「戶牖之隙」,戶是門、牖是窗,門窗都打開,「則複見通」,從外邊通到裏邊、裏邊又通到外邊,這叫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有牆有宇就是房子都間壁開了,你複看見壅,都壅塞住了,這是通壅一對,底下又說,「分別之處,則複見緣」,見緣二字當連絡講,幫助的意思,「分別之處」,無論世間上什麼環境總有個分別的處,分別處自己不能單獨成立,要有幫忙,什麼幫忙呢?要有助緣,你要看這個相就知道分別是長、是短、是方、是圓,這都看見了,「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頑虛這個地方什麼也沒有,當然普遍的都是空性了,這個好明白,「郁[土+孛]之象,則纡昏塵」,郁者就是沈悶、[土+孛]就是塵土-風吹的塵土就叫[土+孛],「郁[土+孛]之象」,這種昏昏沈沈之相,「則纡昏塵」,這就是連絡上遮上昏昏沈沈的塵土,這一定的,人人知道,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