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容易相信,底下又說「澄霁斂氣,又觀清淨」,前說昏沈這又說清淨,澄是湛清的、霁是雨過天晴、斂是把那昏沈之氣都收回去,當然又觀清淨了,這是四對八樣,佛給他說出來讓他好明白。
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霁。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佛對阿難並法會大衆說,以上說的明、暗、通、塞諸變化等相,各位都看見了,一會兒亮了、一會兒黑暗,一會兒壅塞住、一會兒又通了,可以拿這些事做個考驗,「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佛說現今我將這八樣「各還本所因處」,都把他還回去,他從哪兒來的,還得從哪兒去,有來必有去,這表示世界上對待法,比如人身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這是一定的,一開口就有對待,「雲何本因?」什麼是八樣的本所因處?佛對阿難說,此諸變化相-明、暗、通、塞,你都明白了,拿這個好明白的相,顯這個不好明白的性,你看這些變化相各有來有去,這地方你要知道,你那個見性,他沒有來去,你怎麼不承認呢?這裏頭含著怎麼個意思?我先說出來,爲的讓大家好明白,說這些變化相,「明還日輪」,這個光明從日輪來的,日輪要沒有了,這光明就還回去了,「明還日輪」這還不好明白嗎?「何以故?無日不明」,要沒有日輪就沒有光明,有日就有光,所以說,「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明屬于日,明當然還回于日,從哪裏來的從哪裏去,「暗還黑月」,叁十天沒有月亮叫黑月,所以這個暗就還于黑月,「通還戶牖」,門窗開著就通,門窗關了就不通,這個通就還于戶牖,「壅還牆宇」,因有牆有房子就堵塞住,就不通了,「緣還分別」,什麼叫「緣還分別」?說前邊有個分別相,誰知道是好是壞?你有個分別心,你用眼看見說「緣還分別」,你攀緣的地方看看,爲什麼看呢?必當有個應當分別的地方,說那個緣,就是助緣,還于分別,有分別相的地方沒有了,也就還回去了,「頑虛還空」,頑虛就是什麼也沒有,這個頑虛從哪裏來的?從空上來的還回于空,底下又說,「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霁」,郁[土+孛]就是大風吹起的塵土,因有風刮起的塵土,這才成了郁[土+孛],郁[土+孛]沒有就是還于塵土,「清明還霁」,這霁是雨過天晴,下過雨晴空裏頭一點微塵也沒有,清清明明的,「清明還霁」,天要陰暗清霁就沒有,清明從雨過天晴來的,清明要沒有,「還回晴天」,再說一次,沒有晴天所以沒有清明,陰雲上來就沒有清明,以上這是八樣四對,把這個說完了,是爲什麼說的?「則諸去間一切所有」,就拿眼睛看見的這都有了,不用再說旁的,都包括了,「不出斯類」,逃不出這八樣四對去。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于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佛說你看見這八種的這個見精明性,「當欲誰還?」要緊就是這裏,那八種都是你看見的有來有去,你見這八種的地精明性當還給誰?你看見的這八種是物,有生有滅,你自己本有的「見精明性」,本見是精純不雜的、明明了了的這個性,他還給誰?你看見的那八種,都有歸還之處,精純不雜的、明明白白的性,「當欲誰還?」這地方還不明白嗎?「何以故?」你看這個明有還的地方、暗也有還的地方,看見的這個性,向哪裏還?這裏頭他沒有來就沒有去,沒有來源,這是個常在的,無生無滅,明明白白告訴人們太糊塗,怎麼沒有地方還呢?怎麼知道他沒有地方還,旁的地方有個還處,他怎麼沒有個還處?「若還于明」,再說他還于明,這裏頭證明出他的沒還,怎麼證明呢?說「若還于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見性若還了明,他就隨著明沒有了,怎麼又看見黑暗?可見這個見性沒有還回去,對不對呢?這個地方好明白,「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這八樣就不能挨著說,照這個可以會通,其余都通了,「見無差別」,這八種是變化的,各有所還,看見的見性,他沒有差別相,「諸可還者,自然非汝」,那個可以來去,來了還回去,這不是你,「自然非汝」,這個有來有去,你無故怎麼認這有生死的做爲自己?這個道理就在這裏,你這不是糊塗透了?佛這慈悲心,就想著方法讓他明白,又說「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那個沒有還回去的這個,不是你是誰?你那個沒處還的見性,不是你又是誰?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你要知道,你的真心根本上就不可思議、明明了了的、幹幹淨淨的,你弄一些啰嗦,「汝自迷悶,喪本受輪」,你自已迷惑、自己迷悶,你把根本喪失了,受輪回生死之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一會兒做點好事,升天享點福,要不在世間上做個財主富貴人,一會兒又做錯了事情受叁惡道之苦,再受下賤人,你這不是于生死中常被漂沒,漂上來就得了好,沈溺就是下去受苦,這都是一苦一樂的事情,都是你自己自作自受,「是故如來」名之爲可憐愍,佛自己說本如來,我把這一層看明白了,我說你們這些人們糊裏糊塗的,這是對著法會大衆說「名可憐愍」,沒有法可說啦。
六、顯見不雜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尊者聽見佛給他解釋這個見性,分開有六種:見性、聞性、齅性、嘗性、覺性、知性六種性,要想明心見性就得依著這六種,哪一樣都行,所以最超近的,是眼睛看見的那個見性還容易明白,佛依著見性分成十科,十番辨見,這十番都辨見性,這地方講到第六番,約見性周遍非物,你得有所遵,遵約這個見性,他能夠周遍,怎麼叫周遍?周遍十方沒有不到的地方,遍滿一切處。在這地方顯這個見性不是物,我們這個人都著在物上,連身體也是個物,身體以外自己還不能獨立,還需要吃的、穿的、住的,有這叁樣幫忙才能生活存在的,長久的是什麼?就是人這個性,怕人不明白,所以舉出這好明白的事情,就說人人有眼能見,就拿眼睛見的這個見性不還,無來無去就是周遍法界,全世界都是這個見性。大家要知道,真的把這個地方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明白,你要疑惑見性是個什麼物件,這永遠不會明白的。他是整個的,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個見性,他是普遍的,誰用誰是,就怕你不認得,你要整個認得,你就開了佛的知見,將來就能成佛,這是一定的道理。佛講「楞嚴經」,對于這十番辨見是非常注意,這是講到第六番-約見性周遍法界,以上說「見性無還」是整個的,這個見物的不是物,這個道理佛一樣一樣的說,你聽不明白,又改個樣說,佛是俯就衆生甚至眉毛拖地,佛的慈悲心,比祖母疼愛孫子還懇切,爲什麼?看著世間人受生死苦,所以才現身說這種道理,就爲讓人離苦得樂,「顯見性周遍法界」,他不是物,有形有相不能周遍,你連這個虛空也不能周遍,因什麼?有一座山把虛空就擋住了,屋子是空的,你放上桌子就不空了,虛空也有生滅,人的見性沒有生滅,讓你認得自己整個的見性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自己的見性。見性就是一切性,這地方最要緊,要明白了,聽經能讓人徹底,所以,「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我雖然聽佛說見性不是物,我也承認說「見性無還」,我也明白了,可是「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他所糊塗的不知道見性是整個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見性,他不知道,所以才問,他疑惑見性是一種東西,在空中靈靈動動的有這麼個物,這樣永久不會明白。這個見性,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是,他是無形無相,他就有這麼一個見,這地方你可以考察,我們這個人在屋裏坐著,你也看見我、我也看見你,你看見我是個相,你這個能見的是什麼樣?人都不知道研究,也不考察,就是這個見,空中都是見,看外頭天上那個見就是這麼大,你見不到的地方都是見,這個道理要這樣才能明白,那阿難尊者他怎麼不明白,他總疑惑是種東西,或疑佛說的這個見性,清淨的、光明的,多大的在我左右前邊,這怎麼是我呢?不是我,與我有什麼相幹?他都這麼疑惑,在這裏他才又問,「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以上佛說的見性無還的道理我也相信,他與我不相幹,他怎麼是我的真性呢?他這一問,才引出佛的話來。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佛回答阿難,遵約迷悟,人有迷惑有醒悟,這個見性是沒有差別的,因人有迷悟,在無差別裏頭就不同了,佛告阿難,我現今問問你,「今汝未得無漏清淨」,現今還是個凡夫,怎麼叫無漏呢?這個漏就是人的欲漏,人有私欲妄想,想什麼就漏在什麼上,人要想修行,把心裏這些欲望都丟了,才可以得無漏,你有什麼妄想,就隨著妄想去投生,一切唯心造,佛對阿難說,你這修行人要得無漏,所有的欲望心都沒有,有欲望就是漏,「今汝未得無漏」,所以你胡思亂想,佛知道你未得無漏清淨,無漏才能清淨,有漏就不能清淨,你心裏不能清淨還修什麼道?總是個凡人,今天我讓你經驗經臉,「承佛神力」,你承佛的神力加被,你接受佛的神通智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天上有二十八層:欲界有六天,色界分四禅: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九天,無色界四天,總…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