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共二十八層天,升天得有修行,修行生天還是凡夫,仍然未脫生死之苦。阿難承佛的神力見于初禅叁天,一點陣礙也沒有,這不是你的能力,是承著佛的神力,這是先說這一層,由凡夫的肉眼變成天眼。底下轉過來說,「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阿那律是佛的堂兄弟,華言譯爲無貧,他因什麼沒有貧窮?佛說他前世好施舍,有何因結何果,他證了四果阿羅漢,他有慧眼,就比天眼高一層,他見南閻浮提就如同掌中庵摩羅果,就像看手裏的水果一樣,阿難承佛神力得天眼,阿那律陀開慧眼,底下說,「諸菩薩等,見百千界」,能見一百個大千世界,這是菩薩,他有法眼,就比阿羅漢的慧眼看得多了,這是菩薩等的法眼,「十方如來」,這十方的佛就看得無窮無盡,「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佛眼能見無窮盡時、微塵數的清淨國土,無所不見,這是說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四種眼的看法不同,還有肉眼「衆生洞視,不過分寸」,衆生就指著凡夫衆生的肉眼,洞視通達,所看見的地方要比天眼、慧眼相差太遠了,這是說凡夫因什麼不看遠,看近,因爲迷悟,有迷惑的、有醒悟的,醒悟得多,看得遠;醒悟少,看得近,這都是一個見性本無差別,就有了差別了,一個見性就分成五樣眼,因迷悟的深淺,見有差別,說完五眼,底下顯見性。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于此分別自他。
佛前邊說見性,因人之迷悟,沒有差別成了差別,這地方又以自己與外邊的環境發明差別,就沒有差別,「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佛這時讓阿難觀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初禅叁天都看見了,當然四天王住的宮殿也看見了,這是佛讓他明白自己的見性,外邊的物是所見的,拿物的差別顯示沒有差別的見性,一切萬物都有差別,見性沒有差別,四天王的宮殿,這都是外邊有差別之相,「中間遍覽水陸空行」,在中間有水、陸、空、行,這都是形相,雖有昏暗的、光明的種種形相各有不同,這都是物,無非是前塵分別滯留障礙,「汝應于此分別自他」,佛問阿難,你應當在這個地方分別分別,那是自己的見性、那是所見的物。
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
「今吾將汝擇于見中」,你說我今天揀擇,讓你入到自己的知見之中,你就承認自己的見性,「誰是我體?誰爲物象?」哪個是我的本體的見性?哪個不是見性是外邊的物相?我給你分別開了,佛問阿難,「極汝見源」,極其你看見的那個源頭,你從什麼地方你都能見到,「從日月宮」,從日、月宮那個地方,借著佛的神通,初禅叁天都看見了,何況日、月宮更見到了,說極汝看見的源頭那個地方從日月宮,「是物非汝」,連日、月宮都是物,不是你的見性,「至七金山」,須彌山外邊,還有七層金山,每層金山外,有一層香水海,七重香水海、七層金山圍著須彌山,「周遍谛觀」,佛讓阿難周遍審實了,你觀察觀察,「雖種種光,亦物非汝」,雖種種光明,那也是物,不是你的見性,「漸漸更觀」,你再改換更變的觀看,「雲騰鳥飛,風動塵起」,你看雲彩騰起來,雀鳥在空中飛,風一搖動,那塵土都起來,「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這些東西,「鹹物非汝」,統統都是物,都不是你的見性。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那些近的遠的,所有的這些物性,雖然差別不同,都是殊別,「同汝見精」,這些東西同是「清淨所矚」,這地方給他收回來,說是「鹹物非汝」,又轉過來說,阿難,「是諸近遠」,是諸現在近的、遠的,「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雖然是都有差別,相同是汝見精,「清淨所矚」,同是你看見的那個見性,精明的那個清淨見性,所矚所看見的,「則諸物類,自有差別」,這些物都是所看見的物,那個物的名數,他各有各的差別之相,「見性無殊」,這個見沒有形相之差別,「此精妙明」,那個見性是精純不可思議,明明白白的就在這裏,你怎麼不承認?「誠汝見性」,實實在在就是你的見性。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爲見否。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這科文是顯見性非物,成立世界有兩種名相:一種是物質、一種是知覺,把這兩種記住,佛法就容易明白,這種人都著在物質上,把知覺這一種付諸度外,其不知這有能力的還是這個知覺,這個物質沒有能力,人都顛倒了,著在有形相的物上,把自己這個知覺這一分子舍離了,把有形相的當我,不知道我是什麼?應該把有形相的身體,說我的身體,不能說我,佛出世說法就是讓人認識自己的知見,不要背覺合塵,把自己的知見看輕了,把色塵看重了,這是人吃虧的地方,錯認了我,有什麼不好呢?給你說明白了,拿有形相的身體當我,這相分他有壞的時候,你看我今年八十五,眼看著就壞了,你怎麼保護也保護不住,再活上叁年五年,還是得死,死了埋在地裏就爛了,到時候非銷滅不可,但是這個知覺卻永遠不死,這身體沒有了,可以再找一個去投胎,有什麼知見,還是借著這個知見的能力,你要有人的知見投人胎、你要有豬的知見投豬啦,這個知見最要緊、最厲害,他怎麼個理呢?這個豬的知識,它也知道怕死,屠夫拿刀宰它,它叫喚,叫喚完了,死了還有個靈魂,那是個見分,見分一樣,就是優劣不同,豬的認識太漏劣了,他認的一身黑毛,頂長的嘴,兩個耳朵一個尾巴,這是我,他連我的都不知道,他讓屠夫殺了,還非去找個豬身投胎不可,因什麼呢?他的知識不容易改,最要緊的是人的知識,你要有成佛的知識,當然就得成佛,要有豬的知識永遠還是豬,人的知識普普通通士農工商,我就是這個知識,就去做這個是,你要拿善惡分開,行善的就升天、做惡的就墮叁惡道受苦,所以人不失人身的知識,來世還是人,就在知見上轉。佛出世就爲的告訴人,讓你識得這個見,把這個物放下,不要著重在身體上,往往說這個人邪知邪見,他不正當的知、不正當的見就壞了,你要保住自己的見分不做錯事,衆善奉行可以升天,再能修四谛十二因緣,就能成小乘中乘的聖人,發大心就能成菩薩,菩薩道行圓滿就能成佛,這是人人有份的事情,下地獄和成佛都是人人有份的事情,就在你自己選擇自己的根性,所以佛說法就是爲的這個。
這段經文是正當的指示,對阿難說見性不是物,怎麼知道見性不是物呢?說「若見是物」,設若這個見性要是物,這裏頭你研究研究,「則汝亦可見吾之見」,我怎麼說這個見不是物呢?這個見他要是一個物,你阿難也就可以看見我這個見了,見是個物,你當然也能見著這個見,這句話是實話,佛說你別誤會了,你別疑惑,「若同見者,名爲見吾」,假比兩個人都見著山河大地,你也見著、我也見著,這是同見,這還是你有你的見、我有我的見,咱倆人見的地處是一地處,這個知見還未合一個,所以說「若同見者」,你若看見山河大地,我也看見山河大地,你拿這個名字就叫見著我,這就不對了,怎麼知道不對?「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我不見那個山河大地的時候,我那個不見的見你看見了沒有?你不見我不見之處,這又把他問住了,「若見不見」,說是若見我那個不見山河大地的那個見,我那個見沒見山河大地的那個地方,那個見,你要見著了,你見著我這個不見山河大地的這個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可自然的,不見那個不見的那個相了,是不是?那是一定的,你見著我不見山河大地的那個見,那個見自然的不是相了,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了,底下轉過來又說,「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若果然不見著我,不見的這個地方,「自然非物」,自然的就不是物了,「雲何非汝?」你怎麼說不是你?你怎麼不承認?又則還有個理,「汝今見物之時」,說這個物不是見、見也不是物,看見的見也不是物質、物質也不是看見的見,「汝今見物之時」,他要有個見,「汝既見物,物亦見汝」,你既然是見著物,「物亦見汝」,那個物也就見著你了,這不是你也有見、物也有見,你若見著物、物也見著你,能這麼樣嗎?那個物能見著你嗎?物要有見再見著你,你見著物這個事,世界就不能成立了,「體性紛雜」,說這個體性,體就是身體、性就是見性,紛紛雜亂了,「則汝與我」,就是說你與我,這是佛說,「並諸世間,不成安立」,怎麼個理呢?物都有知見,這世界還能安立嗎?山河大地都是物,都有了知見了,也不知道哪個是依報?哪個是正報?正報是人、依報是山河大地,依報是正報依正的地方,依報也有知見,依正不分這就擾亂了,所以世界就安立不住了。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佛對阿難說,「若汝見時」,你看見的時候,那個見就是你,還到哪裏去找?那這個見就是你,不是我,「若汝見時,是汝非我」,這個見性是周遍的、是個整個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個見,在一塊堆連著,這個見不能說斷開了,這個見沒有分別,在形相上有分別,你的相不是我的相,…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