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阿難代表衆生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物」,一切的衆生,打沒有頭的時間上來,把自己迷了,不認得自己了,自己是看見的那個見性,都迷己當了物了,「失于本心」,本心就是見性,心和性不好分,要是分開,勉強著說,性就是體、心就是用,這心性是不能離、體用不能離。拿人的身體來說,有體有用,眼睛用他看到、耳朵用他聽聲、舌頭用他說話、鼻子用他喘氣,體用不能離,這都是用;連胳臂帶腿,皮、肉、筋、骨合在一塊叫一個體,各有各用!毛孔眼還用他出氣呢!這是一定的理,各有各用!這個人迷惑了,「迷己爲物」,拿身體當自己,把見性不承認了,這地方,指著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迷了自己了,什麼叫迷了自己?「迷己爲物」,這個身體就是個物,物有生死,見性沒有生死、也沒有增減;見性沒有增減、沒有生死就是自己,人人自己不承認,拿他當世界上有形有相的物了,這不就錯了嗎?就「失于本心」,你那個見性就是本心、本心就是見性,所以你失于本心,「爲物所轉」了,你這個心是你的主人,是個主宰,物是你所用的,「爲物所轉」,你那個見、聞、覺、知那個知覺、那個見性,讓你這個身體支使了,因什麼支使?拿這個身體當我,一開頭,一拍胸脯,我怎麼樣,差不離就是這麼樣子了,不是身體、不是我,是什麼呢?我常說的,身體是我的,是我的身體,你別拿了他當我,我和我的這太遠了,這所以「迷己爲物」,拿了自己的見性當了身體了,身體是個物,「失于本心」了,你本來的心就不承認,失迷了,「爲物所轉」,這句話說的最要緊,連我也在內,我們這個人,哪個人不爲物所轉?我不吃旁的,我吃好的心裏就歡喜;吃不好的我就不願意,你心思這不是爲物所轉嗎?佛說的這個話絲毫也不錯。你說我們人一天想研究研究我這個見性,研究我這個見、聞、覺、知,一共六種:見、聞、齅、嘗、覺、知,要說一樣就代表六樣,這是人自己的天性,自己不認得,他沒有生死,生的時候也沒生、死的時候也沒死,自己要承認生死;像我老了,快該死了,自己要承認了,這不是都在這裏擺著嗎?還能活多久?自己明知道這樣也被他所轉,你說有人來說讓我死吧,還不願意死,這是一定的,哪個人還願意死?爲他轉了,你要不爲他轉,沒有生死嘛!什麼叫生?什麼叫死?人的見、聞、覺、知,這個性他沒有生滅,這地方得認得,什麼叫修行?你要認得見、聞、覺、知,大家要知道,在這上頭要常起觀念,這才叫修行,你心思還有什麼法修行?你自己不承認你的見性,你不承認你的耳根的聞性;你承認眼睛能見,一口氣不來,見性離開了,有眼睛瞪著,什麼也看不見,耳朵也不能聽,這個人自己不搜根,佛說「爲物所轉」,哪個人不爲物所轉?我這是給大家講,我也是爲物所轉,我告訴你說吧!「故于是中,觀大觀小」,前邊阿難對佛說,在外邊看見四天王天這就是觀大,到了屋裏就觀小,這就是「爲物所轉」,底下轉過來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看佛說的話有多結實,你讓物轉了你就是凡夫,就是普通人,到時候說生、到時候就死,身體都有生死啦,你承認有生死的身體,你自己拿物當我,我生我死、我露臉我丟人,都認這麼一套!都照著身體說,你若能轉物,就是把身體轉爲是我使喚的物,能知道見性是我,這個物使喚瓖了,就得換換樣,再去投生,長大了又老,老了又快該死,哪個人也逃不了?人人都承認,哪個人不承認?連我都承認,我研究這個給大家說,你要不承認該怎麼辦呢?你不承認,時時觀念,我這個見、聞、覺、知別亂用、別迷惑,若這麼起觀念,這就叫修行,你這個見、聞、覺、知的能力就大了,你知道你要被這個身體縛住,這就上當了,佛出世不是有什麼法傳給人,就叫你自己認得自己說對了。你總在外頭看大了、到屋裏看小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的第一通號,乃至第九號是佛,第十號是世尊,普通簡單稱就是佛,若能轉物就同佛一樣,你假比諸位今天來聽經,這就是自己作的主,怎麼知道呢?這個心裏頭耳朵還要聽見,耳朵還要聞一聞,這個理在哪裏?就叫作主;若說今天忙一天的工事太多太辛苦了,不去聽經,這就讓身體把他累住;若說非去聽經不可,非研究不可,非把這個理研究到頭不可,身體疲乏也要去,這就是你的知覺作主;若說我懶得動,不願意去聽經,你就不能作主,就是這麼個道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沒有旁的稀奇,你只在轉了,轉過來就和佛一樣。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段經文說,你要能一轉物,和佛一樣,「則同如來,身心圓明」,這個身、這個心,明明了了的,圓滿無虧、普遍一切,這個身是指著法身說,法身就是心裏的知覺,覺就叫覺性,這個性與心分而不分、不分而分,要勉強分開這個心是用、性是體,人常說某人的性體怎麼樣,這就是性體,心是體的用,身就是法身-清淨法身,怎麼叫清淨法身呢?我們這個人怎麼叫法身?人自己不認得,用錯了,人怎麼用錯的?汙染了!一染了就不叫清淨,這個道理說從這句話上-「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這個圓當滿字講,普遍一切處,沒有不到的地方,是個明明白白的知性,說「不動道場」,怎麼成爲不動的道場呢?他因大了!沒有第二個,這個地方他就獨立,往往說的獨立,獨立你得平等,一樣才叫平等,大家都得這麼會想,你別認爲心在肚子裏頭,那就錯了!肉團的心當然也有知覺,他不是整體的心,那地方也不能說不是心,那是多少萬萬分之一分子,你承認那一點就是認小棄大,說是「圓明不動道場」,因什麼就在這個不動上?因爲體大,沒有動的余地,一切衆生統統就是這麼一個性,不同的地方是染,這個性情有好東的、好西的、好南的、好北的,那就不是一樣的好了,就不同了,這個天性沒有比他再大的,不動的這個道場就是這麼講,說「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我們人身上的一個毛端是最細了,他能普遍含受十方國土,這話說的人不易信,你拿我們這個人心一想,就沒法可信了;十方是沒有邊際的,十方這些國土都包括無余,大家想想,到這個地方怎麼講?悟這個理就在這個地方悟,怎麼個悟法呢?我要一說大家你可得承認,就在這個毛端上,他普遍的還不是讓旁的包他,他能包含十方的國土,你看我們中國這一國多大,十方的國土就能有這麼大,怎麼個講法呢?大家會懷疑,這是什麼道理?講法就在性上,性沒有大小,這個性,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是;這一毫端,你別看他小,這是個物、是個相,他的性也是這麼大,諸佛菩薩也是這麼大,大夥就是一個性,大家要認得,你怎麼用怎麼是;貓有貓性、狗有狗性,分開說人有人性,人性裏頭還有聰明的、還有糊塗的,各有所好,這都是從性裏頭出來的,整個的性就這麼大,人要知道性這麼大,在小上就沒有爭競,還有什麼可爭的?你心思心思!人自己不認得自己,這麼大的性是自己,一個人五尺上下高,拿磅磅了一百多磅,拿這個是我自己,這個就錯了,錯太多了!不錯的地方認得自己的見、聞、覺、知,你認得一樣就行,你就認得看見的見,這就都妥當了,他就能含受十方的國土,因什麼能含受十方的國土?這是指著那個性也是一樣大,同諸佛菩薩一樣都是這麼大,這個地方大家要慢慢把他研究研究。
八、顯見不分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複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這一段文是在十番辨見,十番辨別見、聞、覺、知的見性,舉這一種可知一切,所以,上來是第六番辨見,約周遍啊!顯見性非物,見性能周遍法界,無所不在,顯這個見性不是物,不是世界上有形有相的物質,怎麼個理呢?約周遍,怎麼就顯見性非物呢?這個見性是一個無形相的,人人皆具足、人人皆不承認、人人皆不知道,佛出世就是專爲這種事情,讓世間人,人人都要認識自己,見、聞、覺、知原本是人人自己的本性,人自己都失迷了,都不知道了,所以,佛出世要把這種道理發明透了,要人人都認識自己,上來,遵著這個見性周遍法界,爲什麼呢?顯這個見性不是世間上的物質,怎麼顯出來了?這個物質它不能周遍,它是有段落的、有個數的,這兒有、那個地方就沒有,這個見性是普遍的,你要知道這個普遍是沒有不到的地方,不是物所能做得到的,這是上來第六番發明的辨別見性。
當文是第七番發明辨別見性,遵約著無是非是,顯見性唯真。究竟佛的大法,也沒有一個是、也沒有一個非是,這是最要緊的。說世間法是對待的,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佛法是絕待的,超倫次、絕對待,所以才說也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是,這對待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呢?顯見性唯真,說是也不是真的、說非也不是真的,唯有這個見性他是個真的,他是超倫絕待,他是獨立的,沒有對待的;你看世間法,一開口就是對待,要不是高就是低、要不是貴就是賤,說人我是非,這是不可細說啰!所以這一段文,遵約著無是非是,也沒有個是、也沒有非是,你把這個是也能夠除去,把這個非是也明白他、放棄了,把這個是、非是都沒有了,這地方是什麼?就顯出人人本具本有的這個見性,這是個真的,唯獨這個是個真的,這種道理怎麼顯呢?底下才說這段文,頭一句這正是阿難尊者疑問。
阿難白佛言,說:「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說設若看見的這個見,怎麼叫見精呢?精者是精純不雜,沒有雜亂的、純純粹粹的,完全的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