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21

  ..續本文上一頁無實,「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這個龜根本上就沒有毛,你能說它有毛嗎?兔也沒有犄角,這是說空話,「雲何不著?」你怎麼說有個什麼不著呢?「有不著者,不可名無」,這話說是一句真話,你要有一個不著的,不可以名之叫無,怎麼個理呢?「無相則無」,什麼形相也沒有了,這是叫無,「非無則相」,要不是無,當然有相啰,「相有則在」,你要有一個相,他必得有所在的地方,有所在就是著在那兒了,「雲何無著」呢?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這個地方,你要知道,到這裏是第七處考征,說了七個「無有是處」,阿難尊者是一概也不能接受。(七處征心已竟)

  

  乞奢摩路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一科文,這是當機申請,怎麼叫當機申請?就是佛說法對著一個人說,對著一個人的機緣,旁人都是旁聽的,所以這就叫當機的人,機就是機緣成熟了,他這個機會正當在這個時候,佛就給他正正當當說這個法,所以,這就叫當機的人,正當這個機緣成熟,他申請,爲什麼申請呢?他因上邊七處征心,在七個地方上征求這個心的具體,都是在哪個地方呢?這七處征心,前叁處是阿難尊者,他自己心裏頭照著他緣影之心回答的;後叁者,他是借佛說的法回答,前者都是他心裏頭的緣影,這個人的這個心,所以有真心、有妄心,還有這個緣影的心;真心是本來的具體,妄心呢?不應當用的地方妄用,這是一個妄心,這個攀緣的影子的這個心叫緣心-攀緣的心,阿難尊者他這個心,他連個妄想心也夠不上,完全的就是一個攀緣的心,怎麼叫攀緣的心?他拿這個心向外攀,攀就是連絡,緣就是湊合幫助,互相幫助叫緣,攀緣的時候就指望,就是不應當攀緣,這一拳緣就是個妄心了,這個時候,他怎麼是個影子呢?緣影爲心,他是找過去的事情,現在的心裏的影子找過去的事情心裏的影子,他依著這個做他的心了,連個妄心還都夠不著,就是一個緣影爲心。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上人,都是以緣影爲心,不但是阿難尊者,經上不是有句成話嗎?「圓覺經」上說過:「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拿六塵攀緣的這個影子算自己的心,「以四大假合爲自身相」,六塵的緣影呢?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眼睛所觀的形色,這是一種塵;鼻子呢?耳朵呢?聞的這個聲塵,眼、耳、鼻,鼻子呢?聞的這個香塵;舌頭呢?嘗的這個味塵;身呢?感覺的觸塵,這個意呢?他就是分別的法塵,法塵是個什麼呢?他是前面攀緣的心,色、聲、香、味、觸,他那個名相都擱在一塊了,取了個名字就叫法,其實呢,色法、聲法、香法、味法、觸法這都叫法呀,他這個不能夠分開命名了,整個地都叫個法塵。這個心當攀六塵的時候,這就是妄了,攀完了呢?心裏頭還有個影子,這就叫緣影的心,還不光這個呢,還妄做、妄想。人都是以四大假合(地、水、火、風)的就當自己的身體,人身上有形相的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人身上的血脈津液是水大成的,人身上的溫熱燥暖是火大成的,人的氣力動轉、呼吸氣是風大成的,大家要知道,地、水、火、風這四樣成的,拿這四樣成的就當了自己的身體,所以拿著六塵的影子,已經過去了,他心裏還有這個影子,說當了心了,所以這是根本上的錯誤。他簡單舉出這個心,以這個心回答佛所問的話,佛都給他推倒了,不能成立,他沒有章程了,他再也無法可想了,這個時候他才申請,「爾時阿難」,這時阿難,就在他用這個緣影的心,佛都給他推倒了,不能成立了,所以他就申請出他自己的心意來,對著佛啓請,「爾時阿難,在大衆中」,這爾時就在佛他說不對的時候,他說這個心「一切無著」,這就是我的心,他也聽見佛給四大弟子說法的時候,「一切無著」,他所以破這個執著,他不知道是因著什麼說的,他就得了這句話,就說我也是無著,可佛就破他這個意思了,佛說你這個無著是有個體、沒有個體呢?以無著爲體,你這個無著的心,是有體、是沒體?佛給他說了兩面的話,對待的,說是你要是無著,你也沒有個體,那是一句空話,那無所謂著不著了,連個體都沒有嘛,你還說個什麼著、說什麼不著呢?這是說無體,不能成立;你要說是有體,你不著,你是不著什麼?你要有一個體,你就不能說無著,你要沒有體,你說無著是一句空話,是不是?什麼也沒有嘛,還論著不著幹什麼?你要是有一個體,我不著,這個話就說不通,怎麼個理呢?有不著者,就不能不著,你有個體,你說我哪兒也不著,問問你這個體向哪放,你擱在屋子著在屋子裏、你擱在院子裏頭著在院子了、你擱在虛空裏又著在虛空了,你要有體,你就不能說是不著,你要是無體,那就是說一句空話,你還說無著幹什麼呢?你怎麼說一切不著呢?那也沒有著也沒有不著了,你要是有個體,不能說不著,你總得要找個地方,還得著在虛空裏呢,是不是?這個話你不是自己跟自己反對嗎?因此,佛最後這一句,所以「是故應知」,佛告訴他,是所以的緣故,你應當要知道「一切無著,名覺知心」,你拿這一切無著,就算是你知覺的心,「無有是處」,一點對的地方也沒有,這是佛給他推的幹幹淨淨,其實他這個道理、他心裏頭的思想,佛說這個「無有是處」,這比方一把就把他的妄想心都把他拽出來了,整個地把他一肚子的妄想都給他拽出來了,他呀還不知道,是怎麼個理?就在這個地方,佛說是「無有是處」,這佛法是超倫絕待,無是無非,你要有個是就有個非、有一個非就有一個是,說「無有是處」,你總得有個「無有是處」,阿難尊者他要是機緣成熟了,這個地方就接受了。著與不著這都是一句空話,你這個地方,心裏頭沒有思想了,你就這麼一句話,這簡直是一點對的地方也沒有,你這個心裏不就停了嗎?停的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這就是自己的真心就現出來了,你還向哪找真心去?他說他不能接受嘛!他就在這個時候,他就要申請啦,這個地方佛已經告訴他了,他不接受!「爾時」,就是在這個不接受的這個時候,阿難在大衆中,他就重新又申請,佛也沒有辦法,他要申請,「即從座起」,他從那個座位上就站起來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個偏袒右肩,就是出家人搭的衣,都是搭在左肩上,怎麼是偏袒右肩呢?偏袒是露著這個右肩,你看現在南洋群島那些出家人,還是佛的老儀式,都是露出右肩、袒著左肩。佛法忌諱左,都用這個右,右邊爲上邊,露著右肩,這是表示開權顯實,這是實在的人身上的本體,這衣服不是把身體遮住了嗎?這表示真實的意義,所以又是「右膝著地」,也是用這個右膝著地,他這不是雙腿跪著,單腿跪著,一個正腿的磕膝蓋著在地上了,這個時候是「合掌恭敬」,兩手合著掌,「而白佛言」,對佛表白言說。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

  

  他自己說自己的毛病,他自己說我是如來最小之弟,佛的父親兄弟四個,他小弟兄有八個,阿難尊者,他是個最小的,佛的堂兄弟一共八個人,佛是居長,是個長兄。阿難尊者是在佛成道的那天出生,佛在叁十歲時阿難降生,阿難兩個字華言就叫慶喜,又吉慶、又歡喜,生他那一天是佛成道的日子,正是叁十歲,夜睹明星悟道,成了道了,這是吉慶,阿難降生添人口,這是喜事,又慶又喜,所以印度話就叫阿難,是這麼個意思,他自己就說,「我是如來最小之弟」,實在是最小的一個兄弟,「蒙佛慈愛」,我蒙佛的這個恩德,你慈悲我、你親愛我、看得起我,「雖今出家」,雖現今我已出家,「猶恃憍憐」,還就是在家那個神氣,仗勢著兄長們憐愛我,我就是隨便耍驕不聽話,因什麼不聽話呢?這裏頭含著,阿難尊者從來也不起觀念、不修行,他是幹什麼呢?他就是光記佛說的這個經、這個道理,他都記下來,他一點修行也沒有。這個修行的法是叁個字,聞、思、修,你聞聽,你就得思惟,這就叫修,這叫叁種慧-聞慧、思慧、修慧;拿耳朵一聞聽見了就種下種子,你就得思惟,思惟就是微細的觀念,這就是修行。阿難尊者光記住了,他也沒有思、沒有修,就是一個聞,這是他的短處,他自己說出來了。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佛你說的,我都記著,「未得無漏」,我也沒得著這個無漏的果位,這個漏字怎麼講呢?這個漏是墮落之因,好比這個碗、盆子,他要有了縫子、有了窟窿就漏了,漏是個因,底下要墮落下去了,那就是果了,向哪兒漏呢?以佛法講,修行人只要是墮落,漏落在叁界以內,這叁界是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上界、下界,六層欲樂天是爲上界,我們也在欲界裏頭,是下界,這算欲界,怎麼叫欲界呢?有男婚女配,不但我們人間,天上有六層天,都有男婚女配,這叫欲界;色界呢,光有男子,沒有女子,有十八層天,修四禅定的功夫,所以叫色界天,沒有男女之欲了,然而還有形色還沒忘了,還有這個身體呢,帶著呢,等他把這個身體也忘了、也撂下了;無色界,有這個身體就有形有色了,到了無色界有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這是四空天。所以呢,色界天,十八層天有四種定力:定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是四禅,用禅定的功夫。四禅也罷、四定也罷,這都是有功夫的人,到了那兒就純粹的孤修呀,這還有個色身,這還要不得,把他也得修沒了。以後到了四空天上來: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觀身空,觀來觀去這個身體就觀化了,就沒有了,光落著一個知識了,空無邊處天;光落著一個知識,識無邊處天,我這個知識貫滿那個世界,貫滿乾坤…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