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才,不怕佛法不往外宏揚,如果是佛教裏面沒有人,後來的出家人一代不如一代,這樣不用外人摧殘,佛法本身自己也會慢慢的斷滅了。所以我(倓老)出家後,除了想自己修行外,到處都以培育人才爲急務。見了青年人,或中年出家有書底有造就的人,總是想法讓他上學,這是我的一點志願。我希望大家,既不以我爲苦惱,來跟我學,不要只跟我學些空談理論,在事實上也要真實去做。比如我出家的志願是自己修行培養人才,宏揚佛法。也盼望大家出家之後,除自己修行外,將來到各處,隨各人的緣法,多辦幾處學校,多培養人才。如果自己沒有力量去辦,也可給人家去幫忙協助。出家人如果不受教育,不明佛法,知識水准還趕不上一般人,處處受人誣蔑,這是多麼難過的事!」老法師上面那一段話,可謂言中時弊,不啻爲我國當今佛教的暮鼓晨鍾,因爲教育之有無,爲一切事業盛敗興衰的關鍵,不論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宗教,有合理優良的教育則興,沒有合理優良的教育則亡,那是必然的。尤其在今日這個大時代裏,不受教育的人跟本就沒有他們立足之地,若是我們這一群被稱爲衆生師表,而又是代表著一個具有高深哲理的佛教的出家僧衆,連平常一般人的知識水准也趕不上,甚至糟糕到竟是一個文盲,若我國佛教容許這種情形繼續存在,將會應了老法師一句說話:「不用外人摧殘,佛法本身自己也會慢慢的斷滅了。」我們無可諱言的,目前中國佛教最致命的就是人才太少,目前最急需的,是應盡速設法多創辦些合理健全的教育機構,養育多些優秀的佛教掌門人。將來佛教之盛敗興衰,古德先賢之哲理懿行能否延綿不絕往下傳遞以發揚光大之,都與教育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
今日老法師已舍我們而去了。他這一期總報在這世界上已算得功成果滿,他的責任已圓成了。留給後人是一個永無窮盡的偉大志願──多辦幾處學校,多培養人材。我以爲凡是做倓老的學人,都有這樣一份責任,應怎樣去承先啓後,以完成老人未竟的志願呢?誰能做得到這點,誰便是真正的紀念倓老。所以吾人必須要以老法師之言教是從,赓續其志,光大師行,這樣追思老法師才不會流形式與庸俗,倓老的偉大精神也就常留人間,永無窮盡了。
一九六叁年秋敬寫于美國檀華寺
追思師尊盛德與宏恩
法藏
世有非常之人,始能立非常之功,德足以化人,言足以覺世,澤被蒸民弘範叁界,其來有自豈偶然哉,如近代佛門叁虛即其人也。
吾師倓公老人爲叁虛之一,一生盡瘁佛教,際大法垂秋之時,肩荷如來家業力挽狂瀾,到處建叢林,辦僧校,講經授戒,度生無量,杖錫所至檀施雲集,梵宮琳宇如從地湧,明宋濂撰西齋大師塔銘序,內有句雲「凡所莅之處,黑白向慕如水歸壑,一彈指頃湧殿飛樓,上揷雲際未嘗見師有作,君子謂縱橫自如應物無迹」。此數語不啻爲吾師而說也。
不慧障深業重,業風鼓蕩,生于蘇北農家。幼失學。不知何者爲佛法,但深厭無常,忤俗慕靜時抱出世想,年十八幸荷萱堂慈允投五華頂,全潮庵上君下一恩師座下剃染,及冠,受具戒,叁年中,所習惟儀規及課誦,對佛法之究竟處,仍茫然也,後聞湛山佛學院之盛名,心向往之,請于恩師,得慈允,乃負笈至湛山,初觐倓公,如睹天人神志朗徹,貌睟語溫,恩許加入預科時爲己卯秋也。
湛山佛學院規模恢闳,課程精嚴,除天臺基本教典外,楞嚴,起信,維摩,唯識,四分律等均爲必修之課程,傍及儒書,除老人自任主講外,所有教授皆爲一時之龍象,如慈舟,弘一,修航叁大師均曾在湛山弘律,定西達如慧閑保賢諸上人,皆爲學院之教授,並有宿儒數人擔任國文講席,湛山道風馳譽中外,非幸致也。
不慧根鈍,僅識之無,乍入此最高之學府,惶悚憂葸夜不成寐,兩目爲赤,老人知之,乃溫谕曰:「汝勿畏難而退葸,凡事莫不起頭難,應下決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志者事竟成。」不慧感激涕零踔厲奮發,先事熟讀,不求甚解。未叁年天臺叁大部幸能背誦如流,經中義理亦略窺門徑,然對個中妙義微旨仍懵然也。
在湛山修學十年,于己醜春又蒙老人提挈來港。參加佛學院第一期,畢業後,老人命余擔任副講,專講天臺教儀,又親近叁年,以魯鈍異常,老人乃谕曰「觀汝根器似在行門,禅觀路險,汝應虔修淨土」,因是余于癸巳春,蒙老人成全,打般舟叁昧九十日雖未得一心,然了知淨土法門殊勝,故接住慈興寺以來,率衆每日念佛六技香,未敢一日或辍,遵師訓也。曾憶在湛山修學時,于癸未冬,夜得一夢,見老人築臺傳法,接法者爲善波,仁道,等慈叁師,余亦得附骥尾驚喜而醒,翌日老人果爲叁師授記,余時爲學生,當然未列讵來港後,于戊戍年受老人記莂時,法卷法名宛然同于前夢,亦一奇也。
老人年登大耄,夏初尚演金剛,農曆六月初一爲老人八十晉九壽誕,余往弘法精舍拜祝,時老人冑納感不佳,然仍能禮接來賓,翌日老人回圖書館。不慧亦返山,讵小別十余日,突接葉若舟居士函稱老人病笃。乃倉皇下山至則老人已封龛叁日,蓋因郵遞稽延,交通不便,以致來遲,不及親視易箦也,鳴呼痛哉,余受老人法乳深恩垂二十余年,授經付法,折攝鉗錘,無疑不釋,有叩必應,恩重須彌,自己未年奉命佐樂果老人接住大佛寺,余繼又接住慈興寺,久疏瓶錫,致病未能侍,殓未能親,深恩厚德,未報萬一,悠悠蒼天,此恨曷極。
老人一生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化他具悲願自修嚴毗尼,天縱聖明穎悟過人,請經數百余會,爲法忘軀至老不倦,每登講座,機辯縱橫,稱性發揮,盡掃訓诂俗習,玄義泉湧,妙語如珠,聞者如飲醍醐,心身豫悅,在青島湛山精舍講經時,每日聽衆不下千余人王侯屈膝頑石點頭。蓋老人妙達佛心,故能洞徹經義,非死于古人句下者所能比,居嘗示余曰:「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衆生一念無明,覆蔽真性,纖塵著體,妄念紛飛,致迷逐妄長劫沈淪,若能一念回心,知自知,見自見,聞自聞,看破,放下,任性逍遙,但盡凡情,即得自在,更向何處覓佛法耶,如或不能,但肯于二六時中,一句彌陀,念茲在茲,久久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能打成一片,念佛叁昧即得現前。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當前即是,十萬億剎土,不離自心,夫何遠之有」噫,訓言猶在耳,而老人之儀型邈矣。痛何如之。
老人荼毗後,得舍利五千余顆,光明燦爛,五色俱備,此足爲淨德所感之明證,悲願如海,德澤永留,高山仰止,贊何能盡,盱衡前途,赓續老人之慧業,有賴于同門諸賢。不慧根鈍障深,惟有恪遵慈訓。盡形壽六時念佛,冀將來追隨老人于常寂光土,再事熏修,以期叁惑淨盡,五住永亡而已。
癸卯如來成道日寫于大嶼山慈興寺
敬念恩師倓虛大師
妙智
恩師倓公于六月廿二日下午六時,在大衆念佛聲中圓寂了!僧俗四衆弟子,都帶著一個悲哀沈痛的心向老人虔誠頂禮,尤其我那天得到老人病危的消息,趕往弘法精舍途中,心裏懷著無限辛酸和感慨!人命無常,有生畢竟有死,有存畢竟有亡,這是千古定律,經上也說:「人命無常,過喻山水,今日雖存,明日難保。」所以人活于世界上,欲求其永生而不死,是決不可能的事。不過在今日混亂的世界,是非不明,人們都走上了食瞋癡愛,見利亡義的危險途徑,若無德高望重,智眼圓明,中外景仰的人天師表示挽救這波湧雲谲的狂瀾,今後世界將更趨向瘋狂黑暗了,這是不僅痛老人之死,更爲人天而痛哭。
又想到我自己所受老人深恩培植,將以往湛山的心影一幕一幕陳現在目前,更震動心弦。我負笈湛山那年,是民國卅一年冬天,從上海法藏寺坐海船直抵青島,那時學院學僧在百人左右,欲入學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我又是個經忏叢林出身,不學無術的魯鈍人,要憑老試,起碼的預科也不夠格(學僧等級分預、正、專、研究四科)況人地生疏。所以一居兩月,院方也無許可入學的表示,有位學佛律的律師跟我尋開心的說:「你來湛山寺做什麼呢?又沒有經忏趕,我介紹你到天津居士林去,經忏趕不了,進項豐富,每天數十元有多,又免讀書費勁絞腦汁,何苦來呢!」我聽了笑一笑,並感謝他關心好意。但我心中這樣想:臺宗第叁祖南嶽慧思大師及禅宗六祖慧能禅師,一位因不識字禮拜法華經而得道;一位因聞誦金剛經而開悟,雖二位祖師是大權示現…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