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追思录▪P13

  ..续本文上一页人才,不怕佛法不往外宏扬,如果是佛教里面没有人,后来的出家人一代不如一代,这样不用外人摧残,佛法本身自己也会慢慢的断灭了。所以我(倓老)出家后,除了想自己修行外,到处都以培育人才为急务。见了青年人,或中年出家有书底有造就的人,总是想法让他上学,这是我的一点志愿。我希望大家,既不以我为苦恼,来跟我学,不要只跟我学些空谈理论,在事实上也要真实去做。比如我出家的志愿是自己修行培养人才,宏扬佛法。也盼望大家出家之后,除自己修行外,将来到各处,随各人的缘法,多办几处学校,多培养人才。如果自己没有力量去办,也可给人家去帮忙协助。出家人如果不受教育,不明佛法,知识水准还赶不上一般人,处处受人诬蔑,这是多么难过的事!」老法师上面那一段话,可谓言中时弊,不啻为我国当今佛教的暮鼓晨钟,因为教育之有无,为一切事业盛败兴衰的关键,不论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宗教,有合理优良的教育则兴,没有合理优良的教育则亡,那是必然的。尤其在今日这个大时代里,不受教育的人跟本就没有他们立足之地,若是我们这一群被称为众生师表,而又是代表着一个具有高深哲理的佛教的出家僧众,连平常一般人的知识水准也赶不上,甚至糟糕到竟是一个文盲,若我国佛教容许这种情形继续存在,将会应了老法师一句说话:「不用外人摧残,佛法本身自己也会慢慢的断灭了。」我们无可讳言的,目前中国佛教最致命的就是人才太少,目前最急需的,是应尽速设法多创办些合理健全的教育机构,养育多些优秀的佛教掌门人。将来佛教之盛败兴衰,古德先贤之哲理懿行能否延绵不绝往下传递以发扬光大之,都与教育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今日老法师已舍我们而去了。他这一期总报在这世界上已算得功成果满,他的责任已圆成了。留给后人是一个永无穷尽的伟大志愿──多办几处学校,多培养人材。我以为凡是做倓老的学人,都有这样一份责任,应怎样去承先启后,以完成老人未竟的志愿呢?谁能做得到这点,谁便是真正的纪念倓老。所以吾人必须要以老法师之言教是从,赓续其志,光大师行,这样追思老法师才不会流形式与庸俗,倓老的伟大精神也就常留人间,永无穷尽了。

  

  

一九六三年秋敬写于美国檀华寺

  

  

  

追思师尊盛德与宏恩

  

法藏

  

  

世有非常之人,始能立非常之功,德足以化人,言足以觉世,泽被蒸民弘范三界,其来有自岂偶然哉,如近代佛门三虚即其人也。

  

  

吾师倓公老人为三虚之一,一生尽瘁佛教,际大法垂秋之时,肩荷如来家业力挽狂澜,到处建丛林,办僧校,讲经授戒,度生无量,杖锡所至檀施云集,梵宫琳宇如从地涌,明宋濂撰西斋大师塔铭序,内有句云「凡所莅之处,黑白向慕如水归壑,一弹指顷涌殿飞楼,上揷云际未尝见师有作,君子谓纵横自如应物无迹」。此数语不啻为吾师而说也。

  

  

不慧障深业重,业风鼓荡,生于苏北农家。幼失学。不知何者为佛法,但深厌无常,忤俗慕静时抱出世想,年十八幸荷萱堂慈允投五华顶,全潮庵上君下一恩师座下剃染,及冠,受具戒,三年中,所习惟仪规及课诵,对佛法之究竟处,仍茫然也,后闻湛山佛学院之盛名,心向往之,请于恩师,得慈允,乃负笈至湛山,初觐倓公,如睹天人神志朗彻,貌睟语温,恩许加入预科时为己卯秋也。

  

  

湛山佛学院规模恢闳,课程精严,除天台基本教典外,楞严,起信,维摩,唯识,四分律等均为必修之课程,傍及儒书,除老人自任主讲外,所有教授皆为一时之龙象,如慈舟,弘一,修航三大师均曾在湛山弘律,定西达如慧闲保贤诸上人,皆为学院之教授,并有宿儒数人担任国文讲席,湛山道风驰誉中外,非幸致也。

  

  

不慧根钝,仅识之无,乍入此最高之学府,惶悚忧葸夜不成寐,两目为赤,老人知之,乃温谕曰:「汝勿畏难而退葸,凡事莫不起头难,应下决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志者事竟成。」不慧感激涕零踔厉奋发,先事熟读,不求甚解。未三年天台三大部幸能背诵如流,经中义理亦略窥门径,然对个中妙义微旨仍懵然也。

  

  

在湛山修学十年,于己丑春又蒙老人提挈来港。参加佛学院第一期,毕业后,老人命余担任副讲,专讲天台教仪,又亲近三年,以鲁钝异常,老人乃谕曰「观汝根器似在行门,禅观路险,汝应虔修净土」,因是余于癸巳春,蒙老人成全,打般舟三昧九十日虽未得一心,然了知净土法门殊胜,故接住慈兴寺以来,率众每日念佛六技香,未敢一日或辍,遵师训也。曾忆在湛山修学时,于癸未冬,夜得一梦,见老人筑台传法,接法者为善波,仁道,等慈三师,余亦得附骥尾惊喜而醒,翌日老人果为三师授记,余时为学生,当然未列讵来港后,于戊戍年受老人记莂时,法卷法名宛然同于前梦,亦一奇也。

  

  

老人年登大耄,夏初尚演金刚,农历六月初一为老人八十晋九寿诞,余往弘法精舍拜祝,时老人冑纳感不佳,然仍能礼接来宾,翌日老人回图书馆。不慧亦返山,讵小别十余日,突接叶若舟居士函称老人病笃。乃仓皇下山至则老人已封龛三日,盖因邮递稽延,交通不便,以致来迟,不及亲视易箦也,鸣呼痛哉,余受老人法乳深恩垂二十余年,授经付法,折摄钳锤,无疑不释,有叩必应,恩重须弥,自己未年奉命佐乐果老人接住大佛寺,余继又接住慈兴寺,久疏瓶锡,致病未能侍,殓未能亲,深恩厚德,未报万一,悠悠苍天,此恨曷极。

  

  

老人一生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化他具悲愿自修严毗尼,天纵圣明颖悟过人,请经数百余会,为法忘躯至老不倦,每登讲座,机辩纵横,称性发挥,尽扫训诂俗习,玄义泉涌,妙语如珠,闻者如饮醍醐,心身豫悦,在青岛湛山精舍讲经时,每日听众不下千余人王侯屈膝顽石点头。盖老人妙达佛心,故能洞彻经义,非死于古人句下者所能比,居尝示余曰:「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众生一念无明,覆蔽真性,纤尘着体,妄念纷飞,致迷逐妄长劫沉沦,若能一念回心,知自知,见自见,闻自闻,看破,放下,任性逍遥,但尽凡情,即得自在,更向何处觅佛法耶,如或不能,但肯于二六时中,一句弥陀,念兹在兹,久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能打成一片,念佛三昧即得现前。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前即是,十万亿剎土,不离自心,夫何远之有」噫,训言犹在耳,而老人之仪型邈矣。痛何如之。

  

  

老人荼毗后,得舍利五千余颗,光明灿烂,五色俱备,此足为净德所感之明证,悲愿如海,德泽永留,高山仰止,赞何能尽,盱衡前途,赓续老人之慧业,有赖于同门诸贤。不慧根钝障深,惟有恪遵慈训。尽形寿六时念佛,冀将来追随老人于常寂光土,再事熏修,以期三惑净尽,五住永亡而已。

  

癸卯如来成道日写于大屿山慈兴寺

  

  

  

敬念恩师倓虚大师

  

妙智

  

  

恩师倓公于六月廿二日下午六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圆寂了!僧俗四众弟子,都带着一个悲哀沉痛的心向老人虔诚顶礼,尤其我那天得到老人病危的消息,赶往弘法精舍途中,心里怀着无限辛酸和感慨!人命无常,有生毕竟有死,有存毕竟有亡,这是千古定律,经上也说:「人命无常,过喻山水,今日虽存,明日难保。」所以人活于世界上,欲求其永生而不死,是决不可能的事。不过在今日混乱的世界,是非不明,人们都走上了食瞋痴爱,见利亡义的危险途径,若无德高望重,智眼圆明,中外景仰的人天师表示挽救这波涌云谲的狂澜,今后世界将更趋向疯狂黑暗了,这是不仅痛老人之死,更为人天而痛哭。

  

  

又想到我自己所受老人深恩培植,将以往湛山的心影一幕一幕陈现在目前,更震动心弦。我负笈湛山那年,是民国卅一年冬天,从上海法藏寺坐海船直抵青岛,那时学院学僧在百人左右,欲入学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我又是个经忏丛林出身,不学无术的鲁钝人,要凭老试,起码的预科也不够格(学僧等级分预、正、专、研究四科)况人地生疏。所以一居两月,院方也无许可入学的表示,有位学佛律的律师跟我寻开心的说:「你来湛山寺做什么呢?又没有经忏赶,我介绍你到天津居士林去,经忏赶不了,进项丰富,每天数十元有多,又免读书费劲绞脑汁,何苦来呢!」我听了笑一笑,并感谢他关心好意。但我心中这样想:台宗第三祖南岳慧思大师及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一位因不识字礼拜法华经而得道;一位因闻诵金刚经而开悟,虽二位祖师是大权示现…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