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尚,從外面又來了,不錯,果然非清池本人,那是一位成顯和尚。因爲營口有一位居士,要和那位居士化緣,順便給他老捎來一個片子。他老靜靜地把片子收藏起來,認爲這是出家的因緣成熟。
經過了幾天,他老即帶看這片子,假裝回家修理墳墓。其實他老這回已經離開營口准備到天津出家了。
他老到了天津清修院,本來想拜清池和尚做師傅。但清池和尚始終不肯收他老做徒弟。這並非清池和尚怕他老中途還俗,是見他老在家研究佛經已經多年,在修持方面也算不錯,自愧沒有道德,想給他老介紹一位道高德重的印魁老和尚。原來印魁老和尚早就在南京圓寂。聽說他老這次出家的因緣,是由清池和尚在佛前代他老拈阄,這是他老和印魁老和尚有緣。
他老法名做「隆銜」,出家後沒有很久就到觀宗寺求戒,因爲民國六年的秋天,正值甯波觀宗寺傳戒,傳戒的因緣,是因谛閑老法師六十壽辰,那些皈依弟子要爲谛老祝壽放一堂千佛大戒。傳戒的報單寄到天津,他老見到後特別歡喜,認爲這是到南方參學的好機會,借著求戒的因緣,可以親近谛閑老法師學教。
果然不錯,有願必隨。他老到了甯波觀宗寺,戒期圓滿後,就在那裏跟谛老學教,和習止觀。谛老很器重他老,因爲那時北方佛法很衰敗,弘法的人才很少。這回谛老見有北方人肯發心來南方學教,內心怎不感覺高興呢?原因是希望他老學成回北方弘法。
他老在觀宗寺研究社學叁年,對于天臺的教義,尤其是楞嚴經和法華經,都有相當的造說。從此就回北方弘揚佛法。
(二)東北華北的弘化
他老自從離開觀宗寺到北方,第一次開大座講經,是在河北省井陉縣。這次講經的因緣,是由範成法師所介紹,因這法師和他老認識,大家很有緣。這位法師的住處,就在北京象房橋的觀音寺,他老所住的是圓廣寺,他老當時在北京沒有什麼師友,因出家後沒有好久就到南方去參學。這次回北方來,系第一次,所以沒有什麼認識的師友。因爲是這樣,故此範成法師很關心他老。
那時北京成立一個佛教籌赈會,會址設在範成法師所住的觀音寺後面。該會的理事人,都是很有力量,而且很發心。還有北京各機關的重要人物,也在會裏幫忙作事,大家都要到井陉縣放赈。
該縣的人民很窮,原因是這個地方土地不好,不會生産東西,並且加上十年九失收,所以年年都有餓死人。或許這是北京設立籌赈會的一大因素。
民國十年的春天,籌賬會到井陉縣放赈,事畢,該會的主要人馬冀平先生說:「這裏年年鬧饑荒,年年餓死人,分明這是此裏的人罪惡重,因爲罪惡重,受苦也特別多。究其本,推其源,就是這裏沒有佛法。如果請一位法師在這裏講經,讓他種種善根,修點福業,或可藉此轉禍爲福。這樣比較放赈好得多,那是根本的辦法。
在這時侯,他們就開會,結果大家都贊成,同時准備請法師,要請那位法師呢?當時能在北方請經者,只有道階法師,是南方人。但南方人講經,當地土人聽不懂。要請北方法師?可是這時北京城內還找不出一個北方法師會講經。怎麼辦呢?範成和尚說:這事可以辦,因爲我在天津遇著一位法師,名叫「倓虛」,是北方人,曾跟谛老學過幾年教,年紀很相當,口詞也流利,並且很有見地,這次請藏經回北方來。他說完這話,在會的人都很歡喜,說請範成和尚介紹他老在那裏講經。開講的日子,是在農曆叁月初一起。先講金剛經:次講彌陀:後講地藏經:足足講了一個月。他老的梵音嘹喨,辯才無礙。
當時那裏的人,向來未聞佛法,不知佛是覺義,經過他老這次布施法味,始知佛陀是個天上人間最偉大和最超群的人格。這是他老開大座講經的首次。
(叁)建寺安僧的前後
老法師發起修廟,最初是在營口楞嚴寺;其次是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沈陽般若寺;綏化法華寺;青島湛山寺;天津複興大悲院,這幾處規模比較大。還在東北修十幾處小廟。
他老自從離開觀宗寺回到北方,一向就爲這些事忙碌。這固然是因緣所使,但也須要有人。如果沒有其人,恐怕因緣還歸因緣,道場不易成就。所以凡事必須有人,有人事情方可成功。否則的話!不說修大廟不能成功,就算修個小茅蓬,恐怕也難成就的。
先從營口修楞嚴寺說起,他老發起修楞嚴寺的因緣,是在民國十年的當兒,(一九二一)他老在井陉縣講完經後就回到北京。那時奉天省的萬壽寺,要准備辦學,請他老擔任主講。因爲他老的願力,是以建寺安僧和辦學。現在既有這因緣,所以毫不猶豫一口就答應,在萬壽寺講了叁年經,造就學僧二十幾位。
本來這裏所說的是修廟,爲什麼要說到辦學呢?因爲修廟和辦學,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就是爲著要辦學,所以才說到修廟。
事情是這樣,當他老在北京答應萬壽寺辦學,不久就要到奉天講學。但要到奉天必經過營口,因爲營口居在北平奉天的中間。他老一到了營口,遇著舊時在宣講堂的幾位朋友,那就是王志一、陸炳南、和于春圃等好幾位居士。
過去他老在營口宣講堂,一方面講些孔、孟之道和因果報應給地方上的人聽。一方面和堂內幾位志同道合的居士,同在一起研究楞嚴經,研究已有七八年之久。後來他老去出家,他們幾位還是繼續研究著。他們對于佛學頗有心得,唯鑒營口沒有佛法,雖然有一二處小廟,幾個出家人,可是這幾個出家人,差不多和普通人一樣,不說沒有佛法的知識,就是佛教普通的事他們也不懂。
就因爲這樣,所以他們幾位居士,想在營口弘揚佛法。同時還爲著老法師曾在那裏研究楞嚴經多年,要爲老法師作一個紀念。因此,他們幾位就對地方人提倡,請老法師在營口建立一所楞嚴寺。
至于修廟的經過,前後經過了十年,才把這座莊嚴壯觀的楞嚴寺修好。計全寺的殿堂,有山門,天王殿,鍾鼓樓,大殿,藏經樓,法堂,後院,丈室,齋堂,伽藍殿,祖師殿,庫房,司房,學校,講堂,水陸壇,大寮,客堂等,一切都次第落成。後來在這裏辦一所佛學院,造就弘法的人才。爲著辦學起見,才在營口修廟。這是他老修廟安僧的首次。
關于他在哈爾濱修極樂寺,和修長春般若寺,以及其他十幾處的修廟經過,因爲限于時間與篇幅,都略而不談,現在只把青島湛山寺修工說一說。
青島,在過去的一百年前,還沒有佛法,原來是一個漁村。後來開辟爲海港,水陸交通很方便,各處的商人都雲集在這裏,尤其是經過德國占領後的建設,市區更爲繁榮。滿山遍野都栽滿林木,風景很好。而且經過他老在這裏修了一所湛山寺,更和青島添了不少的色彩,不愧爲國內一個名勝。
在民國二十年(一九叁一)的夏天,有葉遐庵(恭綽)和陳飛青兩位護法,在青島避暑,認爲青島乃水陸交通的商埠,華洋雜處在一起,市內有很多外國的教會。雖然這裏是中國地方,可是沒有中國的佛廟,只有一個天後宮。從風景方面來說,似乎不壯觀瞻。因此,就有青島修廟之議了。
在那時候,有陳研卿居士,梁少廷居士,都在海關作事。陳居士當文牍:梁居士管賬務:他們兩位和葉遐庵居士同鄉。梁居士在天津海關辦事時,常常到念佛堂念佛。一經到了青島,原來青島沒有佛堂,他就有心想在青島成立一所念佛社,于是和葉居士說,讓他出基地。當時葉居士的意思,認爲青島雖是中國的領土,而且水陸交通很方便,可是沒有一個中國廟,想修一處大廟。乃對梁居士說:念佛社這點小事,用不著來找我。青島是一個水陸交通的大商埠,雖爲中國領土,外國的教會林立,但沒有一處中國廟。我現在想在這裏修個大廟,你修念佛社我不管,如果想修大廟的話,我就出來幫忙。同時要按著一定的計劃,不要亂出主意。梁聽葉說完,當然很歡喜,說道:「這樣更好,恐怕我們的力量達不到」。葉說:「不要緊,這事由我來發動」。之後,葉居士即通知各有關系的善信,和在青島幾位有力量的朋友,在交通大樓開籌備會,這回在會場就捐了一萬余元。以後葉居士又在外埠募了一筆款:又蒙青島市市長胡若愚先生,撥給一塊公地,作爲修廟的基地,並且准免半數的租金,後來胡市長辭職,沈鴻烈先生繼任。他們對佛法都很發心護持。還有膠濟鐵路委員長葛光廷先生。對修廟的事也極幫忙。在辦事方面,竭力予以方便。這樣一來,青島湛山寺修廟的工程,就來得非常快,不到幾年的時光,就把全部修好了。
湛山寺的殿堂僧舍,全部計有前山門,天王殿,大殿,藏經樓,法堂,後殿,方丈室,講堂,齋堂,僧寮,執事寮,庫房,廚房,工人房,男居士念佛堂,(專供男居士念佛)女居士念佛堂。(專供女居士念佛,男人不得參加)除此之外,還有藥師塔,放生池和一座新樓,全部將近二十處。
據他老對我們同學說:「我叁十幾年的修廟,沒有一處同修湛山寺這樣痛快,可說一帆順風,沒有多大困難,前後經過只有數年,就把全部修好。
他老除了在青島修湛山寺之外,還在市區內修一個湛山精舍。他老每逢在青島市講經,就是在這裏講的。
關于他老建寺安僧的事,前後建寺大小二十幾處。能在這些一地方安心辦道的出家人,爲數在一千幾百人以上。
(四)創辦僧俗的教育
他老創辦僧俗教育的動機,是這樣的。他老對我們同學說:「凡事必須以人才爲重要,無論什麼事,只要有了人才就可以辦得到,做得好。否則的話,如果沒有人才,不說什麼事都辦不到,就是做也做不好。人是一切事物的原動力,出家在家都是如此。父兄給子弟留下萬貫家財,沒有人也保守不住。
拿佛法來說,也是同樣的。只要有人…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