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追思录▪P16

  ..续本文上一页之无死,随缘示寂,入般涅槃。则知老人色身虽已灰烬,法身(舍利)永在人间,诚末世中之耆年硕德真善知识,其必先圣乘愿再来也。

  

  时当末法,众生业重,有力造恶,无能脱苦,恳祷师尊不舍弘誓,伏期乘愿再来,法灯遍照,普度迷途群萌!

  

  

  为纪念倓公法师示寂

  

怀西

  一代法门龙象,现今香江佛教中流砥柱,海外驰名之当代高僧──湛山老人,不幸已于六月廿二日下午六时十分,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丧息播出,不但是港九四众弟子失去一位明眼大善知识;亦可说是我海内外佛教同仁失去了一颗无价之宝的摩尼珠,更为重要!何以见得?试看,在香港千万富翁,俯仰即是,数千万家财的人真是不可算数的多,这有什么奇怪呢?

  

  然而,能够以德化人,自他两利,令未信佛者生信,教化无数的人,皈敬三宝,而为我佛门正信弟子。进一步令已信者,深解如来教法,知道离苦得乐,出生死入涅槃,超凡入圣之无上法门,这种为法化度众生之大德,在香港佛教界,能有几人呢?我敢武断的说一句:「届指可数,真是少之又少,不可多得之稀有了」。

  

  众所周知,倓老虽在中年,始发心舍俗出家。但自四十四岁观宗受具,回华北后,便开始弘法利生,作狮子吼,讲经说法,座无虚席:创建重兴大小寺院,不下数十处,依期开坛传受三坛大戒,安单接众,办学赠医施药,救济灾民,培教僧材,数十年间,所做轰轰烈烈的佛教事业,可说是复兴东北各省佛教的一位中流砥柱,佛门之大功臣。关于倓老一生利生的丰功伟绩,详见影尘回忆录,不必笔者多饶唇舌,搬弄笔墨了!

  

  闲言说过,现今再换转笔头,继续归回正传。当时我们得入弘法,亲近久慕的湛山老人,自感三生有幸。不但时睹慈颜德相,又能朝夕亲闻妙法,内心真觉万分幸甚。倓公老人,在我亲近的一年时光中,对我印象最深而为其他大德之特出者,共有二点;(一)是年逾古稀,其精神之充沛,和声如洪钟,终日言谈达八九小时,不但声无改变,同时精神亦没有丝毫疲倦,这是特点之一。(二)、是思想新颖,决对没有一般老年人的顽固头脑。在宣讲经教时,全无门户知见,此为特点之二。

  

  尤其最值我们后学敬仰的,就是说法时,不论对任何根性的人,祇要坐下去听法、虽二三小时,不但全无倦意。就是在未听讲前,自觉晕昏欲睡,可是听到雷鸣的说法声,马上像注射了一针兴奋剂似的,立刻感到精神充沛,睡意全消。由此足见老人说法之吸人入神,辩才无碍,以口若悬河,不加思虑,滔滔不绝来形容,十分吻合。尤以讲到生动处,像龙飞凤舞,说至恢谐时,令人笑口常开,置身其间,如坐春风,身安心轻,法喜充满,得未曾有。我们住院期间,他老人家,担任法华讲席,所讲一字一句,出言吐语,全出自性体悟,绝不拾前人慧齿和注疏,但依法华之会义科判。而发挥经中要旨,却有其独到处,大有智者大师,得证法华旋陀罗尼三昧之后,九旬谈妙,超越古今。故解法华,自有真知灼见,可惜当时我们都没有写笔记,错过此一良机,至今思之,成为生平憾事。

  

  也许有人要问:何以湛山老人,中年出家,而宣讲法华,独具高见,发经幽秘,纵然平日对一般初入佛门之在家信徒,演讲通俗佛理,亦能启发信心,普沾法益呢?此乃老人生平修持有功,心境清泰,心念纯正,远离颠倒梦想,定慧现前,止观均等,行解相应,动静一如。因此,不少海内外,文人学士,高见大德,每提经中疑难,宗门密语,佛学理性等问题,均能随问随答,不加思量分别,随口对答如流。而请问人,事后细心研究,均能契合,佛语祖言,毫无违背经意。故对请法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此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人向他老人家学习的地方,例如对学人,具有诲人不倦,谆谆善诱之精神;凡是信徒供养之菜仪,多作印经,放生,救济贫穷,自己从不储蓄分文。在未南来香港之前,所建寺安僧,开坛传戒,培育僧材,举办贫民义学,诊医施药事业,都很吻合当代宗门泰斗──虚云老和尚之风度。

  

  虚云和尚一贯作风,就是:自己决不创立新道场,纵然是很有名气的祖师道场,如在城市,亦非个人愿力重兴之对象。他所中兴的都是森林寺院,例如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江西云居山,都是深山野岭,此则和湛山老人有别。但是每一寺院重修完成,举一贤德住持,功成身退之解脱,却不约而同了!

  

  倓老亦常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示人,含意颇深。试想,一般不信佛法的俗人,你要他们做到这六字,真是难于登天。否则,决不会每日打开报纸,尽是些杀、盗、淫、妄的新闻登出。因为世人都看不破,放不下,故有谋杀,抢劫、奸淫、欺骗各种伤天害理,埋没良心,做出和禽兽不如的荒唐行为,结果不但心不清净,烦恼忧愁,还使自身受到法律的裁制,这样一来,身心都失去了自由,还谈什么自在不自在呢?

  

  所以一位真善知识,有德高僧,虽言出平淡浅显,而意义却非常含蓄和殊胜;故此凡是明眼知识,他的一言一行,具有真知灼见,学人能从中领略一言半句,终身受用无尽,生前固堪为人师表,死后更可作末世规范。

  

  综观倓老之一生德业,不论个人修持、学问、德业、一切的一切,均能言行相符,更吻合其本人常示学人之六字开示。且看,其住世也!从初发心看破红尘、舍弃家庭、放下身心、观宗学教;且至华北大弘法化、普利群萌、大开无遮法门、广建寺院学舍,一旦南渡因缘成熟,卓锡香江,重振宗风,法雨宏施。一看破故,由北至南;一放下故,不恋旧业,故能身心自在,届住一隅也。

  

  自知化缘已尽,幻质息隐时至,同样作如是观,所谓:「看破自身臭皮囊,放下身心生安养。」故能临终数小时前,趺坐入定,托化而去,这是何等手眼!如何的解脱自在!非生平修持有素,密行高远,岂能说去便去,毫无留恋吗?

  

  何况七七期过,火化之后,五色舍利,四五千粒,更能证明湛山老人,实乃不可多得之佛门尊宿啊!更愿吾公不舍大悲,倒驾慈航,早入娑婆,度诸轮转。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佛历二五○七年九月朔日写于北角旅次。

  

  

  倓虚大师出家后的略史

  

定因

  

  绪言

  末法时代,众生福薄。佛教中的大德,一位一位先后相继都走了。(听说海山老法师昨天亦示寂)记得旧年农历五月十三那天,东林念佛堂的开山祖(定西大师),就告离开这个五浊的恶世。今年农历六月廿二那天,华南学佛院的院长,(倓虚大法师)也就永别这个东方之珠的香港。今后的佛教,尤其是香港的佛教,要怎么办!这不但是香港佛教的损失,也是全世界佛教的损失。这不但是末法众生的福薄,也是我们同学的业障深重。

  

  我是亲近倓公学教成绩最差的一个有名无实的学生,而且亲近得很晚。故对他老一生的弘化事业,知道得很少。本来他老毕生卫教为人的丰功伟德,已有诸位法师的刊载,用不着我来多嘴。不过,在香港佛教杂志社热忱专刊之下,我又不得不略说几句,现在分述在后。

  

  (一)出家学教的经过

  

  他老壮年时,就知道三界是无安。犹如火宅一般样。同时又体会到「诸法无常」的境界。从那时起,就有心出家。所差者,说是没有遇到出家的机会。他老那时在营口开药店,每在业余的时侯,悉心钻研楞严径,感觉楞严所谈的道理,非常丰富和圆满究竟。不过那时他老还不明白楞严宗旨的归趣,可是知道经中所说的,对于世道人心确有好处。在这情形之下,他老就想把这部楞严经流通于世,使普天之下的人类,个个都得到楞严的好处。不是这样,人类的痛苦,那就永远没有了期了。

  

  话又说回来,他老虽有这样伟大的心愿,不过那时他老对于这部楞严经,始终还没有澈底明白。想出家去参学吧,不知道从何处去?不去参方吧,那里又没有地方可领教,怎么办呢?听说他老这时内心很不好过,犹如哑人吃黄莲,有说不出的痛苦。

  

  到了民国三年,(一九一四)他老知道北京西北怀柔县,有个净土道场,那就是红螺山的资福寺。寺中的主持,听说是位解行并重目足相资的大德。资福寺的常规,每年夏天讲楞严和法华等经,冬天结七念佛,年年如是,没有更改。那年夏天正遇宝一后堂在那里讲法华经,因此,他老就到红螺山闻法。

  

  那天早晨到了红螺山,资福寺的知客师认识他老,知道他老是个研究楞严有素的居士,故对他老特别客气,很照顾他老,一切都很方便。在这时,他老就准备跟宝一后堂出家,可是这次出家没有出成,原因是有人把他老出家的动机说破,因此发生了障碍。

  

  到了民国六年的时侯,(一九一七)他老那年已经四十三岁,在营口开药材店,每天除了看经外,常常出门给人看症。遇着有钱人,看症吃药全部均收费,遇着穷苦人,连施医赠药,分文皆不取。同时,对于社会的慈善事业,他老都很发心作,而且很慷慨。这种为地方上谋幸福,不遗余力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不已啊!

  

  有一次,他老从街上回店,看见店里的柜台上,放看一张名片,上面写一行小字,「天津东南城角清修院住持──清池。他老看见这片子,心里有点喜不自胜,即问店里的人:「这片子是谁留下?人那里去」?店里的办事人说:「刚刚来了一个化缘的和尚,个子长得很高,因为你不在家,他就走了,说待一会再来」。

  

  当时他老想看,片子虽是清池和尚,但化缘的人绝对不是他本人,原来他老认识清池和尚是个小个子。

  

  到了下午,那位化缘的…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