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追思錄▪P19

  ..續本文上一頁型。不慧受恩深重,今四衆刊印專集,紀念師恩,余安能無言,謹就記億所及,略敘梗概,藉表哀思。

  

  (二)聞法皈依

  

  回憶民國叁十五年(一九四六)秋天,天津佛教人士敦請倓公講演大佛頂首楞嚴經,于複興大悲院。四衆圍繞,座無虛席,我也參加了法會,那是我第一次聽聞老人宣說經法。老人辯才無礙,聲如洪鍾,口若懸河,妙語如珠,真是聞所末聞,如飲甘露,如饫醍醐,有說不出的愉快!于是乃懇王能元居士,介紹皈投座下,蒙老人攝受,賜法名,「能幸」。並開示我,皈依叁寶,發菩提心之種種利益,這是我初步入佛門的因緣。

  

  (叁)介紹出家

  

  一九四七年,我見到天津大覺興善寺,傳受千佛大戒報單,出塵之念油然而生,乃發心投師出家。複蒙老人慈悲介紹大悲院方丈慧閑上人,爲我剃度恩師。承倓公德光加被,成就我這段殊勝因緣,此恩此德,沒齒難忘!

  

  (四)求學失望

  

  一九四九年,我到南華親近虛雲老和尚,聞倓老法師,應香港佛教人士恭請,莅港創辦華南學佛院的佳音。農曆四月初八戒期圓滿後;同律真法師,離開南華,抵達香港,一心親近倓公座下,聞法受益,惜因學院滿額,未能加入,無奈到東普陀挂搭行堂。

  

  一九五○年,適超塵大師,由大嶼山下來,與我和道海法師說:「你們想住茅蓬?我的茅蓬借給你住,山上臨時吃用都有。」我們遇到這種好機會,遂即領謝。九月初九上山,十月初一下午來人送信,說我恩師,命在旦夕:「慧閑恩師于一九四九年到港依止倓公。)突聞噩耗,五內皆崩,翌晨早七時許已告圓寂。由此因緣與諸法師相識更深,經吳蘊齋居士募到了常年道糧,事後回山,專修淨業,將滿叁載,華南學佛院招第二期學僧的佳音傳來。

  

  (五)親教受益

  

  一九五二年,華南學佛院,第二學期招生,經吳蘊齋老居士介紹,我與道海法師,忝列老人門牆,得受法益。本院的課程,由院長倓老法師,講授妙法蓮華經,講經以前,先開示學僧修習止觀的法要,領衆靜坐十五分鍾,開靜授課。還有楞嚴經,摩诃止觀,教觀綱宗,各門課程,另有輔講法師擔任授課。自從入學,承蒙老人愛護,諄諄教誨,于此叁年當中,聽經聞法,熏陶鉗錘,使我對于佛學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身心亦感覺非常愉快,不知不覺,轉瞬叁年,畢業後,同學們紛紛到各地弘法。

  

  一九五六年,我同默如法師,飛往仰光朝拜大金塔,適逢世界佛教大學成立,招考國際青年學僧,我們亦得入學,實行學習原始佛教。約一年,該校因經濟困難,宣告停辦,各國比丘皆返本國,我們依例重返香港,再依倓公老人座下,修學佛法。

  

  一九五八年,老人鑒于港九學佛人士,日漸增加,欲研究佛學者,苦無參考經書可資借鏡。市內雖設有公私圖書館數處,但釋典寥若晨星,尤其清寒學佛人士,終日困于衣食,無暇至深山蘭若,參訪問道,又無經書可資研究,至堪憐憫,乃于九龍界限街創設中華佛教圖書館,搜集佛教經書數萬卷,任人借閱。並于每星期日晚,親自主講大乘經典,大霈法雨,度人無算,不慧蒙老人慈悲,濫竽館員之職,曆時數年,不慧得粗識佛法,略解教義者,皆老人教育栽培之力也。師恩罔極,愧無寸報,迄今思之,能不泫然。

  

  (六)自行

  

  老人嚴淨毗尼,叁業清淨,四威儀中,言行一致,每日定課,早晨禮佛後,持大悲咒四十九遍。吃早粥後,誦大乘妙法蓮華經一卷。晚間誦佛說阿彌陀經一遍,定數念佛一萬聲。無論如何忙,每日定課一點不誤,余時研究經典,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老人此種行持,實堪作後人的矜式。

  

  (七)化他

  

  館長倓公老人,由本館開慕以來,每星期日講經,雖八十幾歲高齡,寒暑無間,爲法忘軀,毫無厭倦,經四年余,大佛頂楞嚴經全部圓滿講完,均經錄音並弟子筆記,如有喜聞法音者,可來館轉錄。諸方來館參訪者,老人慈悲和藹,應機說法,以深入淺山的道理,開示令入佛之知見,直趣薩婆若海之正途,聲若洪鍾,樂說無礙,凡聞法者,如夢初醒,不愧稱爲現代大德,佛教高僧,所度的衆生,實難統計,若非乘願再來者,何能如此。

  

  (八)叁不朽

  

  老人一生獻身佛教,于佛法未發展的地方,建立了數十梵剎,規模大的,例如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營口楞嚴寺,青島湛山寺,天津大悲院,都是極備莊嚴的諸大叢林,老人在東北傳授千佛大戒數次,每次戒弟子逾千衆,受老人感召而出家者,不下數百人,于東北華北創辦佛學院,及平民中小學十余處,此不但爲佛教發揚光大,立下千古不磨的功勳,而且于國家曆史上,也留下光榮一頁。

  

  老人之智慧德業,更非是一般人所比擬的,據我所知者,平時受到信士供養的淨資,皆隨時分作叁項支配,一是塑佛菩薩相,印送佛經,二是買放水陸生命,數如恒河沙,叁是救濟貧乏,自己不私積蓄,看破放下自在,這六個字,真是說到作到。我相信老人的德業,劫石可以消殒,德業是永遠常存的。

  

  老人著作等身已梓板流通問世者,有金剛經講義。大佛頂經妙玄要旨。大乘起信論講義。心經講錄。傳佛心印記注釋義。始終心要。念佛論。永嘉大師證道歌略解。僧璨大師信心銘略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普賢行願品隨聞記。湛山文鈔,讀經隨筆。影塵回憶錄等十余種。遺稿尚有十余萬言,待機付梓。所講心經、楞嚴、金剛,均全部錄音,此是老人立言,永留在人間,恩澤後學。

  

  (九)生時與圓寂的瑞相

  

  光緒元年六月初一日,是大師的誕生良辰,生來特殊,喜端坐,異于常人,襁褓時即會說「吃齋」二字,若非再來人,何堪如此。

  

  癸卯年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時半,對侍者說:「把我扶起來坐好,我要走了。」侍者扶老人坐起,問:「老法師這樣坐舒服嗎?」答:「舒服。」大衆誠懇念佛,給老人助念。下午二時許,有人說老法師坐著吃力,不如請他老躺著舒服,侍者扶老人躺下,不久,老人用兩手表示,還要坐起來,遂又將老人扶起,正身趺坐,手結彌陀印,一心念佛,如入禅定。至下午六時十五分鍾,在大衆念佛聲中,舍報圓寂,與衆永別。是時四衆圍桡,痛失導師,佛聲與泣聲並作,適天雷震動,大雨傾盆,人天同悲,一代大德,就此進入常寂光中,繼續七期念佛圓滿,遂于八月十二日舉行茶毗大典,港九佛教,四衆弟子到祭者叁千余人。荼毗後。所獲五彩舍利,五千余粒,燦爛奪目,甚爲稀有。大乘菩薩,法門龍象,示生示滅,現身說法,永遺榜樣于世間,普被群萌。

  

  (十)結論

  

  曾記得老人開示我等:「誰具大慈悲心,誰是如來入室弟子。誰忍辱持戒,誰能荷擔如來家業。誰通達諸法空相,誰能登法王寶座。」老人之遺言,永爲我的座右銘。

  

  經雲:「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座遍叁千,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恩者。」追思大師栽培之深恩,唯有遵大師之遺教,依法修行,鞠躬盡瘁,弘法利生,以報深恩于萬一。

  

  

一九六叁年癸卯十月叁日寫于中華佛教圖書館。

  

  

  大師去矣願再來

  

妙境

  

  去年五月十叁日,定公阿合黎逝世,今年六月二十二日,我戒和尚(亦是師祖)倓公大師,又複舍報,離此濁世!深感有爲無實,無常力大!法樹摧折,法雲散滅!衆生失依怙,法門失棟梁,不勝悲悒之至!

  

  大師,一代宗範,法門領袖,剃度于印魁尊宿,學法于谛公座下。先儀軌遼東,後弘教華南,中期駐錫華北,亦曾遠化西安;法幢所至,靡不影從,聞風歸仰,至德難量!

  

  妙境出家時晚,隨學不久:兼以器鈍識昏,不克盡述高德。茲將所知少分,謹志如下:

  

  定公阿阇黎在世時,常贊大師勝德甚多。余今尚能記憶者,有叁德焉:

  

  一、大師主持哈爾濱極樂寺時,定公阿閣黎爲監院。一日有優婆夷來頂禮大師,請說法要。大師遂即饬淨人請定法師來。而定公因事來遲,大師乃曰:「適間但來一優婆夷,共語法語。請爾來同坐,以護人意;但彼已辭去,爾始至來。有何等要事不能即來?此後如再有此類事,請以此事爲最要之事雲」:定公複述其于此事之感想曰:「我與倓老,同住多年,經事甚夥;此事最令人五體投地者也」:此爲大師之戒德!

  

  二、民國十八年極樂寺傳戒,請谛閑老法師爲戒和尚。一日,大師自將所著大佛頂經妙玄要旨呈閱。谛老讀後:遞其隨來之法師,便語大師曰:「甚好」!隨來之法師讀後;白谛老曰:「我侪隨學已五、六年,自覺不能爲此文。倓師但來觀宗寺學習叁年,何故即有如此程度」?谛老答曰:「此是再來人,豈一般可比耶」!此爲大師之慧德!

  

  叁、大師主持湛山寺時,青島市中,有一茅屋,一道者居之,甚不整潔。市政府長官,偶一經過,目遇之而不悅,一日來寺與大師言:「我欲驅道者,出市區之外,可乎?因青島市,乃中國名勝地區,常有外國客人遊覽,彼難堪之境界,有礙觀瞻雲雲」:大師對曰:「彼道者,少欲知足,修其道法,亦世間難得之人。如被逐出市區之外,住處則成問題。化緣造房,亦非易事。如此爲有礙觀瞻,不符名勝之譽,不妨由長官通知道者令改造好房。彼由長官之命令,化緣亦必較爲容易之雲」,此後該長官,特別敬重大師;並傳聞:常贊大師乃一有德之僧:此爲大師之慈德!…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