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型。不慧受恩深重,今四众刊印专集,纪念师恩,余安能无言,谨就记亿所及,略叙梗概,藉表哀思。
(二)闻法皈依
回忆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秋天,天津佛教人士敦请倓公讲演大佛顶首楞严经,于复兴大悲院。四众围绕,座无虚席,我也参加了法会,那是我第一次听闻老人宣说经法。老人辩才无碍,声如洪钟,口若悬河,妙语如珠,真是闻所末闻,如饮甘露,如饫醍醐,有说不出的愉快!于是乃恳王能元居士,介绍皈投座下,蒙老人摄受,赐法名,「能幸」。并开示我,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之种种利益,这是我初步入佛门的因缘。
(三)介绍出家
一九四七年,我见到天津大觉兴善寺,传受千佛大戒报单,出尘之念油然而生,乃发心投师出家。复蒙老人慈悲介绍大悲院方丈慧闲上人,为我剃度恩师。承倓公德光加被,成就我这段殊胜因缘,此恩此德,没齿难忘!
(四)求学失望
一九四九年,我到南华亲近虚云老和尚,闻倓老法师,应香港佛教人士恭请,莅港创办华南学佛院的佳音。农历四月初八戒期圆满后;同律真法师,离开南华,抵达香港,一心亲近倓公座下,闻法受益,惜因学院满额,未能加入,无奈到东普陀挂搭行堂。
一九五○年,适超尘大师,由大屿山下来,与我和道海法师说:「你们想住茅蓬?我的茅蓬借给你住,山上临时吃用都有。」我们遇到这种好机会,遂即领谢。九月初九上山,十月初一下午来人送信,说我恩师,命在旦夕:「慧闲恩师于一九四九年到港依止倓公。)突闻噩耗,五内皆崩,翌晨早七时许已告圆寂。由此因缘与诸法师相识更深,经吴蕴斋居士募到了常年道粮,事后回山,专修净业,将满三载,华南学佛院招第二期学僧的佳音传来。
(五)亲教受益
一九五二年,华南学佛院,第二学期招生,经吴蕴斋老居士介绍,我与道海法师,忝列老人门墙,得受法益。本院的课程,由院长倓老法师,讲授妙法莲华经,讲经以前,先开示学僧修习止观的法要,领众静坐十五分钟,开静授课。还有楞严经,摩诃止观,教观纲宗,各门课程,另有辅讲法师担任授课。自从入学,承蒙老人爱护,谆谆教诲,于此三年当中,听经闻法,熏陶钳锤,使我对于佛学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身心亦感觉非常愉快,不知不觉,转瞬三年,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到各地弘法。
一九五六年,我同默如法师,飞往仰光朝拜大金塔,适逢世界佛教大学成立,招考国际青年学僧,我们亦得入学,实行学习原始佛教。约一年,该校因经济困难,宣告停办,各国比丘皆返本国,我们依例重返香港,再依倓公老人座下,修学佛法。
一九五八年,老人鉴于港九学佛人士,日渐增加,欲研究佛学者,苦无参考经书可资借镜。市内虽设有公私图书馆数处,但释典寥若晨星,尤其清寒学佛人士,终日困于衣食,无暇至深山兰若,参访问道,又无经书可资研究,至堪怜悯,乃于九龙界限街创设中华佛教图书馆,搜集佛教经书数万卷,任人借阅。并于每星期日晚,亲自主讲大乘经典,大霈法雨,度人无算,不慧蒙老人慈悲,滥竽馆员之职,历时数年,不慧得粗识佛法,略解教义者,皆老人教育栽培之力也。师恩罔极,愧无寸报,迄今思之,能不泫然。
(六)自行
老人严净毗尼,三业清净,四威仪中,言行一致,每日定课,早晨礼佛后,持大悲咒四十九遍。吃早粥后,诵大乘妙法莲华经一卷。晚间诵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定数念佛一万声。无论如何忙,每日定课一点不误,余时研究经典,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老人此种行持,实堪作后人的矜式。
(七)化他
馆长倓公老人,由本馆开慕以来,每星期日讲经,虽八十几岁高龄,寒暑无间,为法忘躯,毫无厌倦,经四年余,大佛顶楞严经全部圆满讲完,均经录音并弟子笔记,如有喜闻法音者,可来馆转录。诸方来馆参访者,老人慈悲和蔼,应机说法,以深入浅山的道理,开示令入佛之知见,直趣萨婆若海之正途,声若洪钟,乐说无碍,凡闻法者,如梦初醒,不愧称为现代大德,佛教高僧,所度的众生,实难统计,若非乘愿再来者,何能如此。
(八)三不朽
老人一生献身佛教,于佛法未发展的地方,建立了数十梵剎,规模大的,例如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寺,青岛湛山寺,天津大悲院,都是极备庄严的诸大丛林,老人在东北传授千佛大戒数次,每次戒弟子逾千众,受老人感召而出家者,不下数百人,于东北华北创办佛学院,及平民中小学十余处,此不但为佛教发扬光大,立下千古不磨的功勋,而且于国家历史上,也留下光荣一页。
老人之智慧德业,更非是一般人所比拟的,据我所知者,平时受到信士供养的净资,皆随时分作三项支配,一是塑佛菩萨相,印送佛经,二是买放水陆生命,数如恒河沙,三是救济贫乏,自己不私积蓄,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真是说到作到。我相信老人的德业,劫石可以消殒,德业是永远常存的。
老人著作等身已梓板流通问世者,有金刚经讲义。大佛顶经妙玄要旨。大乘起信论讲义。心经讲录。传佛心印记注释义。始终心要。念佛论。永嘉大师证道歌略解。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普贤行愿品随闻记。湛山文钞,读经随笔。影尘回忆录等十余种。遗稿尚有十余万言,待机付梓。所讲心经、楞严、金刚,均全部录音,此是老人立言,永留在人间,恩泽后学。
(九)生时与圆寂的瑞相
光绪元年六月初一日,是大师的诞生良辰,生来特殊,喜端坐,异于常人,襁褓时即会说「吃斋」二字,若非再来人,何堪如此。
癸卯年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时半,对侍者说:「把我扶起来坐好,我要走了。」侍者扶老人坐起,问:「老法师这样坐舒服吗?」答:「舒服。」大众诚恳念佛,给老人助念。下午二时许,有人说老法师坐着吃力,不如请他老躺着舒服,侍者扶老人躺下,不久,老人用两手表示,还要坐起来,遂又将老人扶起,正身趺坐,手结弥陀印,一心念佛,如入禅定。至下午六时十五分钟,在大众念佛声中,舍报圆寂,与众永别。是时四众围桡,痛失导师,佛声与泣声并作,适天雷震动,大雨倾盆,人天同悲,一代大德,就此进入常寂光中,继续七期念佛圆满,遂于八月十二日举行茶毗大典,港九佛教,四众弟子到祭者三千余人。荼毗后。所获五彩舍利,五千余粒,灿烂夺目,甚为稀有。大乘菩萨,法门龙象,示生示灭,现身说法,永遗榜样于世间,普被群萌。
(十)结论
曾记得老人开示我等:「谁具大慈悲心,谁是如来入室弟子。谁忍辱持戒,谁能荷担如来家业。谁通达诸法空相,谁能登法王宝座。」老人之遗言,永为我的座右铭。
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追思大师栽培之深恩,唯有遵大师之遗教,依法修行,鞠躬尽瘁,弘法利生,以报深恩于万一。
一九六三年癸卯十月三日写于中华佛教图书馆。
大师去矣愿再来
妙境
去年五月十三日,定公阿合黎逝世,今年六月二十二日,我戒和尚(亦是师祖)倓公大师,又复舍报,离此浊世!深感有为无实,无常力大!法树摧折,法云散灭!众生失依怙,法门失栋梁,不胜悲悒之至!
大师,一代宗范,法门领袖,剃度于印魁尊宿,学法于谛公座下。先仪轨辽东,后弘教华南,中期驻锡华北,亦曾远化西安;法幢所至,靡不影从,闻风归仰,至德难量!
妙境出家时晚,随学不久:兼以器钝识昏,不克尽述高德。兹将所知少分,谨志如下:
定公阿阇黎在世时,常赞大师胜德甚多。余今尚能记忆者,有三德焉:
一、大师主持哈尔滨极乐寺时,定公阿阁黎为监院。一日有优婆夷来顶礼大师,请说法要。大师遂即饬净人请定法师来。而定公因事来迟,大师乃曰:「适间但来一优婆夷,共语法语。请尔来同坐,以护人意;但彼已辞去,尔始至来。有何等要事不能即来?此后如再有此类事,请以此事为最要之事云」:定公复述其于此事之感想曰:「我与倓老,同住多年,经事甚伙;此事最令人五体投地者也」:此为大师之戒德!
二、民国十八年极乐寺传戒,请谛闲老法师为戒和尚。一日,大师自将所著大佛顶经妙玄要旨呈阅。谛老读后:递其随来之法师,便语大师曰:「甚好」!随来之法师读后;白谛老曰:「我侪随学已五、六年,自觉不能为此文。倓师但来观宗寺学习三年,何故即有如此程度」?谛老答曰:「此是再来人,岂一般可比耶」!此为大师之慧德!
三、大师主持湛山寺时,青岛市中,有一茅屋,一道者居之,甚不整洁。市政府长官,偶一经过,目遇之而不悦,一日来寺与大师言:「我欲驱道者,出市区之外,可乎?因青岛市,乃中国名胜地区,常有外国客人游览,彼难堪之境界,有碍观瞻云云」:大师对曰:「彼道者,少欲知足,修其道法,亦世间难得之人。如被逐出市区之外,住处则成问题。化缘造房,亦非易事。如此为有碍观瞻,不符名胜之誉,不妨由长官通知道者令改造好房。彼由长官之命令,化缘亦必较为容易之云」,此后该长官,特别敬重大师;并传闻:常赞大师乃一有德之僧:此为大师之慈德!…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