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追思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倓老的軀幹,完全是北方典型的,高高的個子,配上一對亮閃閃的眼睛,給人初見面的印象,是個能幹的人物。事實也證明我的判斷不錯,他一生輝煌成績,是一種良好的佐證。

  

  

二十六年秋,蘆溝橋戰事爆發,日寇大舉入侵,華北,上海相繼陷落,那時侯,在淪陷區裏的人民,完全失去自由,尤其是上海這一個華,洋混雜的地方,日寇的「特工」,活躍得很厲害,我爲了減少麻煩起見,盡量減少與諸方接觸,所以我與倓老見過那次面以後,也沒有再到華北去親近他。

  

  

叁十六年,東北戰爭爆發,我很躭心住在那兒的倓佬,後來,聽說他回到華北,仍然在青島與北平之間,繼續他未竟的宏願──弘揚佛法,普度衆生。叁十八年,大陸版圖變色,很多長老耆宿,在急劇的動蕩裏,和他們失去了連系,後來聽說倓老已抵達香港,使關心他的人,心裏放下了很多。

  

  

前數年,臺南湛然精舍的慧峰法師向我提起,擬接倓老來臺弘法,我極表贊同,以倓老的聲望來領導臺灣佛教,那是最適當不過的人選,相信他佬在不久的將來,會把臺灣佛教帶上康莊的大道。

  

  

我歡迎他來臺的原因,是由于他做事的經驗和過去對佛教的卓越貢獻,經他自己創辦的道場:有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沈陽般若寺,綏化法華寺,青島湛山寺,天津大悲院(複建),都是大叢林式的;東北還有十幾處的小道場,也都經他佬一人苦心經營創辦出來的。佛學院方面有:哈爾濱極樂寺佛學院,青島湛山寺佛學院,天津大悲院佛學院,沈陽般若寺佛學院,北京彌勒院佛學院,西安大興善寺佛學院,香港華南學佛院。普通學校有:哈爾濱極樂寺佛化中學一所,長春般若寺附設小學,幼稚園各一所,青島湛山寺成章小學一所,這種斐然的成績,在佛教史上,殊爲罕見。

  

  

當時,我很願意協助他佬辦理入境手續,後來據慧峰法師說,因他佬年事已高,香港方面不放心他佬遠行,故此作罷。這對臺灣的佛教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偌大的損失。

  

  

本來,這次「中佛團」出國訪問的第一個目的地,就是香港,原定六月廿日由臺北出發,六月廿六日才到泰國。後來因爲團員中有出國手續尚未辦妥,把到香港的日期躭擱,只好把日程表重新調整,先到泰國,等到回國前夕,才至香港,才能拜訪我久別和渴慕的留港諸大德。

  

  

我很想再見倓老,因爲他佬在我的心目中是最尊敬的一位善知識。准備到達香港時,對佛教有些問題,要向他佬請教。不料,事與心違,他竟在我未達香港以前,往生佛國,造成我永遠難泯的遺憾。

  

  

九月廿九日,中國佛教會假臺北市善導寺舉行「倓虛大師圓寂追思法會」,臺南市湛然精舍也于同日舉行,臺灣的佛教人士,對倓老一生對于佛教的貢獻,在肅穆的追思中,重現腦際。倓老的幻體雖隨形物化,但他的偉大精神,卻永留人間。

  

  

  

敬念倓公導師

  

樂果

  

  

回憶倓虛老法師平生好學佛法,悟解過于常人。從出家後精修覺道,智慧高遠,行菩提之悲願,度苦惱之衆生,憫念群迷,隨機施化,應以何法得度者即說何法,所謂觀機逗教如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已種善根令其增長。機未成熟令其成熟。機已成熟令善解脫,以無遮大悲普度衆生。拔苦與樂皆是從慈悲心中而流出。隨機化導而爲說法。此是菩薩乘願再來爲世舟航,作大導師。常以法華開示佛之知見,令人覺悟速到一切智海故依此妙法度化善男信女心入清涼他耳。可見公以宏法利生爲事業,以福慧莊嚴爲自修。今者終以說法事畢末後一著撤手西歸。癸卯六月跏趺而逝至茶毗後有舍利甚多,足征道高德隆,得法眼淨所有見聞莫不敬仰崇奉。今略述數語,以志不忘雲爾。

  

  

歲次癸卯九月九日

  

  

  

挽倓公大師

  

覺光

  

  

大師原籍河北甯河,中年徙東北,在營口懸壺濟世,一方面與友好辦善堂教化市民。民國六年披缁出家,旋南下依天臺泰鬥谛閑大師圓受具戒,繼入觀宗寺佛學研究社專攻天臺。大師深受谛老契重,在佛學研究社第一次回講後,谛老即予「虎豹生來自不群」之批語。大師爲一大事因緣現世,其來良有致也。民國九年大師荷弘法重任,拜別谛老遄返北方。從此大師開始其不朽的弘佛法、建寺院、安僧侶和辦佛學院等任重道遠之工作。數十年來,僅創辦規模宏偉之大叢林就達九處之多,至于皈依座下四衆弟子又何止數十萬人?

  

  

余生也晚,但因籍東北,尤其是迩營口,故稚年即聞大師之名,更知營口有座莊嚴道場楞嚴禅寺爲大師所倡建。吾鄉佛法由微而興,大師之功不可沒也。迨余披剃出家後,才有機緣親近大師。大師與先師祖寶公老和尚同爲谛老十大衣缽弟子之一,大師居長寶公最幼。如私論之,大師余之師祖伯也。大師之去,痛失明燈,緬懷提攜誘掖之殷,余誠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矣!悲哉!

  

  

民國叁十七年間余居港,時王學仁、王璧娥、林楞真諸居士,計劃在港創辦佛學院,以求培養弘法僧材;嗣獲葉遐庵、吳能任及樓能祟諸居士之贊助;因緣成熟,節節著手。時大師卓錫青島,更聞有南下之訊;此間佛教同仁,無論識與不識,無不引領企望,熱期大師早莅隅多一導師也。葉遐庵居士服官故都時已常親近大師,固知爲當代大善知識。爲敦促大師早日南下乃就商于余,並提議由余具名電陳此間歡迎大師之情形。余曰諾,旋奉一電。當時私忖,大師莅港後,請暫駐錫粉嶺寶公紀念堂,然後再決定進一步弘法教僧事宜。大師年屆古稀,但以佛法事大,民國叁十八年春翩然莅止。

  

  

大師精通佛典,辯才無礙;莅港後于正覺蓮社宣講金剛經時,若王學仁、吳能任、樓能崇諸居士及所有聽經人士,無不心悅誠服,歡喜贊歎!因共禮請大師任華南學佛院首任院長。學佛院開辦爲時雖僅叁載,但培植僧材卻很多。

  

  

大師在北方,複興佛教之豐功偉績,責爲現代中國佛教史上寫下輝煌燦爛的一頁。即在港十數星霜以來,對香港佛教之蒸蒸日上,與有莫大之貢獻焉。

  

  

一年來,數位大德舍報生西,倓老其中之一也。此豈止香港佛教痛失導師。亦現代中國佛教莫大之損失也。古德雲:「善知識難遇」。大師舍吾等而去矣,甯不令人有迷惘之感耶?學佛人固不該戚戚于死別之悲傷,但若大師何異後學之引路燈塔,一滅不現再往何處尋呢?哀悼大師,紀念大師,惟有將大師「看破放下自在,辦學建寺安僧」的不朽法訓,誦之行之,並發揚光大之。余不敏,願與同道共勉之。

  

  

  

怎樣追思倓公老人

  

洗塵

  

  

倓公老人爲中外佛教界一致尊敬的宗匠,今日涅槃,凡關心佛教的人士,沒有一個不慨歎!衆生失了導師,佛教失了龍象。

  

  

民國卅七年春,因時局之變,我負笈青島,就讀湛山佛學院,初睹慈顔,我的心就像活佛一樣的恭敬;所以將我從東北帶來的兩斤高麗參,原來是預備本人雲遊十方交通費用,因尊敬心的驅使,盡數供養老人。從此親聆教誨,這是我親近老人和恭敬心的開端。

  

  

老人道貌慈祥,講起話來,音聲高朗,如雷貫耳。氣魄雄偉浩然,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善能應機示教,辯才無礙,說法如獅子吼;有誨人不倦的精神,令人百見不厭。逢人必開示,語精而意長,對于天臺教儀,都有獨到見地。至于說理之精辟,修辭之整潔,無人能趕得上。隨處講座,濟濟一堂,不管博學能文,貴人達官,鄉黨士民,叁教九流,凡有見聞,無一不歸敬座下爲榮。我對老人自親近至入滅心敬如活佛。

  

  

吾公是乘願再來,怎樣知道呢?關于這一證知,並非難解,只將他老人家生前去後都有顯現的交代,現在略舉幾項于下,以證明不虛。

  

  

(一)培養僧材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