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榕寺轉往香港華南學佛院。
香港華南學佛院與青島湛山寺佛學院,所教授的課程,彼此大同小異,以天臺叁大部爲宗旨,一、法華玄義,二、法華文句,叁、摩诃止觀,其他課程爲輔,其中與湛山佛學院所不同的,卻是多添了一門醫學──傷寒論,此門學問由老人觀臨指導,另有蔣維喬老居士講述『文字蒙求』。暇日我們同學還自印了一部『谛閑大師遺集』。後來明遠法師、妙智法師、圓智法師、寶燈法師、我與大光法師,一共六人,承蒙老人傳授天臺宗第四十五代記莂,而且老人所傳之法,皆是傳法不傳座,以十方選賢製,指導我們宏揚佛法之秘要等等。
叁、建寺興學
老人幼年失學,僅受過四年私塾教育,便辍學了,老人深知學識淺薄的痛苦,所以出家之後,便到甯波觀宗寺去求深造,聽谛閑老法師講天臺教義和楞嚴經,在覆講小座時的精彩,谛老贊之爲法將──有東北張作霖之稱。倓老離開觀宗寺以後,到處講經說法,倍受四衆愛戴與歡迎,法緣大開。老人並不因此,而生心滿意足之念,反而增加了一種憂慮,因爲目睹佛法日漸衰落,尤其僧人的知識水准很差,如不極力提倡僧伽教育,培養人才的話,慢慢地拖延下去,佛法不滅而自滅!相反地說,如果出家人都能精通叁藏、有高深的學問、相當的行持,佛法自然而然的就興盛起來了。
老人抱著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及弘法利生的志願,到處創建寺院,舉辦僧學院,除了創建青島湛山寺以外,還有長春市的般若講寺,哈爾濱的極樂寺,營口的楞嚴寺,天津的大悲院等,一一寺中都附有佛學院,作育英才,提高僧青年的知識,宗旨是研究佛學和世間學問,以備自利利他之用。處于末法的芸芸衆生,福慧淺薄,根性陋劣,以及外教的誘引,易入邪途而不知,在這種環境之下,如果沒有大德僧伽來弘揚佛法,方便開示,不但衆生是可憐愍者,而佛教也走向黑暗的路途──佛法漸漸湮沒了。
四、德備道隆
老人的相貌堂堂,儀容挺特,福報具足,壽高古稀以外,令各界士女見者聞者,皆生歡喜心、敬仰心,這大概是多生以來,修忍辱行、香花供佛、持戒布施的後果吧!老人說法的音聲響亮,狀若洪鍾,無論法堂大小遠近同聞──不用擴音器,聽法之人,決無昏睡者,這大概是宿世贊法贊人,及種種音樂供佛的後果吧!老人不但精通佛法,對于世法和醫學亦極通達。老人能依一句一偈經文的含義,以善巧方便智,任意發揮,頭頭是道,不但道理說的透徹,辭句也很典雅,令諸聞者,心悅誠服,深心領受,依之奉行。真有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之感。老人具足博聞和辯才的基礎,依諸經論的玄義,及行持的心得;隨諸請問者所開示的佛法,入于化境──不是學來的,令聽聞者,真有毛骨悚然,身心愉快的境界──這是聞法者善根發動的作用。所以羅什叁藏法師說:「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具之者道隆,缺之者疑滯」。老人對于這五種德行完全具足,故到處弘法,教化衆生,建寺興學,無有疑滯行不通的時候。
五、志願所在──行如來事
老人爲佛法久住世間起見,于華北東北各大寺院中,傳授數次千佛大戒,所成就的四衆弟子,有數萬人之多;除了創辦佛學院,栽培僧才,灌輸天臺教義以外,常常在大小寺院佛堂中弘揚佛法,常講的經論,有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金剛經、藥師經、金光明經、心經、楞嚴經、法華經、起信論、生無生論、發菩提心文等,還寫了多種著述,流通于社會,供人閱讀。
于諸經論中,講解讀誦比較最多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因爲老人一生的志願,以弘揚法華經爲自己的重任,也是爲未見聞法華經的缁素,間接的授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呢!因爲佛說法華經時,于佛前直接聽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佛皆予授記,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生在末法時代的佛弟子,向來未得讀誦法華經者,由法師講解法華經的因緣,方始得聞此經,法師就是代佛爲此等人士授了阿耨菩提記之人。所以法師品說:「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予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若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窺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于大衆中,廣爲人說」。老人于哈爾濱極樂寺講法華經時,定西老法師隨衆聽經,以詩贊雲:「談經紅爐暖,室外白雪飛,我師如來使,何幸得依歸」。晚年在華南學佛院,創辦法華經讀誦會,並鼓勵預會之人,天天要讀誦此經,以讀誦法華經功德,回向佛日增輝,*輪常轉,世界和平,萬民安樂,這種自利利他的功德,並非筆墨所能陳述盡的。
老人不但以佛法普施衆生,令離苦縛,得解脫樂,且以財物布施貧苦大衆,令得人間溫暖;老人在北方時,常常幫助他人,但是向來不過問其後果的發展,像他那見義勇爲,大公無私的毅力,及不可磨滅的精神,真是可敬可佩。老人一生抱定不存錢主義,善男信女們所供養的果儀,皆歸公有,或施貧病、或印經論、或造佛像、或建寺廟、或贖命放生,使獲盡天年,命終隨緣往生。
六、最後身教
經雲:「一切衆生類,有命皆歸死,隨彼善惡業,自受其果報。行惡入地獄,爲善者生天,若能修行道,漏盡得泥洹」。這個四大假合之身,好似夢、幻、泡、影一樣。轉眼間即是來世,當無常到來之時,誰也逃脫不了。不過有輕于鴻毛和重于泰山之分耳。吾師對于佛教的貢獻,及其作風見地,從事蓋廟興學。仆仆于弘法道上,爲法忘軀的偉大精神,曆曆事迹,永垂不朽,真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之氣概。老人雖然不在人間了,但是老人在生時所養成的高深道德,偉大的人格,及修戒定慧叁無漏學的慧命,是永恒的存在;斷的是什麼惑,證的是什麼果位,我們不敢斷定,但是在臨命終時,正念分明,結跏趺坐,手結彌陀印,于念佛聲中閉目觀心,安詳而逝,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七七荼毗後,檢獲數千七彩舍利,光明奪目,燦爛晶瑩,人人景仰,歎爲觀止,以爲後人法耳。
敬悼倓虛大師
沈鴻烈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癸卯六月倓虛大師以八九高齡示寂于香港弘法精舍。憶余初晤大師于營口。遠在四十年前。複于青島朝夕過從又六載余。當茲永訣。倍增感傷。爰述所懷。以彰盛德。
青島原屬漁村。向無文化基礎。迨德日租據。侵略尤甚。我國自民十一接收。迄二十年。余兼绾市政。九年之間。十易其長。市府如傳舍。不遑遠圖。欲達收回國權之實。必須修明內政。促進文化。而提倡宗教爲社會教育之一端。當時青島市鄉有天主。基督各教堂教會二十余所。信徒叁千余人。組訓有方各樹一幟。道教有天後宮。太清宮。明霞洞。大崂觀等四十余處。道士二百余人。抱殘守缺。無甚活動。佛教代表東方文化。教義高深。惜祗崂山華嚴寺一座。僧侶十余人。難資展布。余就職之初。有葉遐庵(恭綽)陳飛青居士籌議在湛山修廟。翌廿一年。迎倓虛大師來青主持其事。建殿宇。辦佛校。數年之間。規模大備。弘揚佛法。普度衆生。于增進青市文化厥功甚偉。其令吾人追思難忘者在其「爲人」「治事」「育才」「弘法」「臨難不苟」諸要端。永足爲後世法。倓老心地慈祥。和易近人。與人辨別事物。從無疾言厲色。門弟子偶有錯誤亦和顔相向。使其自悟。而對本身行事則不肯稍有假借。如以其生活情形言。倓老曾謂。「我出家叁十幾年。做各寺主持很久。不別衆食。不單受供養。不花公家一文錢。單夾衣兩套。能換穿即可」。此實爲做人根本。余嘗謂天地間事。不外公私兩字。爲公者忘私。徇私者害公。必須如倓老之清心寡欲。嚴于律己。方能律人。方能教人。方能悟理透徹。處事無所不當。
湛山寺建築完善。需費孔多。地方軍政首長雖曾代募。爲數有限。余與倓老見面時多。初不肯爲余一言。當後殿完成而其他工程未能進行時。有居士請大師向來青避暑要人化緣者。大師話「修廟是大家的事。修起來是大家的功德。我們出家人只負說法度衆生的責任。平素好好修行。有感自有應。到了因緣時節成熟。緣法自然來。不必往外攀緣法。」雲雲。修廟誠爲需要大宗錢財之事。倓老則以應從修行感化爲主。厥後大殿。藏經樓。藥師塔。天王殿。山門臺階等工程。果由王湘汀(金钰)周志俊。周志輔。張伯祥。林耕宇各居士。先後發願獨力修成。即無一不由大師之感應而來。此所謂治事之本欤。
湛山佛校學生承大師之教。坐地參方。遍習經典。並蒙接受愚見。兼授國文曆史。地理。心理。論理。各課。以專家而兼通才。確立佛學根基。其尤爲重要者。端在「力行」兩字。如湛山寺共住規約。湛山寺佛教學校規則等。自持戒。誦經。執事。服務。言語。行動。乃至傳法不傳座等。均由大師親手規定。領導實行。並延請慈舟。弘一。諸法師莅青講學。實行其所主持之持午。誦戒。結夏安居。過午不食等戒規。以實證所學。昔陽明氏倡「知行合一」之說。謂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國父恐人徒托空言。力主「知難行易。」謂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出家人以「修行」爲主。「行」字何等重要。民國叁十叁年。大師以住持十年期滿堅持退休。推善波法師接充第二任住持時。倓老曾書示住持應守條規叁款諄諄以專責領衆。行持課程。遵守規則。爲言。以明領袖人員須以「身教」爲先。可見其力行之一斑。自大師接受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卷後。其續接第四十五六…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