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追思录▪P25

  ..续本文上一页六榕寺转往香港华南学佛院。

  

  香港华南学佛院与青岛湛山寺佛学院,所教授的课程,彼此大同小异,以天台三大部为宗旨,一、法华玄义,二、法华文句,三、摩诃止观,其他课程为辅,其中与湛山佛学院所不同的,却是多添了一门医学──伤寒论,此门学问由老人观临指导,另有蒋维乔老居士讲述『文字蒙求』。暇日我们同学还自印了一部『谛闲大师遗集』。后来明远法师、妙智法师、圆智法师、宝灯法师、我与大光法师,一共六人,承蒙老人传授天台宗第四十五代记莂,而且老人所传之法,皆是传法不传座,以十方选贤制,指导我们宏扬佛法之秘要等等。

  

  三、建寺兴学

  

  老人幼年失学,仅受过四年私塾教育,便辍学了,老人深知学识浅薄的痛苦,所以出家之后,便到宁波观宗寺去求深造,听谛闲老法师讲天台教义和楞严经,在覆讲小座时的精彩,谛老赞之为法将──有东北张作霖之称。倓老离开观宗寺以后,到处讲经说法,倍受四众爱戴与欢迎,法缘大开。老人并不因此,而生心满意足之念,反而增加了一种忧虑,因为目睹佛法日渐衰落,尤其僧人的知识水准很差,如不极力提倡僧伽教育,培养人才的话,慢慢地拖延下去,佛法不灭而自灭!相反地说,如果出家人都能精通三藏、有高深的学问、相当的行持,佛法自然而然的就兴盛起来了。

  

  老人抱着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及弘法利生的志愿,到处创建寺院,举办僧学院,除了创建青岛湛山寺以外,还有长春市的般若讲寺,哈尔滨的极乐寺,营口的楞严寺,天津的大悲院等,一一寺中都附有佛学院,作育英才,提高僧青年的知识,宗旨是研究佛学和世间学问,以备自利利他之用。处于末法的芸芸众生,福慧浅薄,根性陋劣,以及外教的诱引,易入邪途而不知,在这种环境之下,如果没有大德僧伽来弘扬佛法,方便开示,不但众生是可怜愍者,而佛教也走向黑暗的路途──佛法渐渐湮没了。

  

  四、德备道隆

  

  老人的相貌堂堂,仪容挺特,福报具足,寿高古稀以外,令各界士女见者闻者,皆生欢喜心、敬仰心,这大概是多生以来,修忍辱行、香花供佛、持戒布施的后果吧!老人说法的音声响亮,状若洪钟,无论法堂大小远近同闻──不用扩音器,听法之人,决无昏睡者,这大概是宿世赞法赞人,及种种音乐供佛的后果吧!老人不但精通佛法,对于世法和医学亦极通达。老人能依一句一偈经文的含义,以善巧方便智,任意发挥,头头是道,不但道理说的透彻,辞句也很典雅,令诸闻者,心悦诚服,深心领受,依之奉行。真有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之感。老人具足博闻和辩才的基础,依诸经论的玄义,及行持的心得;随诸请问者所开示的佛法,入于化境──不是学来的,令听闻者,真有毛骨悚然,身心愉快的境界──这是闻法者善根发动的作用。所以罗什三藏法师说:「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具之者道隆,缺之者疑滞」。老人对于这五种德行完全具足,故到处弘法,教化众生,建寺兴学,无有疑滞行不通的时候。

  

  五、志愿所在──行如来事

  

  老人为佛法久住世间起见,于华北东北各大寺院中,传授数次千佛大戒,所成就的四众弟子,有数万人之多;除了创办佛学院,栽培僧才,灌输天台教义以外,常常在大小寺院佛堂中弘扬佛法,常讲的经论,有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金刚经、药师经、金光明经、心经、楞严经、法华经、起信论、生无生论、发菩提心文等,还写了多种著述,流通于社会,供人阅读。

  

  于诸经论中,讲解读诵比较最多的,就是妙法莲华经,因为老人一生的志愿,以弘扬法华经为自己的重任,也是为未见闻法华经的缁素,间接的授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呢!因为佛说法华经时,于佛前直接听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佛皆予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在末法时代的佛弟子,向来未得读诵法华经者,由法师讲解法华经的因缘,方始得闻此经,法师就是代佛为此等人士授了阿耨菩提记之人。所以法师品说:「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予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窥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老人于哈尔滨极乐寺讲法华经时,定西老法师随众听经,以诗赞云:「谈经红炉暖,室外白雪飞,我师如来使,何幸得依归」。晚年在华南学佛院,创办法华经读诵会,并鼓励预会之人,天天要读诵此经,以读诵法华经功德,回向佛日增辉,*轮常转,世界和平,万民安乐,这种自利利他的功德,并非笔墨所能陈述尽的。

  

  老人不但以佛法普施众生,令离苦缚,得解脱乐,且以财物布施贫苦大众,令得人间温暖;老人在北方时,常常帮助他人,但是向来不过问其后果的发展,像他那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的毅力,及不可磨灭的精神,真是可敬可佩。老人一生抱定不存钱主义,善男信女们所供养的果仪,皆归公有,或施贫病、或印经论、或造佛像、或建寺庙、或赎命放生,使获尽天年,命终随缘往生。

  

  六、最后身教

  

  经云:「一切众生类,有命皆归死,随彼善恶业,自受其果报。行恶入地狱,为善者生天,若能修行道,漏尽得泥洹」。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好似梦、幻、泡、影一样。转眼间即是来世,当无常到来之时,谁也逃脱不了。不过有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之分耳。吾师对于佛教的贡献,及其作风见地,从事盖庙兴学。仆仆于弘法道上,为法忘躯的伟大精神,历历事迹,永垂不朽,真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之气概。老人虽然不在人间了,但是老人在生时所养成的高深道德,伟大的人格,及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慧命,是永恒的存在;断的是什么惑,证的是什么果位,我们不敢断定,但是在临命终时,正念分明,结跏趺坐,手结弥陀印,于念佛声中闭目观心,安详而逝,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七七荼毗后,检获数千七彩舍利,光明夺目,灿烂晶莹,人人景仰,叹为观止,以为后人法耳。

  

  

  敬悼倓虚大师

  

沈鸿烈

  

  中华民国五十二年癸卯六月倓虚大师以八九高龄示寂于香港弘法精舍。忆余初晤大师于营口。远在四十年前。复于青岛朝夕过从又六载余。当兹永诀。倍增感伤。爰述所怀。以彰盛德。

  

  青岛原属渔村。向无文化基础。迨德日租据。侵略尤甚。我国自民十一接收。迄二十年。余兼绾市政。九年之间。十易其长。市府如传舍。不遑远图。欲达收回国权之实。必须修明内政。促进文化。而提倡宗教为社会教育之一端。当时青岛市乡有天主。基督各教堂教会二十余所。信徒三千余人。组训有方各树一帜。道教有天后宫。太清宫。明霞洞。大崂观等四十余处。道士二百余人。抱残守缺。无甚活动。佛教代表东方文化。教义高深。惜祗崂山华严寺一座。僧侣十余人。难资展布。余就职之初。有叶遐庵(恭绰)陈飞青居士筹议在湛山修庙。翌廿一年。迎倓虚大师来青主持其事。建殿宇。办佛校。数年之间。规模大备。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于增进青市文化厥功甚伟。其令吾人追思难忘者在其「为人」「治事」「育才」「弘法」「临难不苟」诸要端。永足为后世法。倓老心地慈祥。和易近人。与人辨别事物。从无疾言厉色。门弟子偶有错误亦和颜相向。使其自悟。而对本身行事则不肯稍有假借。如以其生活情形言。倓老曾谓。「我出家三十几年。做各寺主持很久。不别众食。不单受供养。不花公家一文钱。单夹衣两套。能换穿即可」。此实为做人根本。余尝谓天地间事。不外公私两字。为公者忘私。徇私者害公。必须如倓老之清心寡欲。严于律己。方能律人。方能教人。方能悟理透彻。处事无所不当。

  

  湛山寺建筑完善。需费孔多。地方军政首长虽曾代募。为数有限。余与倓老见面时多。初不肯为余一言。当后殿完成而其他工程未能进行时。有居士请大师向来青避暑要人化缘者。大师话「修庙是大家的事。修起来是大家的功德。我们出家人只负说法度众生的责任。平素好好修行。有感自有应。到了因缘时节成熟。缘法自然来。不必往外攀缘法。」云云。修庙诚为需要大宗钱财之事。倓老则以应从修行感化为主。厥后大殿。藏经楼。药师塔。天王殿。山门台阶等工程。果由王湘汀(金钰)周志俊。周志辅。张伯祥。林耕宇各居士。先后发愿独力修成。即无一不由大师之感应而来。此所谓治事之本欤。

  

  湛山佛校学生承大师之教。坐地参方。遍习经典。并蒙接受愚见。兼授国文历史。地理。心理。论理。各课。以专家而兼通才。确立佛学根基。其尤为重要者。端在「力行」两字。如湛山寺共住规约。湛山寺佛教学校规则等。自持戒。诵经。执事。服务。言语。行动。乃至传法不传座等。均由大师亲手规定。领导实行。并延请慈舟。弘一。诸法师莅青讲学。实行其所主持之持午。诵戒。结夏安居。过午不食等戒规。以实证所学。昔阳明氏倡「知行合一」之说。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国父恐人徒托空言。力主「知难行易。」谓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出家人以「修行」为主。「行」字何等重要。民国三十三年。大师以住持十年期满坚持退休。推善波法师接充第二任住持时。倓老曾书示住持应守条规三款谆谆以专责领众。行持课程。遵守规则。为言。以明领袖人员须以「身教」为先。可见其力行之一斑。自大师接受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后。其续接第四十五六…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