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代法卷者十余人在各地弘法。尚未接卷者三十余人多为湛山佛校学生。或大师及门弟子。育才之功岂浅鲜哉。
大师教弘天台。行归净土。学识渊博。融会贯通。其启迪僧俗无不因才施教。平易近人。其在佛教为研究科讲解者专精在湛山精舍。为居士讲解者通俗者青岛市感化所及李村监狱讲解者为如何戒除身口意十种恶习。而对青市乡翁妪大抵说明因果报应历历不爽。闻者悚然。我佛当年说法亦复如是。其答居士问难怛提「看破。放下。自在」六字。言浅意深发人深省。一部金刚经不外「破相破执」两端。果能明相与执之虚无。则一切看破。无相无执自然放下。人我两忘。万象皆空。其自在有必然者。大师释看破为般若德。放下为解脱德。自在为法身德。此三德本为人所共具。特众生执迷不悟。被无明烦恼缠缚。一旦看破。立地成佛。余尝见大师治事接物。大抵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素位而行。无人不得。其自在之功深。感化之效速矣。
余主青市六载有余。感于市民贫富不均贤愚不等。五方杂处。社会庞杂「教养」两事悬为首要。大师驻锡青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净化社会。善导人心。辅政治所不及。助教育之不逮。青市民风敦朴。夙具善根。风行草偃。群情翕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东方乐园之称。大师以余为护法。余以大师为护政。悲天悯人。深具同感。讵忆倭寇倡乱七七变起。日本浪人在青蠢动。希冀大举。余严厉制裁。迫彼军民下旗归国。乃督饬本市工厂学校全部疏散。以备应战。余恐佛校学僧有所伤损。曾与大师会商办法。大师以法缘深植。不忍离去。余亦难强。迨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余因公到青。在湛山寺旧东院借宿一宵。与大师畅谈别后事。欣悉僧众无恙。本寺四五两期工程。竟于此期间全部完成。胜利后复以敌产东本愿寺办「成章小学」。以为余提倡办湛山寺佛教学校之纪念。感愧之余。深信正义永存。佛法无边。但非有大师艰苦卓绝之领导。未易及此也。
谒见倓虚法师之回忆
杨源
岁在壬申之春。叶玉虎先生来游青岛。集朋好三十人。余亦与焉。叶曰市长。划湛山之南陂。欲建一寺。拟募万金应之。众曰诺。不数月而成禅房五楹。颜曰湛山寺。迎东北高僧倓虚法师住持。壬午余为日军囚于沪。释后返青岛谒法师。年已近七十。声音响亮如往日。而眉目增祥和之气。殷勤接待于先建之五楹西耳房。乃方丈室也。余见寺宇连垣。浮屠高耸于碧林之中。惊而问之。云得周子俊王金钰、崔岱东诸擅越之助。仍缺正殿。尚不知缘在何方。正谈间见老友胡海云肃身而来。余起欲与之款接。彼摇手示意。回顾法师。端坐俨然。胡行至法师前。五体投地而拜。再顾法师。仍不言不动。胡复肃身退。旋至午。法师留余食蒸饺。
法师罄一盘。余仅及半耳。食毕嗽口。至室外。仰首见胡遥立。向余招手。行至近彼。始低声寒喧。胡曾任京绥铁路局长。寄寓青岛。上至公卿下及齐民。有所不足。必面折之。人呼之曰青岛一怪。余尝与之牌戏。彼直不和。至末副自摸满和。彼执牌曰。尔不知我向不受人指使耶。语云输家和末副。尔牌欲指使我耶。我偏不和。乃出其和张。于此可以知胡之为人倔疆难驯也。余问其何今昔之行动不同。胡曰。我皈依法师矣。曰。何恭诚若是。曰。不可说。不可说。汝与之接近。久而自知之。余因是对法师生敬心焉。佛教有降龙伏虎之说。况无鳞之龙。无毛之虎乎。惜余离青岛未得久侍法师钻仰高深也。今法师示寂。及门诸贤。编辑追思录。因述此一段因缘。附于篇末。
癸卯仲冬杨源述于台中不自弃斋 时年七十有二
追思倓虚大师
吴宽性
一代耆德湛山倓虚大师灭度已九个月了。这位老人家是我平生所最敬仰的高僧之一。但是老人圆寂之日。我竟然没能去助念。封龛。荼毗。一切奉安的大典也没能去参加。只有在自己的小佛堂里。一瓣心香。虔诚遥礼。原因是我得了一种头眩病。症状是脑部的水。得不到平衡。引致一起身就如晕船一样。走起路来会晃晃荡荡地。必须靠人陪伴搀扶。才能出外。我住在港岛。往荃湾必须渡海。再坐长途车。因此影响。竟使我在老人生西时。缘悭一面。抱恨终天。这是多么令人难受的遗憾。
弟子亲近老人已十余年。法乳深恩。浃骨沦髓。现值湛山门下诸大弟子。拟编印追思录。采及葑菲。因此将我亲近老人以来。耳闻目睹。心悦诚服的几件事。写出来略申纪念。
我在国内时即景仰老人的道风。因与老人的师弟宝静法师有乡谊的关系(他是上虞人,我是山阴人。同属浙江绍兴旧府治)得以亲近宝老。路过上海时。曾一度在寒舍下榻。故对老人的行履与为人处。知之甚详。可惜机缘没有成熟。未遂瞻拜之愿。
民国卅七年我到了香港。翌年。老人应佛教会的邀请。振锡南来。创办华南学佛院。民国三九年的春天。我同几位朋友特意虔诚到弘法精舍参礼老人。适逢楼上有客。我们在楼下集众处恭候。听到老人与访客讲开示的声音。洪亮而清越。距离那么远。而音如天鼓。直透我们的耳根。不禁为之惊奇。于是联想到佛的广长舌声。无远不届。这位老人年近八旬。声音尚如此宏大有力。一定是一位修养有素。名副其实的大法师。及登楼至丈室参礼。见老人神志朗澈。解脱自在。法相端严而和霭。慈眉善目。宛如一尊大阿罗汉。恭敬的心不禁油然而生。及得聆老人的开示。精辟恺切。句句直扣心弦。如醍醐灌顶。即时醒悟。从那时起。我常常亲近老人。觉得老人与先师虚云老和尚两位老人家的为人处。皆是从大悲性海中流露出来。慈悲诚恳。厚德谦光。饮人以和。令人自然而然的钦佩。因是生起欢喜心与向道心。
在民四四年。因舍间遭遇了意外的逆事。精神上受到重大刺激。为了某种原因。乃在弘法精舍拜四十九天梁皇忏。我每个七必去参拜顶礼。因此老人常常对我说开示。善巧方便。应病与药。不用我开口。老人的法语句句道着我的病根。刮垢磨光。令我心地洒然。化苦热为清凉。示烦恼即菩提。我遵从慈谕。发心茹素长斋。
民四五年的一天。我到精舍参礼老人。时老人正为一位女太太刚说完三皈依。此人形容憔悴。骨瘦如柴。当时我也未注意。不料数月后又在某处遇到她。则已容光焕发。与前判若两人。她的丈夫与我相识。当场为我介绍。并告诉我说。「她以前因迷信外道。招到邪魔附身。有时清醒。有时颠狂。饮食起居失常。闹得一家不安。连两个女儿都被传染。神经也有点不正常。她在医院绝望之际。经人介绍到弘法精舍求倓老法师。给她驱祟除邪。倓老法师说:『我怎么会那一套。按佛法讲。妖由人兴。换句话说。所谓妖也只由心生。既由心生。还由心灭。你若能正心诚意。不信外道。妖邪自然无从侵犯。佛法是慈悲平等大无畏的。我劝你皈依三宝。求佛菩萨加庇。自然身安』。如是为她和附身的鬼都说了三皈依。就是你看到她的那一天。以后即安然如常。诸病顿失。她的一条命及我们一家的幸福。都是老法师慈悲赐予的」。由这宗小事。可见老人道力之一斑。
有一年。我的几位朋友听人传说老人精通风鉴。约我领他们去求老人看相。我本不愿去。恐受老人呵斥。但以情面难却。终于前往。及见了老人叙说来意后。老人笑曰:「我虽略明医药。但从来没有研究过相法。你们看相的动机。无非是想预知祸福。应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福自无祸。是祸躲不过。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欲求善果。须种善因。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多生多劫积善累德而成的。相随心转。胸中正则眸子了然。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福由善集。祸自恶招。我劝诸位明因识果。努力崇明德。不必问前程」。一番慈悲的开示。使我们如饮甘露。五体投地。欢喜而退。
老人一生尽瘁佛教。度人无算。即营口宣讲堂的男女居士。受老人感召而皈依三宝的就有数百人。他的俗家友好诸上善人。如蕴虚、乐果、定西。三大师均先后出家。蕴公生西时瑞相缤纷。乐定二老随老人南来。香港佛教的风气为之一振。以前本港的善男信女多半是迷信。拜神求福。对佛法的真谛多不明了。自老人男来。不断的讲经说法。一般人对佛法才有进一步的认识。现在道场林立。信徒日多。完全都受老人感化普及的关系。忆老人在观宗寺修学时。深得谛老器重。期为天台宗在北方大弘其道。现在天台宗不但由南而北。且由北而南。由东而西。湛山门墙桃李。遍布于东南亚以迄美加各地。可说是出于谛老的望外。也是智者大师创教以来所未有的盛况。
老人悲心澈骨。对于来问法者乐说无碍。明镜不疲。往往一谈数小时。毫无倦容。尤其对我特别垂青。有时我去参礼。逢老人刚下座。在休息的时候不敢惊动老人。乃到别室与其他法师谈话。老人知道了。必要召唤我而问道「你老远的来了。为什么不进来。」我以恐你老人家过累为答。老人辄笑说:「我是干这个的。讲佛法是我的本份。谈一天半日累不着我。」但老人每次开示。折摄互用。从无一语及俗事。
我对老人常这样想。以憨山大师的道范与福德。一生欲复兴本寺而未得。在崂山建了一个海印寺。又招来横祸。在曹溪十余年。仅仅复兴了南华寺。而倓老少年失学。中年出家。一现僧相。仅仅学了三年教。离了观宗寺。即登狮子座。讲经说法。机辩纵横。不拾古人牙慧。短短二十多年。创建兴复了大小道场数十处梵宫琳寺。如从地涌。有这样的大智慧与福德。真令人有点不敢相信。及老人到了香港。不但创办了华南学佛院。兴建了谛公纪念堂。又设立了空前未有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尤其是图书馆成立的经过。因缘辐辏。煞费苦心。我亦斡…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