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代法卷者十余人在各地弘法。尚未接卷者叁十余人多爲湛山佛校學生。或大師及門弟子。育才之功豈淺鮮哉。
大師教弘天臺。行歸淨土。學識淵博。融會貫通。其啓迪僧俗無不因才施教。平易近人。其在佛教爲研究科講解者專精在湛山精舍。爲居士講解者通俗者青島市感化所及李村監獄講解者爲如何戒除身口意十種惡習。而對青市鄉翁妪大抵說明因果報應曆曆不爽。聞者悚然。我佛當年說法亦複如是。其答居士問難怛提「看破。放下。自在」六字。言淺意深發人深省。一部金剛經不外「破相破執」兩端。果能明相與執之虛無。則一切看破。無相無執自然放下。人我兩忘。萬象皆空。其自在有必然者。大師釋看破爲般若德。放下爲解脫德。自在爲法身德。此叁德本爲人所共具。特衆生執迷不悟。被無明煩惱纏縛。一旦看破。立地成佛。余嘗見大師治事接物。大抵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素位而行。無人不得。其自在之功深。感化之效速矣。
余主青市六載有余。感于市民貧富不均賢愚不等。五方雜處。社會龐雜「教養」兩事懸爲首要。大師駐錫青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淨化社會。善導人心。輔政治所不及。助教育之不逮。青市民風敦樸。夙具善根。風行草偃。群情翕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有東方樂園之稱。大師以余爲護法。余以大師爲護政。悲天憫人。深具同感。讵憶倭寇倡亂七七變起。日本浪人在青蠢動。希冀大舉。余嚴厲製裁。迫彼軍民下旗歸國。乃督饬本市工廠學校全部疏散。以備應戰。余恐佛校學僧有所傷損。曾與大師會商辦法。大師以法緣深植。不忍離去。余亦難強。迨叁十四年抗戰勝利。余因公到青。在湛山寺舊東院借宿一宵。與大師暢談別後事。欣悉僧衆無恙。本寺四五兩期工程。竟于此期間全部完成。勝利後複以敵産東本願寺辦「成章小學」。以爲余提倡辦湛山寺佛教學校之紀念。感愧之余。深信正義永存。佛法無邊。但非有大師艱苦卓絕之領導。未易及此也。
谒見倓虛法師之回憶
楊源
歲在壬申之春。葉玉虎先生來遊青島。集朋好叁十人。余亦與焉。葉曰市長。劃湛山之南陂。欲建一寺。擬募萬金應之。衆曰諾。不數月而成禅房五楹。顔曰湛山寺。迎東北高僧倓虛法師住持。壬午余爲日軍囚于滬。釋後返青島谒法師。年已近七十。聲音響亮如往日。而眉目增祥和之氣。殷勤接待于先建之五楹西耳房。乃方丈室也。余見寺宇連垣。浮屠高聳于碧林之中。驚而問之。雲得周子俊王金钰、崔岱東諸擅越之助。仍缺正殿。尚不知緣在何方。正談間見老友胡海雲肅身而來。余起欲與之款接。彼搖手示意。回顧法師。端坐俨然。胡行至法師前。五體投地而拜。再顧法師。仍不言不動。胡複肅身退。旋至午。法師留余食蒸餃。
法師罄一盤。余僅及半耳。食畢嗽口。至室外。仰首見胡遙立。向余招手。行至近彼。始低聲寒喧。胡曾任京綏鐵路局長。寄寓青島。上至公卿下及齊民。有所不足。必面折之。人呼之曰青島一怪。余嘗與之牌戲。彼直不和。至末副自摸滿和。彼執牌曰。爾不知我向不受人指使耶。語雲輸家和末副。爾牌欲指使我耶。我偏不和。乃出其和張。于此可以知胡之爲人倔疆難馴也。余問其何今昔之行動不同。胡曰。我皈依法師矣。曰。何恭誠若是。曰。不可說。不可說。汝與之接近。久而自知之。余因是對法師生敬心焉。佛教有降龍伏虎之說。況無鱗之龍。無毛之虎乎。惜余離青島未得久侍法師鑽仰高深也。今法師示寂。及門諸賢。編輯追思錄。因述此一段因緣。附于篇末。
癸卯仲冬楊源述于臺中不自棄齋 時年七十有二
追思倓虛大師
吳寬性
一代耆德湛山倓虛大師滅度已九個月了。這位老人家是我平生所最敬仰的高僧之一。但是老人圓寂之日。我竟然沒能去助念。封龛。荼毗。一切奉安的大典也沒能去參加。只有在自己的小佛堂裏。一瓣心香。虔誠遙禮。原因是我得了一種頭眩病。症狀是腦部的水。得不到平衡。引致一起身就如暈船一樣。走起路來會晃晃蕩蕩地。必須靠人陪伴攙扶。才能出外。我住在港島。往荃灣必須渡海。再坐長途車。因此影響。竟使我在老人生西時。緣悭一面。抱恨終天。這是多麼令人難受的遺憾。
弟子親近老人已十余年。法乳深恩。浃骨淪髓。現值湛山門下諸大弟子。擬編印追思錄。采及葑菲。因此將我親近老人以來。耳聞目睹。心悅誠服的幾件事。寫出來略申紀念。
我在國內時即景仰老人的道風。因與老人的師弟寶靜法師有鄉誼的關系(他是上虞人,我是山陰人。同屬浙江紹興舊府治)得以親近寶老。路過上海時。曾一度在寒舍下榻。故對老人的行履與爲人處。知之甚詳。可惜機緣沒有成熟。未遂瞻拜之願。
民國卅七年我到了香港。翌年。老人應佛教會的邀請。振錫南來。創辦華南學佛院。民國叁九年的春天。我同幾位朋友特意虔誠到弘法精舍參禮老人。適逢樓上有客。我們在樓下集衆處恭候。聽到老人與訪客講開示的聲音。洪亮而清越。距離那麼遠。而音如天鼓。直透我們的耳根。不禁爲之驚奇。于是聯想到佛的廣長舌聲。無遠不屆。這位老人年近八旬。聲音尚如此宏大有力。一定是一位修養有素。名副其實的大法師。及登樓至丈室參禮。見老人神志朗澈。解脫自在。法相端嚴而和霭。慈眉善目。宛如一尊大阿羅漢。恭敬的心不禁油然而生。及得聆老人的開示。精辟恺切。句句直扣心弦。如醍醐灌頂。即時醒悟。從那時起。我常常親近老人。覺得老人與先師虛雲老和尚兩位老人家的爲人處。皆是從大悲性海中流露出來。慈悲誠懇。厚德謙光。飲人以和。令人自然而然的欽佩。因是生起歡喜心與向道心。
在民四四年。因舍間遭遇了意外的逆事。精神上受到重大刺激。爲了某種原因。乃在弘法精舍拜四十九天梁皇忏。我每個七必去參拜頂禮。因此老人常常對我說開示。善巧方便。應病與藥。不用我開口。老人的法語句句道著我的病根。刮垢磨光。令我心地灑然。化苦熱爲清涼。示煩惱即菩提。我遵從慈谕。發心茹素長齋。
民四五年的一天。我到精舍參禮老人。時老人正爲一位女太太剛說完叁皈依。此人形容憔悴。骨瘦如柴。當時我也未注意。不料數月後又在某處遇到她。則已容光煥發。與前判若兩人。她的丈夫與我相識。當場爲我介紹。並告訴我說。「她以前因迷信外道。招到邪魔附身。有時清醒。有時顛狂。飲食起居失常。鬧得一家不安。連兩個女兒都被傳染。神經也有點不正常。她在醫院絕望之際。經人介紹到弘法精舍求倓老法師。給她驅祟除邪。倓老法師說:『我怎麼會那一套。按佛法講。妖由人興。換句話說。所謂妖也只由心生。既由心生。還由心滅。你若能正心誠意。不信外道。妖邪自然無從侵犯。佛法是慈悲平等大無畏的。我勸你皈依叁寶。求佛菩薩加庇。自然身安』。如是爲她和附身的鬼都說了叁皈依。就是你看到她的那一天。以後即安然如常。諸病頓失。她的一條命及我們一家的幸福。都是老法師慈悲賜予的」。由這宗小事。可見老人道力之一斑。
有一年。我的幾位朋友聽人傳說老人精通風鑒。約我領他們去求老人看相。我本不願去。恐受老人呵斥。但以情面難卻。終于前往。及見了老人敘說來意後。老人笑曰:「我雖略明醫藥。但從來沒有研究過相法。你們看相的動機。無非是想預知禍福。應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福自無禍。是禍躲不過。衆生畏果。菩薩畏因。欲求善果。須種善因。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多生多劫積善累德而成的。相隨心轉。胸中正則眸子了然。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福由善集。禍自惡招。我勸諸位明因識果。努力崇明德。不必問前程」。一番慈悲的開示。使我們如飲甘露。五體投地。歡喜而退。
老人一生盡瘁佛教。度人無算。即營口宣講堂的男女居士。受老人感召而皈依叁寶的就有數百人。他的俗家友好諸上善人。如蘊虛、樂果、定西。叁大師均先後出家。蘊公生西時瑞相缤紛。樂定二老隨老人南來。香港佛教的風氣爲之一振。以前本港的善男信女多半是迷信。拜神求福。對佛法的真谛多不明了。自老人男來。不斷的講經說法。一般人對佛法才有進一步的認識。現在道場林立。信徒日多。完全都受老人感化普及的關系。憶老人在觀宗寺修學時。深得谛老器重。期爲天臺宗在北方大弘其道。現在天臺宗不但由南而北。且由北而南。由東而西。湛山門牆桃李。遍布于東南亞以迄美加各地。可說是出于谛老的望外。也是智者大師創教以來所未有的盛況。
老人悲心澈骨。對于來問法者樂說無礙。明鏡不疲。往往一談數小時。毫無倦容。尤其對我特別垂青。有時我去參禮。逢老人剛下座。在休息的時候不敢驚動老人。乃到別室與其他法師談話。老人知道了。必要召喚我而問道「你老遠的來了。爲什麼不進來。」我以恐你老人家過累爲答。老人辄笑說:「我是幹這個的。講佛法是我的本份。談一天半日累不著我。」但老人每次開示。折攝互用。從無一語及俗事。
我對老人常這樣想。以憨山大師的道範與福德。一生欲複興本寺而未得。在崂山建了一個海印寺。又招來橫禍。在曹溪十余年。僅僅複興了南華寺。而倓老少年失學。中年出家。一現僧相。僅僅學了叁年教。離了觀宗寺。即登獅子座。講經說法。機辯縱橫。不拾古人牙慧。短短二十多年。創建興複了大小道場數十處梵宮琳寺。如從地湧。有這樣的大智慧與福德。真令人有點不敢相信。及老人到了香港。不但創辦了華南學佛院。興建了谛公紀念堂。又設立了空前未有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尤其是圖書館成立的經過。因緣輻辏。煞費苦心。我亦斡…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