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影塵回憶錄 上冊▪P26

  ..續本文上一頁我到上海時,就和他一塊同住留雲寺。

  

  

我初到留雲寺的時候,並沒把我送到十方堂去,因爲禅定和尚是留雲寺的退居,而我們兩個又是同學,相處的感情不錯,在人情方面來說,多少要有些關照,所以我在留雲寺住了十幾天,都是挂客單。

  

  

說到這裏,心裏慚愧的很!我一輩子有叁件出家人的事沒做過:第一是沒當過侍者,不會伺候人。第二是因爲自己歲數大,出家晚,不會敲楗椎。第叁自離開學校之後,就隨了各種成熟的因緣去宏法,沒有挂過單。這是我很遺憾的地方!後來因爲歲數大,整天爲了法事去忙,也再無暇去學。不過我對這叁件事情很注意,因爲這是出家人應當要會的事情啊!

  

  

在留雲寺住十幾天,一切飲食起居,都是以客情待我。南方吃的大米飯,比北方大米好,雪白噴香,我一頓吃叁碗。因爲那種大米油性大,吃了叁天,再吃不這麼多了,後來只吃一碗。北方人吃大米飯並不很習慣,過幾天,我出去溜灣,見留雲寺傍邊有一個胡同口,距留雲寺不很遠,裏邊有一家素混饨館,化一毫錢,吃一碗混饨,還有五個大燒餅。每天我在廟裏吃一頓大米飯,再去下一次混饨館,雖然才化一毫錢,吃一碗混鈍五個燒餅還有剩,可見當時物價便宜!

  

  

在這裏挂半個多月的客單,禅定和尚把緣簿整理好,我們一塊坐船,到南通去找張季直。他是前清一個狀元,最初從事實業,毀謗佛法,不信佛。晚年無子,因供白衣觀音,一年之後,生下一個兒子,自此之後,才對佛法有了信仰,並且信的很懇切!他在南通一帶很有聲望,家裏也很富足,去找他化緣的人很多,差不多都能應酬。我們找他化緣的時候,正趕他鬧瘧疾,在緣簿上寫壹百元錢,給壹百塊現大洋。從南通又坐船到天津,住清修院。後來又去營口,哈爾濱,這幾個地方,我原先住過,比較熟一些。從營口又去沈陽,住萬壽寺,光緒二十一年,禅定和尚曾在這裏當過知客,所以在這裏聯絡起事情來,他就比我熟了。

  

  

從沈陽回到北京過年,住平直門外圓廣寺。那時候,北京政府是段執政(祺瑞)。他很信佛,我和禅定和尚去找他,還不錯,他捐一仟塊錢。後來我們又遞呈文,呈請印刷藏經,請求政府許可,全部藏經板,都在柏林寺保存,請求印刷藏經的,已經有叁四處。

  

  

從離觀宗寺,東跑西奔,走了好些地方,對印藏經的錢,已經募到五仟多塊。請求印刷藏經的呈文,也得到政府的批准,這算都辦妥了。過年後,我預備回北塘去上墳,因爲我自一九一七年出家,從沒回家一次,到現在已竟是四五年之久了,這一次住到北京,距北塘不很遠,還可以就便,到墳上祭祭,誦一誦經,報答一下父母的恩。

  

  

回家的時候,住到省悟堂公所裏,(因爲自己的房子都毀于炮火,家眷在營口住。)在北塘住叁天,又回北京。

  

  

燒紙燎草,這都是隨順世俗人情的事,究竟出家人報孝的事並不在這上邊。爲人子的,能夠出家辦道,了生脫死,讓父母及過去一切先亡都能借光超出六道輪回,這才算真孝。也才算大孝!不然父母活著的時候,不問他的事,再不然就吃肉吃魚的,讓他造下一些殺業,父母死過以後,又捏著鼻子痛哭,這簡直太沒意味了。所以蓮池大師在他的七筆勾頭一條,就說:

  

  

『恩重山丘,五鼎叁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

  

  

如果出家人,在出過家之後,不能辦道修行,這樣在世俗人情來說,對父母沒有盡到生養死葬的心;在出世方面來說,也沒能讓祖先離苦得樂,超出輪回。這樣倒反不如一個俗人。因爲俗人,當父母在的時候,早晚能昏定晨省,竭盡侍奉之責,父母還能得到一些好處。出家人,離俗之後,東跑西奔,父母一點受用也得不著,如果再不能辦道修行,那簡直太辜負出家的意義了。

  

  

記得玉琳國師的母親,在玉琳國師出家之後,曾寄給他一封信說:

  

  

『我與汝夙有因緣,始得母子情分。恩愛從此永絕!懷汝時,祈神禱佛,願生男子,胞胎滿月,命若懸絲!生下男子,如珍寶愛惜,乳哺不倦,辛勤勞苦。稍爲成人,送入書堂,或暫時不歸,便倚門懸望。父亡母存,兄薄弟寒,吾無依靠。娘無舍子之心,子有丟母之意,一時汝往他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既不還家,只得任從汝便,再不望汝歸也。不願汝學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願汝如目蓮尊者,度我生方,如其不然,郁結猶存。』

  

  

這雖是短短的百十個字的一封書信,但裏面卻充分的流露出母愛的至情,讓人讀起來,從字裏行間,都覺得真摯動人!

  

  

其次益大師寄給他母親的信,說得也很懇切:

  

  

『甲子正月叁日,方外男智旭,敬然臂香,刺舌血,白母親大人膝下:男幼蒙庭訓,少長便道學自任。甯不知父宜葬,母宜養,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靜夜偶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濃而忽殒;虞表侄,年未壯而早亡!身命無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誰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覺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覺傷神。親身既然,衆生甯異,倘不早圖出世,正恐追悔無及!……』全文大半有叁百多字,有工夫不妨翻出來讀一讀,也能警策自己!

  

  

『出家要遠俗家,俗家人事如麻,杜絕塵緣煩擾,自然別有生涯。』這是出家叁十要則上的,我這次回家,還好,幸而家眷都在營口,家裏什麼人也沒有,回家住到一個公所裏,到墳上祭奠祭奠,念念經,在人子分上盡盡心,一點牽製也沒有,第叁天就回來。

  

  

(叁)隨緣說法在旅途

  

  

當我從北塘去天津預備回北京的時候,那正是二月天,北方天氣還正冷,我身上穿一件灰棉襖,手裏拿一挂草菩提珠子,坐在叁等火車上,一邊走;一邊掐珠子念佛。這時在我對面有一位穿得衣履整齊的先生,看那樣子有五十上下歲。挺瘦的面孔,小矮個,他忽然帶點藐視人的樣子問我:

  

  

「老師傅上那去呀?」

  

  

「到天津去!」我一邊念佛一邊無精打彩的答。

  

  

「到那裏有事嗎?」他又不關緊要的問。

  

  

「對啦!到那裏有點小事。」

  

  

「你手裏拿的那是什麼?」他佯裝不懂的問。

  

  

「念佛的數珠。」

  

  

「你念的是什麼佛?」

  

  

「我念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你念錯了吧!」

  

  

本來我知道他想起哄,拿和尚來開玩笑,所以後來我很鄭重的對他說:

  

  

「你先生說我念錯了,我說我念的不錯;而且絕對不錯!因我多少年來都是這樣念;古今來的大德祖師,從佛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念,你說我念錯了,請你先生說應當怎樣念才對?」

  

  

于是他把民間一般流俗所傳說的那個馱佛抱佛的故事講給我聽,並說佛的靈骨當初是在西天馱到中國來的,後來一些學者爲了對這事情紀念不忘,就念什麼馱佛!語氣裏帶一些奚落人;侮辱人的樣子。當時我說:

  

  

「你說的這些話,不過是道聽途說,無稽之談,在我們那個鄉村裏,十幾歲的孩子都會說這個。因爲這些話本是那些無知識的人,抗長工小放牛的,陰天下雨吃飽了飯沒事做,拿這些話來窮聊,今天如果出你先生之口,未免有傷大雅,太有點失身價了!」

  

  

經我這麼一說,他無言答對,只是在臉上現出來一種苦笑的樣子。待一會他說:

  

  《影塵回憶錄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