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論文集▪P11

  ..續本文上一頁靈根。吾人如能不令六塵迷障壅塞此靈根,即謂之道。豈另外有道可見乎?古德雲:「道外無言方是道,心中有事便非心。」旨哉言乎。

  

  又經雲:「一曆耳根,永爲佛種。」曆耳根者,即得聞佛名號之謂也。佛者、見聞覺知義。此乃以自聞聞自聞,以自覺覺自覺,豈別有名相,堪爲成佛之種子耶?我佛爲此一大事因緣,塵說、剎說、熾然說,直至方等會時,見大乘機緣將熟,弟子等多有證「色即是空」者,乃始爲說「空即是色。」故說淨土叁經,教令一心念佛。即此一念心力,直接往生佛國,親觐彌陀。當時能信受擔荷者甚鮮,不過爲最後之法華經作前導,證實色空不二,我法一如。接引上根利智者而已。及至般若會上,爲叁乘人破除俱生我法二執,直到法華會上,方開權顯實,開迹顯本,大演「諸法實相」。確指方方皆是樂土,人人皆可成佛。由此可知,法華經即廣說之淨土。彌陀經即爲略說之法華也。(臺宗諸祖悟後,皆修淨土以求往生。)

  

  吾人幸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誠心念佛,專修淨土,不惟辜負佛恩。且辜負本具之靈根。所謂靈者,赅括一切種種事理,活潑潑,無一不靈明者是。根者,統括十法界,上至佛聖,下至鬼畜,種種奇形怪態,苦樂悲歡,無一不是由此最靈驗之根本發生。因是謂之靈根。至其寄托之處,無所不在,以人類言之,寄托在眼睛上謂之見,乃至寄托在心意者謂之知,在佛經中則合而言之,名眼根耳根等。如分而言之,眼耳等名爲浮塵根,又名扶塵根(意謂扶勝義根之塵,免其以紫奪朱。)又見聞覺知等,名勝義根之見分,由此而起分別,隨順世語,謂之眼識。乃至意識。若隨勝義根說,謂之見識、聞識,乃至知識。故譬有識之人,謂之有見識或智識分子。此皆爲理智勝于事情而立之名,若平凡之人,通稱爲眼識乃至意識等。此皆屬于事勝于理而立之名稱,上來煩瑣分析,不過爲令人認請根性。根性者,以性潛靈爲根,故名之曰靈明根性。簡稱謂之靈根。行者須由塵相認清塵心,塵心認清識心,識心認清勝義識根,勝義識根認清自己之靈明根性。到此地步,即爲明心見性。明心者,乃自己之靈心。見性者、親見自己若心若相之根性,至此方知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同是一個知覺。知覺即佛。再無余蘊矣。上來所釋爲佛通名,今在釋別名,別名多于恒沙,茲但釋阿彌陀佛之號,代表一切。阿者譯無,彌者曰量,陀者譯光,亦譯壽,佛者譯覺,合而言之,曰無量光覺。亦曰無量壽覺。其立名之意義,謂吾人之見聞嗅嘗覺知,堅窮叁際,故以無量壽表之。橫遍十方,故以無量光表之。果能如是,認識自己之見聞覺知,則謂之明心。若再深切查究明了一切自他群相,無一不是一個堅窮橫遍等,則可謂之明心見性。二乘人根鈍,祇求明心爲足,不求見自本性。上根利智者,明心時即見性。我佛預知末法衆生,根利障重者多,故特遴舉法藏比丘,與一切有情作模範,表其若非對佛法究竟明了。徹底認清,何能謬然在世自王佛前,遽然發下四十八種大願。因其確信此靈根妙明廓徹,爲萬有之本體,靈驗不爽。如能專誠,有願必滿。故終得成就極樂淨土,萬德莊嚴,願願皆滿。

  

  此靈根之功用與化現,衆生瞢昧、皆不了知。不惟不知,且對萬法唯心之聖訓,指爲荒誕,誠可悲憫。近聞人雲,科學不久將進化到能將人心思想活動情形,攝下影片,又自愛因思坦發明相對論後,原子彈因之造成。物質變成「能」力,證實「色即是空。」愛氏將死以前。又作一論。略雲「一切物質均系因「能」力發生變化與滯礙而形成。」果如所雲。是「空即是色」矣。如到人心可攝下影片,能力可變爲物質。證實我佛爲全智、全悲、真語、實語之大覺王。佛法之興,不蔔可知矣。

  

  

  釋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及兩重能所之關系

  此「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二句,系采天臺家止觀之意義所集成;乃謂以能觀之智,觀妄念之心,爲所觀之境,而此妄境,遂觀遂止,故曰「觀念念即住」也。由是覺悟,止妄即真,非止一境之妄,而內外諸境,皆妄皆真,故曰「覺妄妄皆真」也。

  

  然此修門之一重能所,原由悟門而起,所謂悟門者,乃以省悟之心,爲能省察之智,而所省察之境,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也。

  

  「叁千性相」者,五陰實法一千,衆生假名一千。依報國土一千,以各有具造性相,故曰「叁千性相」也。

  

  「百界」者,由一念心動,必落一界,若一念平等心即佛界,慈悲心即菩薩界,因緣心即緣覺界,四谛心即聲聞界,五戒十善即天界,五戒倫常即人界,瞋慢爭強即阿修羅界,诳騙詐欺即畜生界,悭貪阻善即餓鬼界,殺人放火即地獄界。此十法界,原本性具,不但由一念造起,而一念仍具十界;具十界之一念,又各具十界,故曰「百界」也。

  

  「千如」者,凡有一界,必成一界之相;相具理性,而性相又共成具體;體具必發能力,發力故成作用;用之所來者曰因,因之所助者曰緣,因緣和合者曰果,以果酬因者曰報,從相至報者曰本末;此十法名雖不同,若以「是法住法位」本自如如,稱爲平等。故法華經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乃成一界之十如,以百界故曰「千如」也。

  

  智者大師悟此十如是之理,融通叁轉,遂成叁谛:一、以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等,成「俗谛理」。按相性等皆世俗之名相,胡爲立谛?乃以不可名相、強名曰真如,故立之,故曰如是相等;然此雖爲世俗名相,以確有不可思議之妙理,故名之曰「俗谛」。二、以「是相如,是性如等,成「真谛理」。按真如玄虛不可名相,胡爲立谛?蓋審一切名相,各如本位,故曰「是相如等;既如,不受假名,當體即真,故名之曰「真谛」。叁、以相如是等·成「中谛理」。何以故?所謂相者,乃如是相,由真而俗也;如者,乃是相如,由俗而真也;則可知如中有相,相中有如,真在俗中,俗在真中,而法法互在其中,故名之曰「中谛。」由此推之,叁千性相,百界千如,無一而非真俗中者。故立此不思議之法,示無偏也。至以不思議之心,爲能觀之智;不思議之境,爲所觀之境;此又悟門之一重能所也。

  

  故上述叁千性相,百界千如,皆攝于真俗中叁谛妙理之中,統爲所觀之妙境。複由博反約,先選五陰中之識陰,次選八識中第六識及相應各心所,俱爲所觀之境;正所謂「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心法適中藉近」,故采心中之意識,爲能觀之智,又作所觀之境。凡夫心不二用,提起一念,(第六意識)爲能觀智,其相應心所,已在所觀境中;于是由悟而修,妄隨觀止,其響應之捷,必有等于桴鼓者矣。

  

  

  論佛教之人生觀最要者在認識自己

  夫宇宙之穰穰衆生,誰人不認識自己,何勞乎論。又任何人皆知珍貴自己,更何煩乎說。噫。悲夫!若吾人果真能自己認識自己,當然無須費辭。奈世人瞢瞢,皆迷惑顛倒,認色身之假我,忽衣裏之寶珠。揆諸四大聖哲,佛、儒、老、莊、所揭示之訓誨。顯然證實吾人皆誤以家賊爲真子也。

  

  所以者何?以佛曰「無我」。孔曰「毋我」。老子雲「無身」。莊子雲「無己」。此諸聖哲,豈不以世人皆妄認色身之假我,致起惑造業,故大聲疾呼,以警之乎。若果所認之色身真是自己,我佛何苦諄諄訓誨「無我」。方能離苦耶。可見吾人皆錯認自己也。孔子絕四,因「意」是惑。「必、固」是業。「我」是苦。教人「毋我」以離苦。老子以有身爲大患。莊子視「己身」爲障礙物。「無己」方能逍遙。此皆因世人錯認自己,故恺切訓示,「毋我」「無身」「無己」。總之一切一切,皆爲吾人錯認自己之佐證也。

  

  舍孔、老、莊而不論,今但以佛法略論吾人之錯認自己處。佛說阿含經時,于四念處中之總相念,說觀法無我。乃爲鈍根小乘人說者,欲糾正其錯認自己之謬見,故以四大假合爲自己身;六塵緣影爲自己心。詳析剖解、令其勿錯認自己,而說無我。蓋小乘人根性鈍劣,雖怕生死輪回,而反執生死根,以四大色法地水火風爲自己也。可憫哉!因其不知色相終有生滅,(生死)故令觀法無我。欲析明其旨,觀即是我,而色法非我。又觀者屬勝義知見,如了其知見無相本空,則生空智成。觀析, 法空理,是爲藏教見道位之初果。若進而深悟四微,皆是知見化現。四大由四微而成,皆是勝義根幻化。如見當體即空,則體空觀成矣。是爲通教十地中第四之見地位,與藏教初果相齊。同斷見愛住地,及叁界內之八十八分煩惱使,至此方得少分相似認識自己。又「藏人」仍修析空觀,破除叁界內八十一品思惑盡,乃證四果阿羅漢。「通人」仍修體空故,再滅欲愛、色愛、無色愛、住地之煩惱,及前述之見愛,共除四住煩惱盡,乃證第七之已辦地,與藏教四果阿羅漢齊。同得多分相似認識自己。又因「藏人」阿羅漢,至此住果不前,被佛诃斥爲焦芽敗種。至「通人」證此不住果,從體空觀出,轉修假觀,接受大乘,行菩薩道,度化衆生,破塵沙惑盡,乃得滿分相似認識自己。再息「空」「假」二觀,方顯初地中道。觀但中理,破一分無明煩惱惑,證一分法性理體,謂之初登別教歡喜地。方謂之真認識少分自己。由是無明分分破,法性分分顯。顯至第十二分法性,證別教佛果。方謂之真正認識多分自己。再悟究竟圓教中谛妙理,破其後叁十分無明,證到同圓,前後共證四十二分法性,始謂之滿分真正認識自己。

  

  以上系按別教略分次第,接至圓教。若論上根利智者,何用這些濫葛藤爲?一聞究竟佛法,即起圓信、圓解、圓修、圓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發心時,與究竟證果時,此二者不有纖毫分別,方得究竟認識十二類衆生。皆是自己清淨法身,無量數之叁千大千世界,全是自己之常寂光淨土也。

  

  或問。既雲錯認…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