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者,虛也,真谛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者,無實無虛也,中谛是。故曰、一切法皆是佛法。
複次。佛者知覺義。法者事物義。一切法者,謂世界之一切事物也。此一切物、能起一切覺、一切覺、分別一切物。若無一切物、而知覺無所寄托,即無所表現。若無一切覺,而事物名相,不能自成相。蓋因有何物,故成何覺,因有何覺,故成何物。互借而起,各無自體,即是佛法之空義。雖無自體,假借而有,即是佛法之假義。以假而顯空,以空而借假,假在空中,空在假中,難思其相,難議其名,實有其義,而不可思議,強名之爲佛法之中義。以此叁義,而成叁觀。善觀一切法皆空者,證藏通兩教之阿羅漢。善觀一切法皆假者,成別教賢位之菩薩。善觀一切法皆中者,成圓教之佛陀。故曰一切法皆是佛法。
學佛法入門須知
佛者覺也,法者相也,覺即是心,相即是境,若能覺悟自心,對境而不執相,可謂之學佛法者入門矣。然佛法功能效果之義,祇重在一學字。字有六書,此學之一字,乃會五字之義結成,所謂五字者,乃臼、爻、(冗-幾)、了、一是也。(冗-幾)者即帳幕垂覆義,臼者搗粟之器,爻者致成糧米之功能,含有變異之用,如變動宇宙人生等。在佛法謂之業力也。經雲:「循業發現者是。」無論佛法世法。而欲實現成效者,唯在了然純一覺照之功。此乃學者之意義,不但學佛者如是,而學世間法亦複如是。故佛法不尚空談,祇在實學,方有實義。故證諸法實相,就在學之一字,可見古聖造字之義,教昭而理深,按臼爻舂米,以去谷之皮糠,如修行忍辱行是,乃淘汰性情故。(冗-幾)幕垂覆,屬庇蔭義,如大慈悲心是,度衆生離苦故。明了獨一,本無對相,諸法空是。了一切法,不可思議故,于是不能忍辱者,則不能入佛之門。無大慈悲心者,不能升佛之堂。不能了悟諸法境相,本來即是空理,空理複發生一切事實,則不能入佛之秘密室也。又忍辱有叁。一生忍,能耐非理相加,二法忍,爲法忘軀。叁無生法忍,不執忍相。慈悲分二,一平等大慈,怨親等是。二同體大悲。人我一如。又空理有四。一藏教之析法空理,心淨不染法塵。二通教之體法空理,心法當體皆空。叁別教之第一義空理,息兩邊獨顯中道。四圓教真空妙有之至理,不可思議。今所論之學佛法者,乃以圓教真空妙有之至理,非藏教聲聞所悟之析法空理。非通教菩薩所悟之體法空理,非別教菩薩所悟之第一義空理,而況凡夫,誤認現前之虛空相,及外道錯認斷滅之空想,于是比較,豈止天淵之別。而學佛者,豈莫須知之者乎?
答客問遊戲神通淨佛國土之意義
客問。法華經中所說之「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兩句經文,其意爲何?答曰。此兩句乃是世尊囑咐諸弟子,應發慈悲心,普度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方能成就自己之佛道而說者。遊戲是歎美之意,其要點在方便化導,與衆生普結善緣,使令信仰佛法,必須倚仗此種精神,以爲感格,方能有感斯應,故名神通。又勸化衆生信佛之要點,必須教之以淨心之法,佛所說之淨心法門,其簡要者有五停心,四念處等,若能依教修持,功用純熟,心自清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淨佛淨,佛淨土淨。故名淨佛國土。菩提屬于衆生,若不普度衆生,即不能圓成佛道。利人就是利己,應積極度化衆生,永不疲厭。積久功深,道念集中,心光迸發,自能感動一切衆生,趣向佛道。此爲初步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再能進一步深造,可得六根清淨之果。六根若能不染六塵,即能成就六種神通。一者見性不緣色塵,眼根清淨,成天眼通。能見天上人間遠近一切事相,二者聞性不緣聲塵,耳根清淨。成天耳通。能聞叁界一切語言聲音。叁者嗅性不緣香塵,鼻根清淨。成宿命通。能知過去未來一切業果。四者嘗性不緣味塵,舌根清淨。成他心通。知諸衆生心內所緣一切境界。五者覺性不緣觸塵,身根清淨,成神足通。瞬息之間,能遍遊十方世界,身無形相。六者知性不緣法塵,意根清淨,成漏盡通。永脫輪回,不受分段生死之苦,不離叁界,不墮叁界,以上由于六根清淨,所得之六通,皆名神通。
惟此六神通,亦有其勝劣之分,按別教次第法門所說,「菩薩之階級頗多,而其神通妙用,則有種種之不同。較深一步之「遊戲神通,淨佛國土。」乃屬十住菩薩之果位。自他兩利,度化衆生,是利他。修習體空觀,是自利。體空觀成,見思惑即斷。再向前深造,得悟俗谛理後,始能隨順衆生,起方便隨緣止。修習假觀,觀一切諸法,皆是假借和合之幻化相,觀念成熟,漸開法眼,方得破除叁界內外若塵若沙之一切迷惑,再進一步,破所知障之初一分微細之無明,方能開一分佛眼,見一分佛性。至此地步。方信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盡法界恒河沙數世界之衆生,原來就祇一個自己。方算是究竟少分「遊戲神通,淨佛國土。」然而窮源尚未到底。嗣後仍有四十一分無明。須分分破盡,法性始得現圓,方可證到妙覺果海。然須證得佛果,萬德莊嚴,但並無一毫是從外而得,更無一亳是先無後有,皆全爲自己之原有家當。回想曆劫流轉六趣,全由自己愚弄自己,若早知轉身即是,放下便得,何必受此冤枉之苦耶?但須知若非精進苦修,恐屆驢年亦不能返本歸源,蓋因萬劫沈迷,非修德有功,性德不能顯現。頓超頓悟之上根利智,究竟不多,如六祖一聞開悟者,後世難逢。蓋六祖乃大菩薩示現,乘願而來,激發後學,化導衆生,「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此之謂也。
問曰。上來開示之要點。其唯清淨,敢問應清淨者爲何?而何者爲不清淨?應以何法能得究竟清淨。
答曰。應清淨者,乃爲人人皆具能造恒沙世界,森羅萬象之六種究竟根。此根之本體,本來具足清淨,一切有情,皆圓滿具足。「夜夜抱佛眠。」頃刻不離,此即爲應清淨者。
何者爲不清淨?則因衆生背覺合塵,自己不認識自已,起惑造業,任意染汙,譬如明鏡,滿蒙塵垢,黯然無光。此即爲不清淨者。
應用何法能恢複究竟之清淨,則應「以佛爲法。」方能恢複清淨,佛者,覺也。即吾人之知覺。具足言之,即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勝義根,亦即能造世界之究竟根,佛法二字,合而言之,即教化世人覺悟之方法。由于六根具有勝義,故吾人若能歸根,即能見性。在眼爲見性,在耳爲聞性,乃至在意根爲知性,楞嚴雲:「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如法華經方便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其意義亦在于此。六根若能返元。可造四聖境界。若循聲逐色,隨浮塵根逐塵境則流轉六趣。此六根之性能,雖無形相,但具有無比之功用,爲決定依正二報,及改變造化之主動力。欲歸根見性,並無玄妙巧法,只在無執,無著,絕思,絕慮,任心自在,久久自能恢複本來清淨面目,見性成佛。但因衆生根性不同,染有深淺,對治之法。因之各異。大端約有四類。一上根利智者,根利障輕,可修習禅宗,瞻風撥草,揚眉瞬目、築著、磕著、機湊緣至,能直接由六勝義根知覺等性,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次根利障重者,雖知心淨是佛。唯依正二報。(身境)不能頓舍,宜修淨土法門。具足信願行,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定得上品上生。再次根鈍障輕者,因前生祇知修福,不知修慧,宜用對治之法。以不思議心,(即本慧)持念諸陀羅尼,或誦經拜佛,精進不懈,亦可得到解脫。最次者根鈍障重者、必須專研毗尼。精持戒律,不失觀行,依序漸進,自能解脫。以上禅、淨、密、律、四宗,行者應自審根器,擇一專修,但律通四宗,未有毗尼不淨而心能清淨者。
問曰。上來叁問叁答,仍不離清淨二字,究竟爲何必須清淨耶?
答曰。此如無盡之問辭,正屬于哲學科學之「絕言不反」「窮空無歸」之路頭。但由此正顯出釋迦牟尼佛一代設教之手眼,超倫絕待。設施此種手眼,難中之難。蓋若有形可指,即成染汙,若無相可見,又成斷滅,以眼見,要見到無相,又要無相而無不是相。手指,要指到無形而無不是形。此種無形相,無不是形相處,其實即吾人轉身之時,歸宿之處,若聰明人能體究至此一步。即已入寶所,決不能空手而回,須知無取即無不取,無舍即無不舍,若能如是無所取舍,就如窮子歸家,法王大寶,自然而至。此方是真實清淨之受用。心垢即長劫輪回。心淨則了脫生死。得無上樂,是故必須清淨。
問曰。所答恍恍迷離。既說有相,又說無相無不相,模棱兩可,令人悶損,請釋其義。
答曰。衆生迷惑染汙之根本,在于知見立知,強行分別。依有、無、取、舍、等種種對待執著,乃生出無盡之煩惱。造成痛苦之世界。若欲解除痛苦,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萬法歸心。而清淨妙心,原無斷、常、有、無、生、滅、大、小、是、非、人、我、等等對待名詞。皆由于無始以來,一念妄動,隨著生出叁細六粗惑業苦。凡此皆爲幻妄不實,假訂之符號,爲苦惱之來源。石屋禅師有詩一首,表現最爲透徹。「真空如湛海,微動即成漚。纔受形骸報,便懷衣食憂。識情奔野馬。妄念走狂猴。不悟空王旨,輪回卒未休。」如來爲此一大事因緣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教人清淨其心,俾離苦得樂,吾人果能依教奉行,精進不懈,定能恢複元有之清淨與光明。
佛法簡明易知論
佛者覺也,法者法則,吾人孰不有覺,何不成佛。以其有覺而無法,如果有覺有法,人人皆能成佛。若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謂之佛。所謂法者,乃覺之法也。非離覺外有法。其覺有叁,曰本覺、能覺、所覺也。凡夫僅知所覺。小乘僅知能覺,大乘能所雙亡,本覺現前謂之佛。雲何是本覺現前?乃覺自覺,知自知,見自見,聞自聞也。故經雲:「返聞聞自性」也。人之不能成佛成聖者,皆是墮于所知所覺等病也。雲…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