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論文集▪P16

  ..續本文上一頁何是所知所覺等病,悲矣哉!此病病死世間一切人,孰不由此病而死也。病死無他故。祇一對相耳。吾人自有知識起,乃至命終,孰不死于對相,有對相則不能獨立,不獨立,即不能無畏,不無畏,焉能平等,此平等、獨立、無畏。乃人人本具,非是修造而成,所以者何?惟見自見。聞自聞。及覺知等,爲真獨立。惟見自見,聞自聞,及覺知等,爲大無畏。惟見自見,聞自聞,及覺知等,爲全平等。或問。對相者何?答。朝朝常對面,相見不相識者是。如是難信,以致釋迦如來,大權示現,假藉夜睹明星悟道,引衆生返認自性,以異相警其常知,乃警人轉自見,見自見也。又觀音菩薩以返聞聞自性者,亦此義也。此與覺自覺等,猶是一也。若能如是會通,一切之一切,則可知吾人之身,亦是對相之一也。何不反認自性爲己哉?噫!明人不肯分明說,說得分明笑煞人。喧賓奪主常對面,轉身何用費精神。(又雲身坐中堂反問門。)

  

  

  簡答叁問.佛法之平等.因果.業報

  (一)平等

  佛法講究竟平等,與世法所講之平等不同。何以故?因世法但以空談理性論平等,而不以事相爲平等,于是則平等與不平等,置爲兩端,事理不融,雲何平等?至佛法論平等者,乃知事外無理。理外無事。事者,事情也。理者,心理也。本無無情之事,亦無無事之理。理事不二。故曰究竟平等。夫叁世之因果,爲世界究竟平等之法律,若信平等之法律,唯有叁世因果而已。既受菩薩之大戒,當以平等之佛眼看人,人之父母,即己之父母,己之父母,即人之父母。吾人若老若幼,誰無父母,設若已殺一人之父母,更莫再殺第二人之父母也。一錯不可再錯,所謂怨親平等故。與其報仇,莫若以大乘佛法,超度已死之父母,往生佛國,享永遠之安樂,可謂大孝也已。孟子雲:父仇不共戴天者,乃順當代人情說之,非對菩薩說之。設菩薩果爲其父報仇,非犯重罪,而犯輕垢罪,乃通以忏悔。輕垢罪者,謂性戒之垢染,遮戒之輕罪。性即戒體,毀戒即染性,故名性戒。遮戒者,從佛受戒,不可毀戒,故名遮戒。

  

  

  (二)因果

  佛法講叁世因果,所謂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善惡因,善惡果,善惡果,善惡報。例如惡因乃至惡報者,今世乙殺甲,來世甲殺乙,愈殺仇愈深,殺無已時。又如善因乃至善報者,今世你施惠與我,來世我施惠與你,施惠愈深,恩惠無止,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蓋儒教與佛教,雖同屬性理之教,乃因地、因人、因時之不同,故立言不同。在戰國時代,人心于現前因果多不信,況叁世因果,更不信矣。故聖人因機施教,俯就人心,不違世緣,故曰父仇不共戴天。再者,世界如幻如化,不可認以爲真,故寶志公下山,以法眼觀見世人因果奇異不同。曾說「老僧下山見事奇,世間顛倒不相宜,曾見兒孫娶祖母,六親鍋內煮,父作耕牛子扶犁。小兒自敲自家皮。」乃顛倒之因緣,受顛倒之果報。

  

  (叁)業報

  佛法講爲人子者,要盡大孝。于一切殺業,可解不可結。蓋仇愈結而愈深,永無了期。所謂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殺果、殺報。而報又有華報、業報、果報、余報之不同。華報者,乃現前受報,如殺人者,當時償命者是。業報者,乃業力發現。入刀山劍樹等地獄者是。果報者,如今生甲殺乙,來生乙殺甲者是。余報者,如今生甲殺乙一刀而死。來生乙報仇殺甲二刀而死。再來生甲複報多殺一刀之仇,但未必殺一刀,不定殺幾刀死。而乙又被殺,決不能甘心,來生仍要報複,于是無了無休。結下生生世世刀塗之苦。死于非命,則可知殺業,莫過于余報者是。而殺戒可不持哉。按子報父仇,世理當然,乃小孝也。豈知其仇雖報,反爲其父來生種下再被殺之禍乎?故爲子者。不如學大乘菩薩,超度其父,解怨釋恨,往生佛國,永享安樂之福。所謂「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豈非大孝也欤。

  

  

  答客問佛法

  有初機學佛者,以「佛法二字作何解釋」爲問。予答曰。佛者,覺悟爲義。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乃名爲佛。法者,是規範,方法,赅括心物之一切理事,是名爲法。此兩字合而言之,即知覺之方法。換言之,佛者乃人心之知覺性,法者乃宇宙間所有之形形色色,但有可得而名者,皆曰法。從嚴格言之,則知覺之心,亦可名爲心法。凡法物,法器,法相等一切名相,均可名爲法。祇此佛法兩字,釋迦如來宣說四十九年,猶未能盡,蓋因衆生從無始來,即迷失本性,起惑造業,因業招苦,惑苦太深,佛雖苦口婆心,普宣大義。但惑重障深之衆生,仍不能領會。致使我佛雖悲深願切,亦竟不能化度無緣,故曰猶未說盡也。衆生以不覺悟故,長期流轉六趣,受盡無量痛苦。

  

  問曰。所謂苦者,究竟所受爲何如乎?答曰。種種痛苦,罄竹難書,叁塗之苦暫不必論,即以人道而言,苦海茫茫,其苦無涯。水、火、刀、兵、等苦,疠疫、風災苦、更有人人無可避免之八苦,一者生苦。人初出胎、如生龜脫殼,所以嬰兒墮地時,呱呱不休。二者老苦。六根衰朽,四肢麻木不仁,呻吟床褥,如待決之囚,叁者痛苦。四大不調,風煽火炙,或遇孽病,動手術開刀,剖腹刳腸,痛苦無量。四者死苦。氣息將絕,神識欲離之時,如螃蟹落湯,風刀解體,此四苦屬生理上之苦楚。五者愛別離苦。恩愛骨肉,生離死別,奉倩傷神,子夏喪明,如此諸苦,最不好受。六者怨憎會苦。怨家聚頭,傾陷排擠,如戚姬作人彘,小白殺子糾,慘苦絕倫。七者求不得苦。求名利愛情而不可得,苦若黃蓮,八者五陰熾盛苦。五陰者,亦名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也。人既有「色」身,即得有衣食住等享「受」,欲求享受,則動腦筋以「想」辦法,既有辦法,即思實「行」。一旦出于行動,自當具有知「識」以爲之輔而底于成。于是爲此色身,致五陰熾盛,永無休止。石屋禅師雲:「纔受形骸報,便懷衣食憂,識情奔野馬,妄念走狂猴。」如熾烈之火焰,煎炙身心,其苦可知。此四苦屬心理上之苦楚,較之生理上之苦,更重更多矣。

  

  然此八苦從何而來耶?佛經上已清楚說明,乃由于衆生自己錯認自己,換言之,即以自己之心(理)與法(事)兩皆顛倒錯用。以致心迷于物,變爲能思。法迷于心,變爲所思。因而産生無量之痛苦。若能清楚了解此能思與所思之來龍去脈,方能暢論離苦得樂。

  

  至于能與所之來源,則出于衆生原有之本知覺,亦即是成佛之本錢,由于從無始來,一念妄動,「知見立知。」遂生叁細六粗種種之妄計,本知覺變成能知所知,如明鏡蒙塵,華起翳目,夢沈長夜,但本來之光明,則毫未損壞。倘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轉身便是,放下就得。至此方知本來是佛,佛即汝之本知覺,法即本知覺之功用,更向何處覓佛求法耶?

  

  問曰。心與思想及知覺有何區別?

  答曰。心即思想,亦即知覺。乃爲一切集起,了別之總名。分而言之,則集起一切種子爲心。常常籌量爲意。了別一切爲識。又見、聞、嗅、嘗、覺知等名勝義根,若能修到見自本見,知自本知,即入聖流。能了分段生死之苦,再進而能與勝義根相分融通,方得明心見性成佛,五住煩惱永斷,二種生死永亡。

  

  問曰。何爲勝義根之意義?

  答曰。眼耳等之正根名勝義根。有發識取境之實用,根性即是識海,識海不異于性海。經雲:「生死輪回,解脫涅槃,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又雲:「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世間一切萬事萬物,不能無根生,全從根本上生起,今就一株果樹開花結實而言,則果從花結,花出枝葉,而枝葉長自樹根,樹根從種子來,種子由地而生,至土地從何而來、或曰、從某種元素而來,然此元素又從何來?議論紛纭、莫衷一是。非佛法不能解決。經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證成國土,知覺乃衆生。」山河大地,均從勝義根之「見」「相」二分而來。見分即見聞覺知等。相分即四微、色香味觸,釀成地水火風四大種,生出無量無邊恒沙世界,所以說爲勝義根所生。然此高深理論,凡夫俗子,往往不能接受,恐須俟科學進化,到達能將人之思想活動狀態,攝成照片,作爲實證,庶幾可令其置信。一旦至此階段,方知我佛誠爲真正之全智、全覺、全悲、全能之人天導師,早具先知矣。

  

  

  東林念佛堂舉行念佛七致詞

  貴念佛堂主持定西法師,今集合缁素,舉行五個佛七,念佛大會,規模宏大,總攝諸根,法良義深,自他兼利,宗赜之蓮華盛會,重見于今日,誠爲此一方極重要盡善盡美的勝舉。不但港九一隅因此而災消福崇,複能與十方各界消災免難。何以故?以西方叁聖之悲願最深故,而此念佛道場之功德最勝故。「不爲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船頭」。猗欤盛哉。

  

  倓虛猥蒙諸公寵召,于大會演說法要,自慚學淺智疏,對于淨土宏旨妙義,未窺堂奧,實無法可說,兼以與會諸君,對于淨土法門,皆精研力參,素有心得,更何須說,然既來之,安可無言,謹以一得之見,供大家參考。

  

  倓虛障深垢重,出塵較晚,披剃至今,雖己四十余年,但前二十余年,忙于興建叢林,自修功夫,殊多疏怠,又兼學禅學教,對于念佛法門,未免忽略,近十余年來,方知淨土法門廣大無外,對末法時代最契機之法門。即以一句阿彌陀佛而論,即能綜括禅教律密四大宗旨而無遺。所以者何?此一句佛號,即能超過最上禅宗,何須證末後一著,以虔修淨土,能一生取辦故。又此一句佛號,超過一切經教,信解行證,何須再證妙覺果海,以淨土圓具四土,已到含元殿,何須問長安。又此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律儀,本自清淨,何須再證清淨法身,以修淨土者,因淨果淨,依正二報具清淨故。又此一句佛號,超過一切陀羅尼,何須多世持…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