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論文集▪P18

  ..續本文上一頁錄序

  凡聖心體,本無生滅,衆生無始,沈迷逐妄,以未知自己安身立命所在也。宗門特爲發明此事,信手拈出示人,其作用類同舉拳示珠,若夙根種草,窺影知鞭。從緣便薦,所謂薦者,知諸聖皆用此一念心起時了不可得。纔入思維,便成剩法,故是真不可思議耳。以此薦入,一念相應,如同本得,豈非疾乎?所謂本得者。驗知六根本性無生。六塵各從緣起,自體全無。亦無生滅,根塵識叁,應時消落,如是的實煩荷,則中虛外寂,可施無功之功,任運保任長養,此爲一受常寂然,法門大種草之作略也。然此等根性,求諸今日,實難其人,即機語機用,亦施用不著,以今時芸芸之衆。結習牢強,豈容以點慧聰明,承虛接響,鹵莽承當。苟不令深曆一番寒徹骨工夫,充其力用,就令識得生是不生之法,卻被生死所流轉,流識未淨,而欲現量遽呈,內粘未脫,而欲發本明耀,決爲不可,故話頭究參一法,近古以來,未之或易,高旻寺來果和尚。現代宗門碩德,具挺特資,懷濟世志,徹透個事委要,剔盡學者疑膜,近頃誠祥法師出示其手鈔來公完善足本禅七開示錄。擬付梓流通,並得顔居士世亮發心,將之轉述英文,公諸世界。問序于予予惟禅宗一道,中國千余年來,大暢其機,來公宗說兼通,痛念祖道秋晚,別出手法,普接叁根,隱理致機用于普說之中,直說橫說,法說,喻說,粗說,細說,方便了義說,始自入門途經剪盡荊榛,規矩法則,堂堂軌範,心行由粗入細,總歸一條心行,而至無心,工夫由站立不長,而至能穩能長。成團成片,逐日策發,一路挾持,令學者田地穩密,尋究到無用心處,而豁見自己安身立命所在,觀其觌面提時,鉗錘緊密,婆和處如剝盡核皮,與人下口,嚴峻處如驅耕奪食,逼人納則,反複伸說。而不爲費辭,行到說到。而全無孤負,凡茲打掃潔淨蕩滌一切依稀,光影穿鑿,蔔度之病,無非志在學者證得本分清晰。如此荷挾,刻骨究實。不妨易得,宋代靈源惟清禅師雲:學者未脫生死,病往偷心未死耳,古人言下脫生死,效在偷心死盡,然非學者能爾,實由師家鉗錘妙密也。如梁武帝見侯景。不動聲氣,而景之心枯竭無余,茲篇作者宗師,切見時人之病,不取話句接人,惟用大死大活手段,學人不悟則已,悟必頂底透徹,宗下悟後有放牛行,田地若仍未穩,且順摩捋,若不犯苗稼,四方放去。要收祇在索頭,行住坐臥,到處在不變異處行履,古人謂此著與圓教暗合,法華經雲: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經行及坐臥,總觀全篇示話,皆是作者親曆甘苦境界得來。與普通泛說者異其旨趣,吾願閱者細加研究,依而行之,則受用處有非意想所及者矣。

  

一九六叁年歲次癸卯六月湛山倓虛綴語

  

  

  略釋法華經句贈陸伯弢居士

  腹笥空空慧業貧。妄談大法聒幽人。鳥啼花笑會心處。萬紫千紅總是春。

  

  法華經雲。「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以無念思修。建立無念思修者。孤智高懸。即是金剛光明寶戒體。

  

  「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于無可開口處。說盡一部法華經。定慧力莊嚴。成就首楞嚴大定。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如來本無一法與人。以當人諸法具足故。經雲「一切法皆是佛法。成就一切總智慧。」

  

  「以何法得何法。」所謂以無念思修。乃念自念。思自思。修自修也。然念思修本自具足不從外得。非由修成。又何須念。何須思。何須修。以其念無念相。思無思相。修無修相。而無相無不相。則念思修本來即是諸法實相。又何法不是念思修。何法不是實相乎。明乎此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答陸伯弢居士問

  問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一境而立叁觀。這與淨土要典。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事實」上是否能空有無間而取得一致。

  

  答。凡一切法。皆不能孤立。且以「色心」二法。代表一切法。色爲所觀之境。心爲能觀之智。若以境爲因。則以觀爲緣。或以觀爲因。則以境爲緣。此觀、境、二法。不屬造作。乃天然之勢。當體即不可思議也。所以者何?因觀境各無自性故。既無自性。當有何生。乃因境生觀。又觀由何生。乃由觀緣境。故曰「因緣所生法」也。又如無境。則觀不可得。若無觀。則境不可得。此二法各自不能獨立。皆歸了不可得。故曰「我說即是空」也。既然如是雲何而成觀境之名。蓋因觀假境以立名。又因境借觀以成相。乃互相假借。故曰「亦名爲假名」也。如是窮究。可謂因緣耶?空耶?假耶?乃皆不可說。以其假在空中。空在因緣中。因緣與空。又在假中。互攝互含。故曰「亦名中道義」也。此叁觀不得分別思議。故曰一心叁觀。由觀照境。境隨心生。隨拈一境。無非「真俗中」叁谛之理也。如是一心叁觀。一境叁谛。豈止在「空有二法無間而取得一致」。雖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乃至開成百句。及世界一切法。無一而不取得一致。又何疑哉。

  

  此是一往分別之誤。若再統而論之。佛說一切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再凡夫見之無非是六塵緣影之境。隨影執作事實。縱令其作事實觀。亦未逃出緣影範圍。何以故?因事實由緣影生故。而緣影豈離事實。即以韋提希論。彼爲環境所迫。請佛指導解脫。佛與其說十六觀之境。所說的雖是事實之境。一落言诠。曆其耳根。當體即成緣影。豈可仍作事實觀之。蓋緣影也罷。事實也罷。總逃不出六根之性。此性若得隨機一轉。當體即是一境叁谛之理。而起一心叁觀之智。此叁谛叁觀者。豈是天臺智者大師所造。亦非釋迦佛造。更非十方叁世諸佛所造。乃本來具有之理智。若聲聞根性聞之。以隨機轉。能起生空智。即見偏真理。若上根人聞之。則漸起次第叁觀。可得明心見性。若再利智者。則頓起一心叁觀。一境叁谛。乃能立地明心見性。若鈍根人聞之。故成緣影。反迷之爲事實。總而言之。就此緣影之心。而起一心叁觀之智。而所執之事實。即是一境叁谛之理。在法華經。謂之諸法實相。複向何處去明心見性。再尋叁谛叁觀者哉。

  

  

  法華要義示楊管北居士

  承問法華經之要義,須知佛說此經,不出叁周,一法說一周,爲上根人頓入。二喻說一周,爲中根人譬悟。叁因緣說一周,爲下根人漸入。今按本經第二品(即方便品)是法說一周,正爲上根人說其不可說者,乃爲略開權顯實。以佛法之妙理,非離世界外而另有者。蓋世界之依正二報,(指十法界而言)總不出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按此十種名相,皆是有形相,有作爲之法。其由何處而來焉?乃來于如如不動天然之性理,故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中本具真俗中叁谛之理,凡夫迷瞢,無由而知也。因以真如而成俗谛。又以俗顯真,真俗不二,方是圓中谛理,此是成佛之中道,奈世人僅著于俗谛,受八苦交煎之痛苦,沈淪六趣輪回不休,至二乘聖人,觀念真谛,亦僅了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尚在。故佛說妙法蓮華經,消滅五住煩惱,二重生死之苦厄。因此煩惱與生死,故感佛出世,在法華會上敷演開權顯實之大教。(見法華經方便品第二篇長行文佛出定時所說)「又在方便品重頌文如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等語。由此乃至「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複不能知」。共有八個偈,計叁十二句,皆是義在言外,說其不可說處。皆用奪處,以顯與處,曲引旁征,以顯圓中谛理者也。所以者何?因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若有一法可說,即是分別法則,若再加解釋,又成俱生法執矣。是則不可說處,即是本心現前。按吾人之心,本具有叁知,即所謂本知、能知、所知也。惜乎吾人只知用所知,對于本知能知概不了解,凡所知者皆屬俗谛,完全爲凡夫知見。能知精純,爲二乘之境地,證偏真果。本知者,乃是正因佛性,息兩邊而獨顯中道,證圓滿報身。但尚未達妙覺果海,彙叁知合爲一本知,證清淨法身德,能知隨證般若德,所知隨證解脫德,方稱叁德秘藏,妙覺果海也。

  

  衆生自多生多世以來,背覺合塵,習慣已久,致成牢不可破之所知障,迷不知返,凡有見聞,必成所知所見,苦乃無倫。故十方叁世諸佛,悲愍衆生愚癡,久淪苦趣,乃興無緣大慈,善巧方便,說種種之法要,以破衆生之所知障,令複本知而已。非是另有佛法,可知可學。若能不執所知障,則十法界本來皆是佛法,非離七法界外別有佛法可覓也。故儒雲:「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聖人所不能知不能行者何?唯一「執」耳。

  

  法華經中,世尊雖廣泛開權顯實,其重要點,僅有四句話,即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所謂佛者覺也。換言之,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也。蓋見、聞、覺、知、舉一則六,本無高下,唯開示悟入則有淺深。開佛知見,乃初開爲淺。示佛知見。有所表明,較開爲深。悟佛知見,回向自心,又深一層。入佛知見,則六根平等,無深無淺,能所雙亡矣。「開」成十住,始複隨緣不變,「示」成十行,示導衆生不變隨緣。「悟」成十回向,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入」成十地,至此住地無明雖盡,尚有生相無明未了,必須透過重慮玄門,始可圓證妙覺果海也。本經第叁譬喻品,屬喻說一周,中有偈曰:「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爲見我,亦見于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斯法華經,爲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信汝所說者:乃汝述我法語,則成佛寶法寶。亦見于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者,爲共成僧寶。佛說此經,可謂叁寶具足也。

  

  第七化城喻品,爲因緣說一周,專…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