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論文集▪P19

  ..續本文上一頁爲下根人說者,經文由淺入深,其因緣果報等,臨文可知,不須解說。此經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開權顯實,後十四品開迹顯本,全經分叁大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周說法及授記作佛等皆屬正宗分。佛爲世人生信,雖舉五佛征信,但莫不以叁周說法爲正宗分,其余皆屬序分、流通分。所謂五佛者,乃十方諸佛,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及法華會上說法之釋迦牟尼佛也。世尊深知佛法最爲簡要,較世間法,尤屬易行,唯恐世人輕易重誰不起信心,故舉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作證,令人生信,佛說一大藏教,並無一法與人,所示人者,唯信而巳。故譬喻品偈:「汝舍利弗,尚于此經,以信得入,況余聲聞,其余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得成佛道。

  

  此經爲佛所說最圓頓之成佛法門,文似淺而理最深,凡有所說,皆歸不可思議,究竟成佛,亦屬不可思議。又此經乃說成佛不可思議之方便緣起。方便一品,尤爲此經中雲方便緣起,凡有所說,皆屬方便,說其不可說,而所說皆屬現量境界。讀此經者,幸勿以此七卷經文爲法華經,應視全法界爲一部法華經,皆是現量境界,則得本經之體矣。

  

  

  答楊能樞居士函問一則

  袁了凡見雲谷禅師,師示以用功之法,要「心如止水」。而了凡亦能了悟,依教奉行。複又于佛前祈求功名,似與法喻不合。致令人生疑。按心如止水,乃一譬喻。喻有二種。一者別喻,二者通喻,別者簡別之意,僅于一法,不作二用。通者共同之意,可適用于其他之處。然亦須法喻相齊。今觀「心如止水」。若謂別喻,則可喻心止于一池之水,自不可另投雜物,致令水不能靜。若心果如止水。而再起功名之念。是不異以雜物投入水中,如水起波,比之于心,安能不動?根本搖蕩,即不能收靜慮之效。了凡用「心如止水」功夫,不但求得功名,而更增其壽命,可見非是別喻,乃是同喻,若以「心如止水」列爲通喻,則法喻相齊。心動如長江黃河之水,止水之法,唯有導流入于大海爲止也。是爲止水之本。非若池中之水,僅令平靜不動爲止也。了凡必是發大乘菩薩心者,誓度衆生離苦得樂。欲度衆生,非願力以及財勢,缺一不可。故于佛前不但求得功名富貴,並享壽老。

  

  嘗聞昔時有一比丘,法號雍山,發心弘揚佛法,冀求下世身爲帝王,權勢俱足,俾滿其願。清代雍正帝在位時,弘揚佛法。大開方便之門,或疑爲雍山之後身。其信然耶?查在雍正時代之前,出家爲僧律有專條,非常人任意可以披剃,雍正乃廢除此律,實爲難能可貴,非素抱弘願而何?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常言,山中無比丘;朝內無宰相。又菩薩大業繁興,心如海水,同一濕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了凡受雲谷禅師指示,當不拘于別喻,而以止水作通喻,法喻可能相齊焉。

  

  

  答暹羅黃謹良居士問佛法略義

  佛說之法,廣則有八萬四千法門。約則以色心二法。即可攝盡。吾人若能暸解色法心法之所以然。即能究竟一切法。換言之。即可通達一切法。

  

  所謂色法者。乃該盡世界所有之形形色色。有形態而無知覺之物質。及物質物態一一感覺之客觀化。總有十一種。(五根五塵及無表)所謂心法者。依大乘五蘊論,及有法中之九十四種有爲法。色法占十一。余均心法。克實論之。六種無爲法。亦豈出心法之外,赅盡一切見聞覺知相應不相應等。皆攝盡無遺。以世俗眼光衡量。凡有知覺而無形相者。統名爲心。有質無覺者。統名爲物。康德柏拉圖等,依此而倡唯心。黑格爾,馬克司等。依此而倡唯物。總之皆系以六識分別偏計。偏謬而不究竟。

  我佛以現量智,究竟一切法。雖說「萬法唯心」。但唯心而不執心。甚至不執亦不執,以色心二法。乃分而不分。但非心物二元論。亦非調和論。蓋無萬有形相之物質。則知覺性失去寄托。若離開知覺,則有形相之色身。即失去支配的原動力。此即分而不分之義。至于不分而分者。因色心宛然。鳥語花香春色平分。故不可偏于唯心。亦不可偏于唯物。以大乘法言之。色心均是真空。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唯心唯物,皆成戲論。

  

  問。果如所論。爲何而說佛法總不出色心二法。不二法門豈有二法。答。仁者應知。佛說色心二法。乃說色心不二的「二」。亦即色心非一的「一」。蓋任舉世界何法。無一不「如是」。其根本向來非一非二。凡夫執迷,爲一爲二。皆是妄作分別。故斷言法法皆然。無一不「如是」若明如是不作分別,即無偏計,偏計既無。即不依他。既無他相。焉有自相。自他俱泯。圓成實性。赫然現前。則一切法。皆是佛法矣。

  

  佛說之一切大乘經,皆以如是冠首,立爲法體。而方等諸經。皆以如爲真。故立真如爲法本,所謂如者,乃以各法各如本位。法華方便品雲。「是法住法位。世界相常住」。即是此義。

  

  問。法住法位。義固如是,但爲何中觀論。又以因緣所生法。而成空假中叁觀耶?答。應知究竟之佛法。立處即是破處。破處即是顯處。此偈不可誤解爲立處。乃是以空破因緣。以假破空。以中具破因緣空假。正顯一切法。皆屬不可思議。故智者大師。立十法成乘。其第一法。即是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爲俯攝鈍根者。不得已隨其根性。今觀因緣。或觀空。或觀假,乃至觀但中。然總未出色心二決之外。亦無非是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其究竟處。融介爾陰妄。皆歸于不可思議之境而已。

  

  禅宗諸祖。深得佛教宗旨。故禅宗亦名宗門,然禅與教實無可分。因宗者乃教理之綱宗。教者。乃宗旨之闡揚。離教無以標宗。離宗以何爲教。故天竺諸祖。莫不淹貫叁藏。學通五明,智周沙界。爲大論師。龍樹大師爲其中尤者。達摩西來。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仍以方等部中,楞伽經之不可說義作印證。識得本立證佛果。此後曆代諸祖。承達摩心法。如二祖安心。叁祖忏罪。以及棒、喝、茶、餅等一千七百余公案。無非令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究竟此色心二法之所以然而已。其隨宜說法。用棒用喝。機鋒轉語。揚眉吐氣等等。無非勘驗真僞。及鉗錘行者起疑情。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故曰疑處即是悟處。然疑與悟本相反。緣何因疑反能成悟耶?蓋因吾人之心固執久矣。曠劫以來。未曾瞬息之間離開我法二執。因我執而成煩惱障。以法執而起所知障。有煩惱即不能明心,有所知即翳乎法性,煩惱易知而難破。但尚可以苦行磨煉。逐漸破之。所知障細微難知,遑論乎破,故具眼宗師。鍛煉學人。巧用機鋒。逼起疑情趁其疑情。正在懸虛無定之際。尚未墮在所執之處。雷轟電掣。猛刺金針。迫其自認本心。忽地叻的一聲,疑情煥然冰釋。皎然新月一輪孤懸。此即所謂因疑成悟也。迷時色心二法未減。悟時亦未增。若能證知色心二法之所以然。即洞明一切佛法。亦即通達一切法門矣。

  

  問。何謂色心二法之所以然。答。色心二法。是天地之根。爲萬有之源。作群相之生滅。成有情之苦樂。只在用之相宜。所謂相宜者。乃心不緣色。群相自趣。是趣不過。一趣一切趣。苦樂不生。既然不生。以何爲滅。既不生滅,有何始終。始終既泯。天地何形。一體無別。色心何分。悟到如是境界。萬殊同是一體。始可聖胎嬰兒誕生。此後唯憑涵養。及大人相足。普度衆生。正論萬法莊嚴。再論諸佛依正二報。則非凡夫所能知信者也。

  

  

  林遠凡居士說集序

  夫佛法真義,端在祛人執迷。亦由不明佛法真義,故如來出世,說法四十九載,無非爲令衆生祛其執迷,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者。即是諸法實相義,于一切法如實知,如實見,如實了別,人之執迷者,乃于諸法取相義。于一切法不能如實知,如實見,如實了別,所言取相者,即著于相也。著于相,則爲有相所蔽,著于無相,則爲無相所纏,且取與舍,爲對待法。有取即有舍,有取有舍即有憎愛,順于我者,則愛之取之。逆于我者,則憎之舍之。愛憎取舍,恒萦繞于心。無明煩惱,亦紛至疊來。衆生之所以流轉于生死者,莫不由不覺心動。妄生執著。于幻化中,執爲實有。于無相中,執爲有相。是以如來說法,首重悉檀,觀機逗教,隨立隨泯,如六百卷大般若經,于二十二年中說出。終歸一無所得。蓋恐衆生逐法起執。依言分別,有誤實際也。汕頭林遠凡居士,造詣深邃,修養有素,曩年常潛心于六百卷大般若經。深得厥旨。複依般若無相之義,著成入佛大乘圓頓要門論。學佛應有的認識。八大人覺經講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反複闡明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奧義。示以淨土方便法門,並深入淺出,意欲以方便權巧之法。啓人以般若智。祛人之取相執,俾明佛法真義也。己醜仲夏。余于香港,獲讀是書,並值其再版時期,索爲之序。爰綴數語,以酬厚意,夫般若者。理之用,無相者。事之體,用不離體,相即無相,體不離用,無相即相。若言有相,乃取相之相,即爲所取之相縛,不能遍知一切。若言無相,乃不住于相,不爲所緣之相礙,即克遍知一切。雖不住事相,而不無功用,般若之理從事而顯,理徹于事,無相之事,假理而成。事該于理,理事交徹,般若方圓。是以推而言之。山色水聲,花香鳥語,胥蘊般若妙理。天光雲影,月朗風清,無非般若妙用。蓋以般若靈鑒,無種不相,匪待相顯,靡假緣生,不住有無。不涉能所,非一非異,名言路絕,處有不染于塵,居無不沈于寂,體虛不可以色取。慮亡不可以心求,包法界而不大,縮纖芥而不微,寂寥絕于生滅。應物無有大小。涅槃依之而證,賢聖准之而修,以無緣之智,照實相之境,智雖照而無能知,境雖實而無所相,境智渾一,相與寂然,能所雙忘,朗然無迹,此般若之所以有無相之功也。

  

  

  觀音大士贊(爲演本法師紀念刊作)

  叁十二應悲智全,大慈宏誓廣無邊。尋聲救苦形隨影。…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